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网评】环境问责进入常态化,官员还要蛮干吗?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李强
16日,云南省通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移交该省的12个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题问责情况:决定对33个责任单位、110名责任人进行问责;其中,厅级单位10个、厅级干部25人。(11月16日中国新闻网)
在搜索引擎里输入“环境问责”,结果弹出的相关新闻高达“407013”条。而“40万+”的背后,是对环境问责的常态化。生态文明建设早已成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此有系统论述与明确要求。可以预见,环境问责作为一项有效的手段已经进入常态化阶段。
环境问责常态化最明显变化是被问责对象已发生明显改变。如果还以为环境出了问题板子只是打向企业人员和基层官员,因此还存在侥幸心理,那就大错特错!以这次云南、宁夏等8省区通过各自政府网站同步公开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相关问责情况为例,经统计8省(区)此次共问责1140人,其中厅级干部130人(正厅级干部24人),处级干部504人(正处级干部248人)。这就说明问责过程中已经注重追究领导责任、管理责任和监督责任,尤其强化了领导责任。环境保护抓不好,特别是以损害环境为代价胡乱决策、搞“政绩工程”,是要被终身追究责任的,甚至有可能丢官帽进班房。为官者,应该警醒!
一个地方出现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原因也许多种多样,错综复杂。但细细分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根子还是在官员没有很好地履行环保职责,在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尤其是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上不力。国家三令五申强调“绿色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相应法规越来越健全,但偏偏有官员充耳不闻,背道而驰,明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环境的要求日益增长,偏偏有官员置民意于不顾,反其道而行,一意孤行,蛮干瞒干。如今,不论是民意层面,法律层面,还是执行政令层面,都支持对失职官员必须严厉问责,问责的板子必须打得响响的、重重的!
当“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郑重写进十九大报告,表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只能加快、力度只能加强。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牺牲环境行为必须坚决制止,对各类环境违纪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对责任不落实、监管不到位等失职失责行为依纪依规严肃追究责任,典型问题及时通报曝光。有着环境优势的云南更是表示,要坚决守住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这“三大红线”。
“零容忍”来了,常态化的“问责风暴”来了,官员还要蛮干吗?
相关阅读
- 03-12营口沿海银行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打赢
- 03-12企业医院白皮书V1.0 ——ISTPOS白皮
- 03-12BBG纸尿裤助力一线安心战疫,为“医二
- 03-12长沙市侨联致海外侨胞的一封信
- 03-122020中国(吉林)安全与应急产业博览会
- 03-12中国经济传媒协会联系企业向抗疫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