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源自细节:中国人为何靠右行走?
我们现在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一些现象、习惯或事物都是怎么来的。正由于它们如此普遍,有时反倒很难说清,例如:中国的交通规则为何是右行?握手礼是怎么来的?中国人又是如何变得用接吻来表达爱意的?凡此等等,都是我平日在读书之余反思生活的结果。我想由此更好地理解我们当下的日常生活,让更多人感受到:哪怕是这些熟视无睹、看上去似乎又自来如此而很难说出什么所以然的事物,只要深入下去,背后都有许多故事和丰富的意义。我相信万事万物都有原因,没有理所当然的事。
除了香港外,无论在中国的哪个城市,行人车辆的交通规则都一律是靠右侧通行。这是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事,然而如果追溯起来,这一幕其实仅有70多年的历史——差不多三代人的时间。
现在世界上左行的国家占了全球面积的17%和32%的人口,它们大多曾是大英帝国成员(英国、爱尔兰、南亚四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或曾在近代深受英国影响(日本、泰国、印尼)。不过,晚清民国时代的中国人左行,是因为传统上就是这样。
1944年9月1日-1945年8月6日,在昆明。昆明的传统街道没有特设的人行道,行人和马车都在马路上走。马车遵行左行规则,但行人则左行和右行的都有。(《飞虎队员眼中的中国,1944-1945》)
先秦时代有“尚左”的习俗,以左为尊位;这可能是因为中国人作为一个农业民族,根据东亚的季风环境,更偏好朝南而非朝东的方位,所以天子是“面南背北”的,而当一个人面南而立时,左手边的东方显然要比右手边的西方更吉利一些。
尽管如此,这在漫长的历史上,只不过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惯例,并不是严格执行的交通法规,加上古代道路上行人车辆也多不到哪里去,因而随着上海等近代城市的勃兴而人流车流骤增时,还是出现了极大的交通混乱。
这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在一个流动性加速的社会中确立通行的规则,以免发生大规模的混乱、碰撞。在最早实现现代化的英国,这种礼数规则是靠着社会对无数琐事自发的争论、调节、试验来予以确立的;城市指南和礼仪手册指引着人们如何体面地和陌生人相处,提醒他们“不要直勾勾地盯着陌生人或是在私家住宅外探头探脑,走路要靠左行,不要在人群中推搡。你必须学会如何成为陌生人人群的一部分。”这是一个长达数百年的过程,是启蒙时代讲理取代打斗的结果。
约翰逊博士(1708-1784)年轻时初到伦敦,曾目睹有人为了不让路而打成一团,但几十年后,这类纠纷已不见踪迹。“事情已经定了下来,”苏格兰传记作家詹姆斯·博斯维尔1773年写道,“行人靠右。另外,如果行人靠右行走,那么对面的人就要让路。以后再不会有争执了。” 1835年,英国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了靠左行驶的交通规则。
1945年8月6日-10月5日,在重庆。抗战胜利初期的重庆,从迎面来去的车辆看,都是左行。(《飞虎队员眼中的中国,1944-1945》)
这些规则的确定,在很多国家要晚得多。法国是直到1909年才由欧仁·埃纳尔提出了右侧优先的交通规则——在此不久之前的1891年,第一辆汽车穿越了巴黎。在像土耳其这样的后发国家,无论汽车还是交通规则,都还完全是新事物,汽车在1908年之前甚至是违禁物品。
因此,奥斯曼帝国的第一批司机遇到了许多困难……
相关阅读
- 03-12营口沿海银行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打赢
- 03-12企业医院白皮书V1.0 ——ISTPOS白皮
- 03-12BBG纸尿裤助力一线安心战疫,为“医二
- 03-12长沙市侨联致海外侨胞的一封信
- 03-122020中国(吉林)安全与应急产业博览会
- 03-12中国经济传媒协会联系企业向抗疫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