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云南腾冲300年历史油纸伞冀望旅游中获“新生”

发布时间:2017-11-18 23:00:10 来源:《用户协议》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量:
中新网腾冲11月18日电(缪超)裤腿与皮鞋还沾着水泥,沿木楼梯爬上自家二楼后,郑加奖就从“泥瓦匠”转变为“油纸伞匠人”,削伞骨、绕边线、裱纸、绘伞面…… 记者18日探访云南腾冲荥阳村油纸伞传承人郑映海的家,儿子们继承下这位90岁父亲手艺与愿

  中新网腾冲11月18日电(缪超)裤腿与皮鞋还沾着水泥,沿木楼梯爬上自家二楼后,郑加奖就从“泥瓦匠”转变为“油纸伞匠人”,削伞骨、绕边线、裱纸、绘伞面……

  记者18日探访云南腾冲荥阳村油纸伞传承人郑映海的家,儿子们继承下这位90岁父亲手艺与愿望。从中原传入边地腾冲的油纸伞制作技艺,历经300年后,仍未消失,冀望在旅游中重获“生机”。

郑家人在制作腾冲油纸伞。缪超 摄

  腾冲地处云南西部,与缅甸接壤,被称为“极边之地”。荥阳村制作油纸伞历史,要追溯到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郑映海祖先将从中原传入腾冲县城的油纸伞制作技艺带回村里,开设制伞作坊。“之后村里学得手艺的人越来越多,最多时,全村90%的人家都在做油纸伞。”郑映海三儿子郑加奖说,荥阳村油纸伞曾一度供应整个滇西市场。

  郑映海告诉记者,他12岁跟着父辈学习制作油纸伞,8年后,工业时代的洋布伞就从缅甸闯入腾冲。“20岁时,第一次见到缅甸运来的洋伞,金属伞骨,比油纸伞结实耐用。”

  在中国沿海地方,油纸伞迅速被洋布伞取代,腾冲由于地处边疆交通闭塞,直到上世纪80年代,油纸伞才从市面上退出。郑映海说:“80年代为了生计,放下油纸伞,我又学做编箩筐、篮子。”“全村人都放弃了油纸伞,我的三个儿子也为生计,都没学做油纸伞。”

  选择做“泥瓦匠”的郑加奖说:“父亲十分希望这门手艺继续传下去,但他也很理解我们。”那以后,仅有郑映海闲暇时偶尔做一把伞,腾冲油纸伞制作技艺差一点就消失。

  机缘巧合,2008年云南一民族文化单位到荥阳村搞培训,了解到郑映海制作油纸伞的技艺,便向郑映海提出收购油纸伞。“他们给钱让我们做,做好后他们收走。”郑映海告诉记者。至此,油纸伞又为郑家带来经济收入,他三个儿子也开始学习油纸伞制作技艺。

郑家屋顶上晾晒的油纸伞。缪超 摄

  近些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多文化需求越来越高,不少几近消失的民居传统工艺又重获“生机”。腾冲当地政府为发展旅游业,大力度支持恢复当地非遗技艺,并在城中开设一条“非遗街”,郑家的油纸伞被请进“非遗街”,慢慢迎来自己的销量。

  “虽然有销量,但不赚钱啊!”郑加奖说,他给记者算了笔账,做一把伞要耗费一天时间,一年只仅能做出200把,除去材料成本只赚到2万4千元左右,比他外出打工少了很多。“我40多岁了,孩子也长大成家,现在压力没之前大,这才有精力来坚持做油纸伞。”

  他告诉记者,虽然赚不到多少钱,但从2008年开始,随着腾冲当地旅游趋热,油纸伞价格一直在上涨。如今,荥阳村陆陆续续有人家开始制作油纸伞,数量达7家。有300年历史的腾冲油纸伞或在旅游经济中重获“生机”。(完)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企业界》杂志人物专刊联合主办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