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性骚扰背后,是权力与资源的“任性”丨凤凰网评论

发布时间:2017-11-20 19:57:38 来源:ifeng.com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量:
一些女性在社交媒体上以“还有我”为标签,将她们曾经遭遇的无数性骚扰故事公之于众,促使大众对于这些现象的注意。文丨凤凰网评论部好莱坞金牌制作人韦恩斯坦的性骚扰事件在被纽约时报披露后,在美国引发轩然大波,此公被指在过去的20多年,利用自己的地位

  一些女性在社交媒体上以“还有我”为标签,将她们曾经遭遇的无数性骚扰故事公之于众,促使大众对于这些现象的注意。

文丨凤凰网评论部

  好莱坞金牌制作人韦恩斯坦的性骚扰事件在被纽约时报披露后,在美国引发轩然大波,此公被指在过去的20多年,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势,性侵、骚扰女星与女职员。事发后韦恩斯坦已宣布无限期离职。但此事也已唤起欧美社会对于两性关系及其背后的权力和道德的思考。一些女性在社交媒体上以“还有我”(#MeToo)为标签,将她们曾经遭遇的无数性骚扰故事公之于众,促使大众对于这些现象的注意。

  性骚扰问题当然不只出现在好莱坞和美欧,事实上,这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现象。普通人也经常会遭遇到性骚扰或性侵行为。就中国而言,虽然这方面的报道可能没有美欧多,但实际发生的性骚扰行为和事件不见得比他们少。媒体有段时间报道高校女研究生被她们的导师潜规则事情,可以说是颇具中国特色的性骚扰现象。

  从性骚扰的含义看,它无关性别,一个人只要以带性暗示的言语或动作针对被骚扰对象并引起对方的不悦感,都可算是性骚扰。且从现实看,虽然可能不多,但也存在女性对男性的骚扰行为。不过,通常所谓的性骚扰,指的是男性对女性的骚扰,更准确地说,特指男上司对女下属或男人对某个特定女关系人——如上述中国高校中的导师和女研究生——的骚扰,能够引起大众关注的也往往是这类性骚扰行为。

  一些在特定场合,如拥挤的地铁里的性骚扰行为,或者办公室的男女同事之间的性骚扰行为,虽然普遍,但除非造成严重后果,一般不会引起舆论重视。这说明现实中的大量的性骚扰行为,是隐没在聚光灯下的,被人们有“意识”忽视,只有那些体现男性权力的性骚扰行为,尤其是名人的性骚扰行为,才会成为舆论聚焦的对象。

  不过,对男人利用权力或其他资源而骚扰女性的行为,与其说它的核心在“性”或者“性别”,不如说是“权力”或“资源”更符合事情的本质。是男人拥有的权力或资源让他们在女性面前产生一种支配欲,这种支配欲在此时此地是以性骚扰或性侵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彼时彼地则以另外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此类行为的核心是权力,载体是性或者性骚扰。这一点也同样适合有权力的女性对男下属的骚扰。从此角度言,现实中大量发生的男性对女性的性骚扰当然反映了两性之间的权力不平等。这也是女权主义者汲汲在意的男女平权问题。

  历史地看,性骚扰行为的普遍是女性大量进入劳动力市场,成为劳动者的结果。在农业时代,由于男主外女主内的劳动分工模式,女性一般在家养儿育女,以家务为主要劳动对象,这种分工模式下女性被骚扰的几率不多。而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特别是机器的普及带来劳动强度的下降,女性也更多地走出家门,成为市场中的就业者,甚至和男性竞争同一职位,这使得女性客观上被性骚扰的概率大大增加。

  原因在于,随着农业时代分工模式的被打破,女性的权力虽然得到增强,但男女之间的分工差距仍然存在,男性依然占据着数量更多的关键岗位和领导职位,整个社会的导向和评价依然掌握在男性手中。在这种情况下,男女同事之间尤其是男领导和女下属之间,极易发生性骚扰行为。韦恩斯坦公司一名受到韦恩斯坦性骚扰的女雇员就说,“权力对比下,我是0,韦恩斯坦是10”。这很好地解释了男女权力之间的差距。

  此种差距在某个阶段并不随妇女解放运动或者生产方式的变革而缩小,反而加大,例如,美国《赫芬邮报》称,美国男女权力的差别已达到“极端”:男性在美国国会占81%的议席;在《财富》500强企业里仅有32名首席执行官是女性;虽然女性在教师和校长中占大多数,但在全美约1.4万个学区中,女性担任学区督导的不到1/4。这种现象在其他国家也一样,从而,男女要做到相对平权还是一条漫漫长途。这也是现实中性骚扰问题依然严重的原因所在。

  男女权力的差距虽然是解释女性被频繁性骚扰的主要因素,但这一问题困扰社会也与男性对性骚扰行为的认知以及社会规范看似对侵害者的宽容和受害者的苛刻有关。很多时候,性骚扰者不认为自己在性骚扰,而只是开一个玩笑,例如酒桌上当着女性的面讲一些黄色段子,对伴娘或者新娘的性骚扰在我国的某些地方也是允许的。还有些男性把性骚扰归咎于女性的衣着暴露或者一些特定场景勾起了自己的性冲动。一些单位在出现性骚扰问题后,也担心影响本单位的公共形象而倾向息事宁人。另外,一些女性利用姿色往上爬,也往往使人们产生以偏概全印象,进而容易对性骚扰受害者导致误解,以为可能在她和骚扰者之间存在着某种交易。

  对女性来说,则存在着举证难,以及如公开或寻求司法帮助害怕被打击报复的想法。假如骚扰者握有权力,能够左右受害者的职业前景,那么,后者是难以有勇气公开此事的。一些女性受害者自身也往往持有一种对性骚扰遭遇不光彩的观念,害怕公布出来被社会嘲笑。此种心理跟社会长期形成的对女性的性贞操观念有着直接联系,特别是在一些对性有很多禁忌的国家和社会。可以说,上述社会认知、禁忌和规范会阻碍女性受害者去勇敢寻求帮助,让性骚扰问题难以根治,而受害者的隐忍和退缩,又会进一步鼓励这些伤害行为的发生。

  鉴于性骚扰行为的广泛以及法律在打击此类行为上的局限,韦恩斯坦的性骚扰事件虽然导致舆论的抨击和部分女性的觉醒,但基本可以断言,无论是媒体的集中曝光、受害者的集体行动还是法律的严惩,都无法消除性骚扰这一古老现象。即使做到了男女平权,也无法消除权力本身。随着时间流逝,类似丑闻会在另一个名人身上出现,这已被历史多次验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对性骚扰行为就听之任之,而是确保虽不可能杜绝但要尽量减少其出现。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企业界》杂志人物专刊联合主办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