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评到公证,“摘官帽”改革将激发行业活力
公证机构和环评机构是行政体制向事业体制改革的典型,本质上而言,它们所要处理的都是权力的界线和尺度的问题。
据南都报道,日前司法部公布消息称,至11月14日,全国889家行政体制公证机构已提前全部完成改制任务,全部转为事业体制单位。这一改革目标于今年7月全国公证工作会议上正式确立,司法部当时要求全国行政体制公证机构今年底前要全部转为事业体制。
行政体制机构转为事业体制,外界习惯将这场改革称之为“摘官帽”。就公证领域而言,“摘官帽”的改革可谓持续已久。南都记者梳理相关信息发现,事实上早在2000年,国务院批准司法部《关于深化公证工作改革的方案》中就提出,要将行政体制公证机构改为事业体制。但此后的改革进程并不如意,截至2016年底,全国3001家公证机构中行政体制的占近三成。
此次司法部提供的数据意味着,在过去一年不到的时间中,全国近2000家行政体制的公证机构完成了改革。这样的改革速度让人惊喜,其过程亦值得回味。考虑到行政体制的公证机构向事业体制改革颇具代表性,总结过去的改革经历了什么,思考相关的经验是否适用于其他类似领域,将有助于接下来改革的深入。
2017年被视为公证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年,按照司法部部长张军今年7月17日在哈尔滨召开的全国公证工作会议上的说法,“当前公证事业亟须改革,公证体制不改革等于‘慢性自杀’。”张军提及公证机构的问题包括出具公证书低级错误不断、效率低等,为什么存在这样的问题,他在此后发表的一篇署名文章中做了解释,其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司法行政机关不愿改,因为“管办合一”有巨大的利益在里面。二是公证机构不想改,拥有双重身份,既是公证员又是行政干部,改制之后有压力,适应不了。
双重身份容易滋生各种潜规则,尤其值得重视的是,顶着官帽的公证机构没有生存压力,继而会导致公证程序不严、公证质量下降等问题。今年7月底,媒体曝光部分地区出现“以房养老”骗局,其中公证环节就存在问题,在这些骗局中,之所以老人的房屋可以神不知鬼不觉过户买卖,打通房屋交易管理流程,主要就是利用经过公证的授权委托书。事发后,北京市司法局发布的通告提及,涉事公证机构在办证流程、告知、送达等环节上有瑕疵。
这些骗局曝光后,公证机构改革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公证原本是服务性非常强的一种工作,工作人员往往需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权衡不同方案的利弊。但处在行政体制下的公证机构淡化了自身的服务职能,相反其权力得到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公证人员素质不高甚至职业伦理出现问题也就不足为奇。
行政体制公证机构向事业体制改革,其所遭遇的困厄,无非都源自利益和权力,改革过程需要“摘官帽”,此举解决的是公证机构身上的权力。至于公证机构自身的发展,则需要依靠其专业工作。这样的改革在近年并不陌生,“去权力化”“去双重身份”,可谓行政体制向事业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步。比如同样持续已久的环评机构改革,其问题用环保部前部长陈吉宁的话来说就是,“卡着审批吃环保、戴着红顶赚黑钱”,政府背景的特殊光环一度让很多环评机构颇为受益,同时,因为顶着官帽其工作的公正性又屡屡引发质疑。由此可见,和行政体制公证机构的改革一样,环评机构改革关键要“摘官帽”。
公证机构和环评机构是行政体制向事业体制改革的典型,本质上而言,它们所要处理的都是权力的界线和尺度的问题。从近年的系列举措看,这两个领域的改革目前都抓住了主要症结,并且逐渐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相信改革后的公证机构、环评机构将充满活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相关阅读
- 03-12营口沿海银行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打赢
- 03-12企业医院白皮书V1.0 ——ISTPOS白皮
- 03-12BBG纸尿裤助力一线安心战疫,为“医二
- 03-12长沙市侨联致海外侨胞的一封信
- 03-122020中国(吉林)安全与应急产业博览会
- 03-12中国经济传媒协会联系企业向抗疫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