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治理“卡还在,店没了”的乱象
要有效根治“卡还在,店没了”等乱象,需釜底抽薪。一是设立预付式消费资质门槛。二是对预付式消费资金实行监管。 三是提醒消费者要提高警惕。
办理了消费卡,美容院、健身房、培训学校等却突然关门……近年来,这类预付式消费陷阱频现,面对“卡还在,店没了”的状况,消费者往往无可奈何。据《经济参考报》报道,近日,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将预付式消费领域失信企业信息公开推送至征信机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预付式消费是一种“预先支付款项、随后逐渐消费”的消费模式,随着信用消费的出现和电子消费方式的便捷化,预付式消费逐渐增多,已逐渐成为服务行业的主流消费形式,但目前也一直是消费投诉的热点。
据统计,今年三季度,深圳市预付式消费投诉超过2000宗,美容美发、健身娱乐、非学历教育培训等行业是投诉的重点。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因商家关门、倒闭、转让等原因导致的终止服务问题,相关的投诉超过了500宗。
将预付式消费领域失信企业信息公开推送至征信机构,深圳此举可谓动了真格,有利于约束和惩戒其失信行为,进而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全方位信用监督机制。但能否遏制由来已久的预付式消费陷阱,根治“卡还在,店没了”状况,恐怕还是个问号。
以互信为基础的商业模式,最大的隐患就是商家失信。
要有效根治“卡还在,店没了”等乱象,需釜底抽薪。一是设立预付式消费资质门槛。凡拟推行预付式消费的店家,一律要到工商、公安等部门备案登记,方能取得预付式消费资格。同时明确,只有取得预付式消费资质的经营者才能推行预付式消费服务,否则一律视同非法行为进行查究。
二是对预付式消费资金实行监管。对于打算推行预付式消费的商家,须委托银行对消费者预交的消费资金进行有效监督,要在正规银行建立预付式消费资金专账,经营商只能根据实际消费情况下账,其余的预付款不能擅自动用,以防止经营商卷款跑路。
三是提醒消费者要提高警惕,谨慎“预付”,既不能轻信商家的一面之词,更不能被商家所谓的“方便”、“打折”、“优惠”之类给“忽悠”了。而是要根据自身实际消费需求,并综合考量商家的信用和可靠程度,权衡利弊,三思而行。这些做到了,不法商家也就“没想”了。
相关阅读
- 03-12营口沿海银行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打赢
- 03-12企业医院白皮书V1.0 ——ISTPOS白皮
- 03-12BBG纸尿裤助力一线安心战疫,为“医二
- 03-12长沙市侨联致海外侨胞的一封信
- 03-122020中国(吉林)安全与应急产业博览会
- 03-12中国经济传媒协会联系企业向抗疫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