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浅谈 书法艺术创新

发布时间:2019-12-30 22:18:23 来源:中国访谈网 责任编辑:张国军 阅读量:
书法创新是当下书法界一种很时髦的行为。那么书法创新的本质要求是什么?要在怎样的情况下书法创新才是步入健康的轨道。 本文试图就此作一些不成熟的探讨。

  中国访谈网12月30日讯  (作者   彭崇谷) 书法创新是当下书法界一种很时髦的行为。那么书法创新的本质要求是什么?要在怎样的情况下书法创新才是步入健康的轨道。 本文试图就此作一些不成熟的探讨。

  一,书法艺术创新必须符合艺术规律。

  中国书法是按照汉字特点及其含义、用软笔或硬笔(通常指用毛笔)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的创作行为, 所以书法本质上是一种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形式。 书法的这一本质特征就是书法创作的内在规律。 据史书《太平御览》载,毛笔为秦朝大将蒙恬(约公元前 259 年至公元前 210 年)所创;所以至今被誉为毛笔之乡的河北衡水侯店和浙江湖州善琏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如同过年一样家家包饺子、饮酒庆贺,以纪念蒙恬造毛笔之创举。 而根据考古发现,陕西临潼姜寨 500O 年前的古墓中已经发现了毛笔,同时也发现了盛放颜料的砚石,以及把矿物颜料研碎成粉末的研杆,这里告诉人民,进行汉字书写的最关键的工具 在那远古时代就都具备了。这就足以肯定用毛笔书写汉字 是从中国文字产生后就开始了,在中国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同时这也说明三千多年来中国人都是遵循用 毛笔书写汉字之一内在规律进行书法创作。
        根据唯物辩记法的宇宙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正是这种内在规律的作用决定了事物是自身而不是它物,如果背离事物的内在规律搞创新或其它标新立异,那么事物就发生了质变不是原物而变成了它物,所以离开事物内在规律的标新立异行为都不是在原事物本质基础上的创新。传统中国书法 是一种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视觉艺术行为。 这一艺术行为的进行必须具备三个决定条件, 一,他书写的对象必须是汉字。因而书写出的作品必须符合汉字的结构规则,具有汉字的视觉效果。二是 书写的基本工具是毛笔;三 书法的过程必须是“写”, 即按照汉字的点、横、竖、撇、捺、提、斜弯钩等笔划 以及汉字的结构组合规则进行书写, 这是书法的基本要求,即使自古至今有用刀在金属器具或石壁石板石制印章或在陶器和本板上刻字的艺术行为,这也是用毛笔 先书写好汉字再进行雕刻, 所以书写是雕刻的基础,雕刻仅是书写过程的延伸而已。 书法行为的 这三个要素构成了书法行为的内在规律 即书法的本质,这三者缺一不可。书法既然是按照既定的规则在纸上书写汉字的视觉艺术行为,这种艺术形式的内在规律说明,如果书法中不是用毛笔书写而是用其它工具, 书法过程不是“写”而是画、刻、胡乱涂鸦 或其他什么形式,创作出的作品不象甚至不是汉字,这就完全违背了书法的行为规律, 因而这种行为也不是书法的创新。

  值得指出的是,现在有些“书法大师”打着书法创新的旗号,在创作时不是用毛笔而是用拖把、注射器之类用墨或拖或扫或涂抺或喷洒;从创作过程来看,有的不是用心“写”,而是手舞足蹈、呼天号地;从创作结果来看,有的作品 如一盘黑沙泼洒于纸上 一片凌乱,有的单个的字体完全不象汉字形态,轻者东倒西歪,或牛头兔尾,或鼠首象身,比例严重失调;有的字如一个人缺胳膊短腿、或缺耳掉鼻,或歪嘴瞎眼,难以入目;有人涂鸦的作品既不象字,又不象画,无法令人辨认,有“鬼画桃符”之嫌。可以看出,这种行为 无论从工具的使用到创作形式以及创作的作品,完全背离了书法艺术的内在规律, 违反了书画艺术的本质。这是书法创作的质变,因而根本不是书法艺术, 而是借书法创新之名一种个人任性胡乱涂鸦而巳。
         二,书法艺术创新必须符合民族认同的审美标准。

  艺术的审美特性是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标志。2014 年 10 月 15 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民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 书法作为一等艺术, 它 毫无疑义应具有美的品质和审美价值。书法作品之美应该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以其书写的内容能 激励人,育导人、启迪人;也就是作品的内容要能够育导民众,教化社会。如书法家们经常喜欢写“天道酬勤” 、 “厚德载物”、 “宁静致远”这类格言警句,就体现出书法内容美的特性。其次是书写出的作品的形式即文字及其章法 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谁都知道,追求真善美是人类的共性,而且,这是人不同于一般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 因而追求美又是一种人性的体现。如男女青年在择偶时男子都希望女方有五官身材之美,女方则希望男方有 潇洒倜傥,英武健壮之美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其实,即使在动物界有些动物也追求自身的美。比如猫,它就喜欢把自己的毛舔得通亮通亮,尤其是是雄孔雀在雌孔雀面前 总是要展开自己的尾屏,并不停地做出各种各样优美的舞蹈动作以炫耀自己的美丽。 所以,追求形式美与展示形式美这应成为书法艺术的本质要求。
         那么,美的标准是什么呢? 美是相对于丑而言的, 它与丑相对立而存在。美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 甲骨文的美字是象戴着头饰站立的人;所以美字的本义是指漂亮、好看。 由于美好的事物往往给人愉快的的感觉,所以美又有令人满意和使其漂亮的意思。当然,美 与丑 的对立有其相对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美与丑也可以相互转化;但是美与丑终究有着本质的区别,;比如说一个人的脸上有麻子或斑块,对比没有这种缺陷的人而言,能说前者美后者丑吗?有人说丑也是一种美,这种观点 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有合理性,在通常情况下丑与美 绝对不能混淆。

  历史告诉我们,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一种共同认定的审美标准。如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喜庆,白色代表高洁,黑色代表庄严肃穆,黄色代表富丽堂皇。 正因为如此, 中国古代皇帝穿的龙袍一定是黄色的, 即使在今天,人民通常不会穿着红色衣服参加丧礼活动。 在中国人的行为当中,爱国家、孝敬父母、对朋友忠诚、在人际交往中谦恭礼让是一种美德。 反之,出卖国家利益,对父母不孝顺,对朋友不忠诚,待人粗鄙则是一种丑行。 这是大家公认的行为美的标准。因此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当然不能背离美的标准,不能失去美的价值,有能使人"赏心悦目”的美这应是书法艺术的本质要求。

  中国传统书法之美根源于中国汉字之美。中国汉字从基本定型延续至现在已近两千的历史, 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中国人认为由于汉字 是一种方块字,它的美在于讲究方正、端庄、平和、对称、平衡, 从整体上表现出一种正大气象。汉字在书写过程中讲究变化,这种变化 表现在字的结体上是收与放、疏与密。正与斜、枯与湿的对立统一,而不能 只追求一个方面而放弃另一个方面,使之片面化与绝对化。 这也是书法创作应遵循的法度。 比如如何处理疏如密的关系, 中国传统书画都讲究"疏可走马,密不容针”,这并不是提倡走两个极端,要么“疏可走马″,,要么″密不容针”,而是要求 疏密要恰当处理,该疏的地方要大胆的疏,该密的地方要敢于密,做到“疏而不散,密而不堆”,穿插自如。最忌讳全幅作品疏密平均,轻重不分;倘若密处无疏可求,则少空灵之趣,势必堆砌臃肿,以致使作品毫无生机。反之,如果该密处不见其密,作品必然形神俱散而无生气。所以书法创作过程中在字的结体及篇章布局上必须坚持变化中的对立统一法度, 作品才会具有美的属性并给人以美的享受。

  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书法发展史就是

一部书法创新史。从商代实用刻在牛骨龟甲上的甲骨文,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周朝时期刻开始通用的篆体及刻在石鼓上的石鼓文,秦时推行的小篆,汉时发展的隶书,魏晋时期的楷书,行草、草书,每一种书体的改变都是一种书法的创新。但不论书体怎样改怎么样创新,各种书体都具有美的本质,都能够满足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

  书法作品是否具有不同于他人作品的个性特色是体现作品 艺术水准的重要尺度。因此使自己的书法作品具有个性特色是古今一些书家努力的目标。 那么怎样去创造书法作品的个性? 书法作品的个性与体现书法之美是否相矛盾?从历朝历代书法大家创作的作品来看,他们的作品无论怎样 彰显个性,其作品总是能够给人民以美的享受,因而总是为人民大众所喜爱。 如书法史上名扬天下的晋期时期王羲之的书法,唐代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宋代黄庭坚、米芾的书法,明代文征明的书法,及魏晋时期的魏碑字体, 这些书法作品 既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无不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如古人评价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评价颜真卿的书法: 结构方正精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浑厚,挺拔开阔雄劲;评价米芾的书法, “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桔、润不肥”,评价柳公权的书法是;汉字结体遒劲,体势劲媚,评价黄庭坚的书法: 纵横奇倔,字体开张,笔法瘦劲,自成风格。 这一切都充分说明,追求书法的个性与坚持书法作品美的特性 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块。如果以牺牲书法美的特性 来彰显其个性。 这种书法实践毫无疑义是不成功的。


  实际上,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如果不顾及艺术 的审美标准来凸显所谓艺术作品的个性, 这是非常容易做到的。 比如一个画家画人物,他为了凸显他画的人物的个性特色,他可以 把人的鼻子都画成猪八戒的鼻子, 或者把人的眼睛都画成三角眼,或者把人的嘴巴都画成歪嘴, 或者把人的头发都画三根毛; 甚至可以把人画成牛头马面,或青脸獠牙。这样,人们一看到这种作品就知道这是某某的画。可见要凸显这样的艺术个性的确 是易于反掌,做起来不难。 所以人民都说″画人难,画鬼容易”,因为画鬼可以不追求美的境界,可以 不讲究法度,只要 胡乱涂抹,“鬼画桃符” 就行了。 只可惜这种凸显个性的涂鸦绝对不是艺术。 书法创作同样是这个道理。 如果不追求书法作品要给人以美的享受,不讲究汉字书写的法度,横七竖八一顿乱画, 这样的个性难道不容易做到吗?

  值得指出的是,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书法界出现的一些所谓现代书法作品 包括在一些大型书法展览中获奖的作品,所展示的书风不同程度背离了中国传统书法的规范要求;尽管其创作过程虽然不象上述“丑书”家们那样荒妙,但即使是用毛笔书写出的作品,从其形态看,大多充满了荒诞与离奇古怪,不仅不能使人赏心悦目反而多少有恶心之感。由此可见这种书风完全不符合中国传统书法美的本质要求, 丧失了中国传统书法美的艺术价值,当然不然满足人民对书法的审美需求。所以从书法界的众多有识之士到广大国人民众都认为这种书风是中国书法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种逆流或倒退。这就说明离开了科学书法轨道的创新只能是一种标新立异,而失去美的本质的标新立异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荒谬或丑行。

  三,书法艺术创新应对社会发挥 正能量作用。

  任何创新都不是为创新而创新,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化。科学家发明新的机器,如果这种新产品不是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束缚和阻碍生产率的提升从而影响社会民众的生产和生活,那么创新出这种机器是没有有任何意义的?书法艺术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思想意识形态,它的价值也就是它的社会作用应该 或是方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或是给人们提供美的享受,或是思想上能教化社会并引领人民 如何做好人做好事。无论何时何地,书法艺术的创新都不能背离这些基本原则。 考察汉字演变的历史, 实际上某一种新的字体的出现都是一种书法创新。,都是在旧的字体上的一种飞跃。从甲骨文,铭文到篆书,这是汉字摆图画性羁绊向成熟文字转型的跨越;从隶书,到楷书到行书、草书, 这其中每一种创新变化都是越来越 方便书写,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同时又给人民以美的享受。 这就可以看出中国书法史上的每一次书体的演变也就是 我一次书法创新都对社会的文明进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所以现在我们提倡书法艺术的创新,首先要考虑这种创新是否具有社会价值, 对社会的文明进化有什么积极意义?如果书法家 搞什么创新写出的书法作品、思想上不能给人以激励和启发;艺术上不能使人看了赏心悦目,反而使人看了恶心作呕,那么这种书法的创新就没有任何价值的。

  彭崇谷书法:酒

  彭崇谷书法:福

  文化影响时代。远在千多年前问世的诗词评论专著《毛诗序》评论《关睢》这首诗时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这说明古人肯定了诗能引导天下风俗,教化社会,有助于安邦定国。 《毛诗序》在评价《诗经》的的社会功能时对这一观点作了具体发挥,他指出: ″故正得习,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习近平主席在谈到 当代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文艺的作用时指出: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釆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对社会同样有一种积极导向作用。汉字研究专家,台湾《联合文学》社社长蒋勋 在《汉字书法之美》一书中 分析了童年时学习书法对 人的性格品德修养的影响。 他认为他童年时代学习书法练习九宫格时:一直有一个红线框成的界线存在,垂直与水平红线平均分割的九宫格,红色细线围成的字的轮廓”,这些“象一种“界限”,手中毛笔的黑墨不能随性逾越红线轮廓的范围”,从而, “使学习“界限”、“纪律”、″规矩",“童年的书写,是最早对“规矩″的学习,"规”是曲线, “矩”是直线, ;“规”是圆, “矩”是方” 。蒋勋还进一步写道:大概只有汉字的书写学习里,包含了一生做人处事漫长的"规矩”的学习。学习直线的耿直,也学习曲线的婉转,学习“方”的端正,也学习“圆”的包容”。所以蒋勋认为,”东方亚洲文化的核心价值,其实一直在汉字的书写中” 。 (蒋勋著《汉字书法之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11 月出版)由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健康的书法不仅其书写的内容能教化社会民众,就其书写行为和风格来说,它还能引导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脚踏实地、一丝不苟作风的锤炼, 对持之以恒、不断进取精神的培养,对克已慎行、修身养性良好作风的塑造。也只有这样,书法才是真正起到了发挥正能量的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流行书法、现代书法,丑书书法, 其作品既完全失去了艺术美的本质, 稀奇古怪,一派不堪入目的丑态;其书风 则是猎奇争艳,哗众取宠, 表现出的是一种不循法度,急功近利的浮躁风尚。所以,这种书风对社会广大民众,尤其是对初学书法群体以及广大青少年 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以至社会价值观,养成严谨扎实的学风以及朴实笃行的工作作风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导向作用。值得忧虑的是,由于一些现代书法书者进入了高校及书法权威组织并掌握了书法比赛评价的话语权,在一些展览比赛中又采取压抑传统书法人为拔高流行及现代书法的作法,在这种指导思想的影响下,流行书法现代书法近几十年来呈蔓延之势。这对优秀中华传统书法的传统和弘扬无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习近平主席在批评艺术界的浮躁现象时指出:“人类文明发展史表明,急功近利,渴泽而鱼,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 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文艺要赢得人民认可,花拳绣腿不行,投机取巧不行,沽名钓誉不行,自我炒作不行,大花轿,人抬人也不行”。这种批判实质上也是对丑书、现代书法、当代书法的一种非常中肯的批判。

  四,书法艺术创新 应为广大人民大众所喜爱。

  艺术的实践证明, 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为人民所喜爱;同样,也只有为人民大众所喜爱的作品才是优秀的艺术作品。 习近平同志在谈到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时指出: “只要有正能量,由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 。列宁说:″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他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 。这就充分说明艺术不能脱离人民大众。是否为人民大众所喜爱,这是衡量一件艺术作品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那么, 从书法艺术来说,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是哪种风格的书法作品呢?已于前述,爱美是人的本性。所以 社会对一种书风是肯定,还是否定;是喜欢,还是不屑一顾,甚至厌恶,关键是看这种书体具不具有审美价值。王羲之被誉为书法界的书圣,关键是他的书法作品 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直到现在千多年来都被人民认为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因而千多年来都得到了人民的真心喜爱。
        我们看王羲之书法的代表作《兰亭序》,这幅作品的文字,文笔、书写风貌都是极为优雅而流畅,充分表达了王羲之的人文情怀和书法实力,故这幅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以致千多年来大部分书家学习 书法时都要临摹《兰亭序》这幅作品。王羲之去世两百多年后,唐代建国后的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特别推崇备至。 他在位时不仅以重金收购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还给贡献王羲之书法作品的臣子们升官加爵。唐太宗听到了王羲之《兰亭序》真迹 在一个和尚手中的消息之后 ,他想尽办法叫一位大臣接近这位和尚,以文化交流的方式偷偷的窃取了这幅王羲之的书法真迹。 然后又安排当时朝廷的书法临摹大师临摹复制了几百本《兰亭集》幕本,再赠送给朝廷大臣们,让他们学习研究王羲之的书法。
        唐太宗逝世以后,《兰亭集序》作为殉葬品被唐太宗带进了坟墓。 至今仍陪伴李世民安眠于地府。 这足以证明唐太宗对《兰亭集序喜爱之深。唐太宗他本人就是一个书法家。 他对《南亭序》喜爱之深就足以说明《兰亭序》本身书法艺术魅力之大。唐代是楷书的巅峰,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虞世南 这几位楷书大家以及 著名书法家陆柬之等 也都是王羲之的粉丝。 这就进一步说明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并不是唐太宗一个人偏爱,而是被时代所公认。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书法家的作品能千古流芳, 同样是因为其本身的巨大艺术魅力被 历朝历代的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反观当下出现的各类丑书及 其表现手法, 书法界及广大人民群众都嗤之以鼻,对一些所谓流行书法作品 真正的书法行家和广大民众也是不屑一顾。可笑的是一些现代书法与流行书法的书者为了掩饰自身行为的荒诞不羁, 竞反而嘲讽 广大民众和书法爱好者是不懂书法艺术,这可令人费解了,中国广大民众能识别几千年来历史上的书法家们其书法作品 是美是丑、是好是差, 却看不懂最近几十年来才出现的流行书法现代书法作品是美是丑、是香是臭吗? 世界上哪有这种怪事呢?,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承袭传统书风的书法作品是写字而不是书法,这里把写字与书法完全割裂当成两回事,这更令人不可思议。谁都知道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也是千古留芳的书法作品,难道它们不是写字吗?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 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宋代宋徽宗瘦金体的书风,能说启功先生的作品不是写字吗?书法就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写汉字是书法的本源,书法是写汉字的艺术表现,二者有机结合为一体,就如人的躯体与其性格作风为一人所具有不可分离一样,怎么能截然分开说书法不是写字及写字不是书法呢?这种说法无非是为不讲究书法法度的丑书、流行书法或现代书法找个掩饰脸面的遮羞布罢了,但这 怎么能自圆其说呢?

  彭崇谷书法《业精扵勤》

  

《胡耀邦故里亷政缄言书法碑林赋》,由彭崇谷撰文并书法,此书法作品被刻石 立碑于湖南省浏阳市胡耀邦故居景区书法碑林。

  彭崇谷书法对联

  综上所述,书法创新应是在遵循书法艺术内在规律和符合民族认同审美价值观基础上的一种探求书法个性的艺术行为。丑书与书写过程中的装模作样是一种猎奇争艳的表演而不是书法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书法规律和汉字书写法度的流行书法现代书法是书法发展过程中的误入歧途;一个真正的书法艺术家,其思想的最高境界应是传书法之道,追求书法之美,而不应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这应是广大书法家们努力的方向。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