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一脚刹车就能躲过测速拍照,真的?

发布时间:2017-11-15 17:35:05 来源:凤凰网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量:
但凡开车,走高速在所难免。一上高速,各位老司机就如离弦的弓箭,“嗖嗖”往前冲。但是,别忘了高速公路是有限速的,一不留神电子警察可能就会拍下超速行为。 有些老司机对此不屑一顾,“看到测速摄像头,踩一脚刹车把速度降下来就行了。”对于这种说法,

  但凡开车,走高速在所难免。一上高速,各位老司机就如离弦的弓箭,“嗖嗖”往前冲。但是,别忘了高速公路是有限速的,一不留神电子警察可能就会拍下超速行为。

  有些老司机对此不屑一顾,“看到测速摄像头,踩一脚刹车把速度降下来就行了。”对于这种说法,真能行得通吗?小编可以告诉各位车主大人,真不一定!至于原因嘛,今天就来聊聊这件事。

1、高速公路测速摄像机能拍多远

  先来说说关于高速公路测速摄像机的有效距离是多远,也就是说它能拍多远。一般来说,不同的型号,可以拍摄的距离也是不同的。而且,在测速摄像机旁边都会配有雷达波来检测车辆速度,一般可以检测三、四百米左右。

  不过,雷达波测的再远,摄像机拍不清楚也没有用。所以,通常还是以测速摄像机拍照的有效距离为准。

  在国内,最常见的雷达测速摄像机镜头主要有3.6毫米、6毫米、8毫米、12毫米、16毫米这几个型号。

  国内常见的测速摄像机拍摄最远的是16毫米镜头,与道路呈17.1度角,可拍摄距离为60米。说过了测速摄像机的问题,再来说说人眼的可视范围有多远。

  以理想状态来说,天朗气清、没有任何障碍物、测速摄像机放在显眼的地方,那么大概在2公里内就能看到。然而,这只是理想状态。如果,遇到草丛、隔离带等,或者雨天、大雾,能见度就不好说了。

  如果是夜间:能见度会降低很多,再加上高速公路没有路灯,按照车灯照射范围来看,汽车的远光灯照射范围大概在200米左右,能见度也就差不多这样了。那么,照射范围200米,摄像头只能拍下60米以内,这样不是没问题吗?

  到底够不够,我们以超速10%举例,来算一算。高速公路最高限速为120Km/h,那么当行驶速度达到132Km/h时,就已经处在超速范围了。

  以家用车来说,一般情况下从100Km/h减速到0,也就是静止状态,大概要39-44米左右。那么,从132Km/h减速到120Km/h,最起码需要8.4米,也就是不到10米的距离。

  根据《交通工程学》解释,驾驶员在开始制动前,至少需要0.4秒的反应时间,车辆产生制动效果至少需要0.3秒。

  当我们在远处看到疑似测速摄像头时,需要有一个反应判断的时间,基本来说,平均反应时间是2秒。

  那么,把这些时间加在一起,大概是2.7秒左右。

  那么,当我们以132Km/h的速度行驶时,2.7秒能开多远呢?大概已经是100米开外了。所以,当超速10%看到测速摄像头再踩刹车,如果是正常反应或者反应稍微慢一点,那就很有可能会被拍下超速违章行为了。

  按照上面的计算来看,如果是较为晴朗的天气,看清300-500米外的事物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当确认前方为测速摄像头后,踩刹车降速,降速过程大概需要100米左右,摄像拍照范围60米。

  那么,大体在200米外刹车减速就没什么问题了。

  如果天气不好或者道路有遮挡物的话,就要另当别论了。那么,夜间行车能见度基数低,远光灯的能见度也只有200多米,抛去测速摄像的拍摄范围,再加上夜间人的反应速度下降,减速距离增加。

  所以,晚上超速行驶肯定一拍一个准。再说,夜间行车不定因素太多,按规定限速行驶也能更好的保证行车安全。

  在城市里,大多数限速为60Km/h,超出10%也就是66Km/h。那么,从 66Km/h减速到60Km/h一般家用车大概需要2米左右,加上2.7秒的反应时间,大概60米左右就能避开测速摄像。

  所以,只要在距离测速摄像头100米以外踩刹车,就可以避免被拍照。不过,城市道路如此拥挤,估计也用不着。

  小编建议:各位车主尽量不要超速行驶,首先超速更容易危害到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而且猛踩刹车,一快一慢,坐车的人不舒服,对汽车也没有好处。另外,上高速比较省心的办法就是开定速巡航;如果不开定速巡航,也可以打开手机导航吗,会有测速播报。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企业界》杂志人物专刊联合主办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