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90后”登台亮相 自信式爱国与不满西方偏见
10名“90后”畅谈走进新时代
中国“90后”登台亮相(记者调查)
他们是在中国繁荣与和平时期长大的一代人,爱国主义情感早早扎根在他们心里,被外媒称作为中国骄傲的“自来水”。
他们乐观、自信、务实,渴望“诗和远方”,希望人生有更多新体验……
面对未来,他们也有迷茫、困惑和压力,担忧“拖祖国后腿”。
他们,就是人数达1.9亿的中国“90后”一代(1990—1999年出生,现年18—27岁)。
中国进入新时代,“90后”使命重大。记者采访了10名“90后”男女后发现,他们虽然背景、经历不同,但和中国其他代际群体相比,作为在中国经济腾飞时期生长的一代,他们的所乐与所愁更具时代性和特殊性。
自信式爱国与不满西方偏见
18岁的陈洁今年考上了山西大同大学法律系,这个夏天是她第一次离开家乡——一个位于贵州省西南部的小乡村。她说:“国家的强大是个人发展的前提。我相信祖国会越来越强大,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和两名大学同学创办了杭州悟乎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的林才标说:“我始终相信国家发展会越来越好。”他举例说,10年前,他回家要换乘很多次车,现在坐高铁几个小时就到了。
他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站在祖国这个巨人的肩上,能追求更大的进步。
在与“90后”交谈中,记者能明显感受到他们身上的爱国主义情感,而且这种情感十分理性。正如一名受访者强调的,“爱国绝对不是一种无意识的冲动,而是通过很多次亲身体验、对比并认真思考后得出的结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所长邓希泉是一名专门研究青年问题的“70后”。他通过多年的追踪数据对比发现,在量上,90%的“90后”爱国主义意识非常强烈,与“80后”具有一致性,明显高于“60后”“70后”;在质上,他将“80后”“90后”的爱国称为“自信式爱国”。
他表示,之所以做这样的区分,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关。和“60后”“70后”相比,“80后”“90后”出生在中国经济的腾飞时期,拥有了更多“出去看看”的机会,“越出国越爱国”。
这种现实对比让“90后”在与世界打交道时更自信,同时对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偏见表示不满。采访中,70%的“90后”认同“西方国家总是用双重标准来责难中国”,近80%的人认同“中国不需要实行西方的制度也能越来越好”。
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王洪喆看来,“90后”的爱国主义之所以广受关注,还与他们身上的历史包袱少,同时又是互联网最早的原住民有关——他们乐于在网络等公开场合表达爱国情感,让这种情感有了更多可见性。
从宣扬爱国主义的动画片《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广受“90后”欢迎,到“萨德”事件后很多喜欢韩国明星的“90后”粉丝自发声明“国家面前无爱豆(idol)”,在事关国家利益的热点事件中,“90后”表现出强大的自我动员与组织能力。
王洪喆说,正如美国有“特朗普粉”、日本有“cool Japan”一代一样,青年爱国是全球现象。他提醒,全球青年一代都生活在消费主义主导的大众媒介市场中,爱国主义等政治理念必须转换方式才能进入青年人头脑中。
“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回归、发展并创新表达优秀传统,既要了解青年人接受习惯,又要反思商业逻辑的煽动性属性,不能一味迎合民粹和迷信市场力量。”王洪喆说。
自我实现与现实压力
10名受访者中,6人已经工作,他们有的是政府公务员,有的是私企员工,有的自己创业。初涉职场,他们在追求自我实现和应对现实压力间寻找平衡。
25岁的张哲茜出生在中国东北的辽宁省。由于成绩优异,她考上了中国著名学府北京大学中文系。
今年,硕士毕业的她顺利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中央政府一个部门工作。虽然工作稳定,朋友羡慕,但是张哲茜已定下计划:未来到基层去实践锻炼。她说:“我需要学会与农民打交道,了解更全面的中国。”
相关阅读
- 03-12营口沿海银行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打赢
- 03-12企业医院白皮书V1.0 ——ISTPOS白皮
- 03-12BBG纸尿裤助力一线安心战疫,为“医二
- 03-12长沙市侨联致海外侨胞的一封信
- 03-122020中国(吉林)安全与应急产业博览会
- 03-12中国经济传媒协会联系企业向抗疫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