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超过130/80mmHg在美国就算高血压 中国专家表示不服

发布时间:2017-11-16 16:55:06 来源:凤凰网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量:
“一觉醒来,自己变成了美国人口中的高血压。”不少心血管领域的医生们的微信朋友圈今天都转发了这么一句话。原来,在美国阿纳海姆召开的美国心脏协会2017年会上,AHA 公布了新版的美国高血压指南,将高血压定义为血压≥ 130/80 mmHg,即

  “一觉醒来,自己变成了美国人口中的高血压。”不少心血管领域的医生们的微信朋友圈今天都转发了这么一句话。原来,在美国阿纳海姆召开的美国心脏协会2017年会上,AHA 公布了新版的美国高血压指南,将高血压定义为血压≥ 130/80 mmHg,即便高龄患者,也应该强化降压,将目标值控制在130/80 mmHg 以下,而这就意味着原本的高血压监测的门槛将会大大降低。

  美国为何会把高血压的门槛降低?调整以后会带来哪些革新和改变?是否会影响中国患者对血压的管理?为此,凤凰健康采访了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郭艺芳 一解大家心中的困惑和疑虑。

资料图(供图/视觉中国)

  <130/80 mmHg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未必适合中国。

  凤凰健康: 近日美国颁布了新版高血压防治指南,其中一个重要变化是降低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由原来的140/90 mmHg下调为<130/80 mmHg。这一变化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美国修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对我国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吗?我国是否会修改诊断标准?

  郭院长: 不同国家的疾病流行特征、医疗经济资源、居民健康意识均有明显不同,其疾病防治策略也应有所差异。美国指南是基于美国国情、针对美国医生制定的,不是针对我国的。

  <130/80 mmHg的诊断标准也许适合于美国,但未必适合于中国。短期内我国不会修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不会盲目跟风。目前我国高血压的整体防控情况还处于较低水平,患病率高,诊断率、治疗率、控制率均较低,我们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让更多的高血压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与必要的治疗,因此修改高血压诊断标准的时机尚不成熟。

  高血压诊断标准的确定具有一定主观性。

  凤凰健康 :您能否谈一谈美国为何会降低诊断高血压的门槛?

  郭院长: 首先说明一点,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高血压诊断标准的确定,既要考虑到现有的医学研究结论,又要考虑到诸多社会因素、特别是医疗经济学背景与疾病流行病学状况。无论140/90 mmHg还是130/80 mmHg,都不是绝对的,并不意味着低于这个数值就是绝对安全的。

  实际上,血压从115/75 mmHg 起,收缩压每升高20 mmHg,或舒张压每升高10 mmHg,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就会增加1 倍。换言之,血压升高与心脑血管损害之间的关系是连续性的,并没有明确的界值。因此高血压诊断标准的确定具有一定主观性。

  近数十年以来,美国高血压的防控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高血压的诊断率、治疗率、控制率都有了显著提高。在此背景下,下调高血压诊断标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公众对高血压危害性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高血压的防治水平。

  构建立体化的高血压防治体系,会显著减少高血压的危害。

  凤凰健康: 高血压是我国居民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请您谈谈如何改善我国高血压的防治现状、降低高血压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郭院长: 首先是重视!不仅医生重视,普通民众更要重视,提高居民防病治病意识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只要大家都充分认识了高血压的危害性,就会主动的测量血压、发现高血压并接受正确的治疗。

  在此方面,我们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医务人员需要不懈努力,各级政府机构与学术团体学要努力,各类媒体更需要多支持。媒体加强健康宣教,有助于提高广大民众对高血压危害性的认识,这无疑有助于推动高血压的防治工作。各类学术机构通过专业化的学术交流与知识推广活动,可以提高医务人员规范化防止高血压的技术水平。针对高血压构建立体化的防治体系,将会显著减少高血压对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危害。

  专家简介——

郭艺芳

  郭艺芳,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委(兼高血压工作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预防学组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高血压分会副会长、河北省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河北省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医师分会主任委员、河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委等职。

  《中华高血压杂志》、《中国心血管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内科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国全科医学杂志》、《中华全科医师杂志》、《中国新药杂志》编委。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企业界》杂志人物专刊联合主办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