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耳产业助脱贫
叶未落,然秋已至。
丘壑纵横间,沿路直行,绵绵秋雨中,与谭家河相遇。
“就靠着它,2015年我就挣了一万五千元,可把我高兴坏了。”9月20日,73岁的贫困户许光柏指着一旁的“小黑屋”,激动地告诉记者“有了它,我们现在对脱贫致富,那是越来越有信心了。”
许光柏嘴中的“小黑屋”,就是谭家河乡种植银耳的黑棚。
谭家河乡千工堰村支部书记胡亚伟告诉记者:“全乡目前有种植户600余户,其中千工堰村是谭家河,乃至信南地区银耳栽培最集中、规模最大的专业村。全村665户中,就有120户村民从事银耳栽培,大大小小的银耳黑棚星罗棋布。”
许远成,是村里面远近皆知的贫困户。一家三口中,爱人和孩子都是残疾,50岁的他,就成了家里唯一的顶梁柱。远的地方不敢去,近的地方没活干,成了徐远成心中迈不过去的坎。
现在,在乡政府的带领下,许光远在家门口种起了银耳。
“刚开始啥都不懂,有时候只能挣三四千块钱,好一点五六千。”许远成笑着告诉记者,“政府经常请专家来讲课,不仅手把手教我们,还带我们出去学习。专家指导加上自己摸索,现在我们都是栽培小能手,现在我在家门口,就有了生意做。”
为提高村民银耳栽培技术,谭家河乡邀请区级科技特派员、信阳农林学院王德芝教授,结合银耳栽培的技术要点、菌种的制作、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问题开展专题讲座,并免费发放珍稀食用菌袋料进行试验,同时免费组织村民到区外食用菌生产基地进行观摩学习。
通过培训学习,扩宽了农户多元增收思路,带动了一批想干事,敢干事的农户进行银耳种植。
胡亚伟告诉记者:“我们还提高生态标准,依托信阳农林学院,成立技术专家团队,开展村级银耳栽培技术标准的调研工作,引导贫困户开展银耳标准化的栽培,标准高了,银耳品质就更好。”
品质好了,还要有销售市场。
为培养村民市场意识,谭家河乡还联系五星菌种厂的行业市场专家,提供食用菌行业最前沿的市场信息,并且在菌种的种植上对种植户进行指导和合作。
据初步统计,2017年,谭家河乡菌农银耳交易量达10万公斤,交易额近2500万元。
相关阅读
- 03-12营口沿海银行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打赢
- 03-12企业医院白皮书V1.0 ——ISTPOS白皮
- 03-12BBG纸尿裤助力一线安心战疫,为“医二
- 03-12长沙市侨联致海外侨胞的一封信
- 03-122020中国(吉林)安全与应急产业博览会
- 03-12中国经济传媒协会联系企业向抗疫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