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一千万不是球员的问题,但他们丢失了一样东西
前两天颜强老师写了一篇名为《颜强专栏:都千万年薪了,还努力踢什么球?》的文章,毫无疑问这篇文章的标题以及文章所试图探讨的内容,在时代的今天是很容易一石激起千层浪的。
颜老师的文章已经深入浅出地谈了这件事
俗话说得好,真理愈辩愈明。然而,很多人忽略的事情是,真理不会自然而然地越来越明晰,如果讨论被误入歧途,无意义的争辩便难以将事情引向正确的轨道。
因此,笔者想再来谈一谈下面这件事:球员挣钱过多,是否会阻碍他们变得“伟大”?
【仇富,不是谈论问题的前提】
颜老师的那篇专栏文章中,不仅从薪资结构上分析了现在的职业球员的收入,也结合了“国情行规”等问题谈了谈中国足球的细节。然而,误解声仍不绝于耳,以往就存在的一些声音愈发甚嚣尘上,即:质疑球员高薪,是否是出于一种仇富的立场?
球星车好是不假,但是我们不羡慕
这里笔者需要强调的是,仇富不是谈论一切问题的前提,笔者不会因为看不惯职业球员赚钱太多,就从根本上否认他们应该赚这么多钱。
众所周知,职业球员吃的是青春饭,他们从小练球、踢球,很多人把一辈子都耗在了足球上。这里面有一些问题是我们长久以来选择性忽略的:
第一是高淘汰率带来的风险,在我们这个职业球员普遍缺乏后路的社会,职业足球的落选者能去做什么?很可能是在家乡的中学、小学当体育老师。
职业球员为挣钱也付出了很多牺牲,我们不能只盯着他们赚的钱看
第二是大量时间精力的投入,试想,如果你所有的技能都是为了踢职业足球准备的,即便你落选后最终找到了别的工作(有了着落),你会觉得实现了人生理想吗?
第三是伤病的不断积累,这个就不用笔者多说了,让你受这么多伤去赚钱,你愿不愿意换?你以为你愿意,真摊上了你会发现还是当普通人比较好。
恒大左后卫邹正当时的受伤让人触目惊心
职业球员从事的是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殊职业,我们当然不能以偏概全地评价他们获得收益的过程。
【钱是自己赚的,真的想怎么花都行吗?】
明晰了上面的立场,我们来看下一个问题。
一些声音说:钱是职业球员自己赚的,该怎么花就怎么花,别人管不着,人家就是铺张浪费也跟你没关系。
这个道理看上去无法反驳,就像郭敬明当年赚了很多钱,但是他向灾区捐款的时候,煽情过后最终只捐了自己内裤的一个零头。
法律管不着这些问题,但好在社会还有道德。要知道道德批评不等于道德绑架,不是每一次启动道德程序,都是批判者的错误。
自私就是自私,没有社会责任感就是没有社会责任感,自私从来不等于契约精神。这里没有人逼迫球员拿钱做什么,我们只是在讨论职业球员赚钱是否过多过快,既没有否认他们应该挣钱,又没有指导他们该怎么花钱。
年仅21岁的张修维,凌晨四点开着保时捷醉酒惹祸
换句话说:笔者真没闲工夫管你怎么花钱,但是你如果总是炒作或者炫富,那你就是价值观有问题,人人都可以从道德上跟你站在对立面。
孟子说过:“有恒产者,始有恒心”。管子也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在的问题是,有很多职业球员有恒产了,却没有恒心,却不再知礼节,也不想再知荣辱。
这是社会转型期旧的价值观崩塌、新的价值观还未确立所带来的必然阵痛,他们受过的教育似乎并没有将他们引导到一个应有的角度去看待社会以及反思社会。
他们的人生似乎就是踢球赚钱+吃喝玩乐的前后交接模式,如果真的是这样,那笔者的意见是:这类形象媒体以后最好都不要宣传,不仅是对于体育行业,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过度宣传这类案例只会让后辈认为这种模式是天经地义的。
【赚钱太容易,后果很严重】
第三个问题在于:球员挣钱过多,是否会阻碍他们变得“伟大”?
我们赚得盆满钵满的国脚们在哥伦比亚人面前完全踢不好球
笔者认为这不是必然关系,不是说一个球员挣钱太多,他们就一定会不优秀了。
但是,如果一个球员挣钱过多过快,他们的能力实际上又不该挣这么多这么快的时候,他们就难免成为优秀的对面,更妄谈伟大。
这里不妨举个咪蒙的例子,几年前当咪蒙只是前南都记者、微博自媒体人的时候,她尚且能写出一些个性鲜明的观点,能分享关于阅读的见解,也能深入浅出地剖析一些艺术与现实问题。
这里从咪蒙的反面例子去思考问题
但当咪蒙变成文艺主教之后,当她随便一句无病呻吟的牢骚都能呼风唤雨之后,当她的助理都已经月薪5万之后,她和她的团队就再难产出好文章了。
前段的一些社会事件中,咪蒙文章里只体现着“蹭热点”的专业,只有装模作样的批评,再也看不到深入的、敢于兴师问罪的思考。
为什么?因为她已经赚大钱了,她用不着这么努力了,她用不着时时刻刻逼自己一把了。
这个道理也基本解释了职业球员为什么赚钱更多的时候,看似保障已经足够完备的时候,他们反而陷入了职业技能上的平庸。
变成文艺主教的咪蒙,却在创作上陷入平庸和粗劣
因为懒惰是人性里深埋的基因,如果人性足够完美,我们还要制度干什么?
更多的人需要教育去指导,需要规范去催促,如果我们一再依赖自觉,自觉就会使我们得过且过。如果一部烂片都能动辄几个亿了,愿意花心思去做好电影的工匠就只会越来越少。
现在的问题正在于,追逐梦想和提高技能往往处在世俗成就的反面。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愿意砥砺技巧、接受挑战的球员当然还是有的,但相对于那些大红大紫的“人生赢家”,前者已经不再是主流。
对哥伦比亚一役表现上佳的张琳芃,据说经常私下加练
这当然不只是中国足球的问题,放之四海都是如此。只不过中国足球的水平较低,从业者能力与薪资的不均衡所产生的矛盾看上去格外畸形,它无疑放大了这个问题。
【职业球员应该变得更“职业”】
最后一个点有些抽象,什么叫“职业”,意思是少去夜店、少走穴,少开豪车?其实都不是,笔者无意去指摘这些内容。
而是这些挣了这么多钱的球员们应该在场上表现出多一点的“仪式感”,他们应该在必要的时候把心收回来。
也就是说,你场外怎么疯狂都没问题,上场了你一定得拼,一定得让人觉得你和普通人不一样。因为你本来就是从事特殊职业的,如果一个普通人踢几脚球,上场之后不比你表现得差,你还靠什么挣钱?仅仅靠你已经活在这个圈子里了?
作为职业球员的郝海东就是生活简朴,与世俗生活格格不入的典型
你不能在场下比普通人还会玩游戏、还会泡妞、还会鉴别哪款是豪车,到了场上却萎靡不振地辩称自己也不过是普通人。我们宁愿看到一个职业球员连车都不会开,但是却能很轻易地做出各种高难度传球和华彩的过人技术。
我们不会嘲笑你生活上的短板,我们会从内心认同你就是踢球的料!就像古力特说过的那句话:“我不踢球的时候就是个嗷嗷待哺的婴儿。”
“我不踢球的时候就是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古力特
今天的球员已经缺失了这种东西,他们不踢球的时候反而更顺风顺水,更闲庭信步。他们已经熟知了这个世界的套路,已经发掘到了温柔乡与自留地,而绿茵场的叙事愈发成为他们疲于应付的作业。
记得徐新怎么形容马竞的主帅西蒙尼的吗——“他平时跟大家嘻嘻哈哈的,一到讨论战术的时候满脸严肃,再没有一丝开玩笑。”这就是笔者所强调的仪式感,它能一瞬间令从业者完成从生活到使命的无缝切换。
徐新评价西蒙尼的那段话正道出了笔者所言的仪式性
当职业球员不再怀揣这种仪式感,他们就不会把足球场当成战场,而奋战到底也就成了伪命题。他们的生活如果已经与世俗享乐不分彼此,职业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拉斯维加斯的轮盘游戏。
而后一种趋势,无疑会把现代足球不可救药地拖进墓场。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阅读
- 03-12营口沿海银行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打赢
- 03-12企业医院白皮书V1.0 ——ISTPOS白皮
- 03-12BBG纸尿裤助力一线安心战疫,为“医二
- 03-12长沙市侨联致海外侨胞的一封信
- 03-122020中国(吉林)安全与应急产业博览会
- 03-12中国经济传媒协会联系企业向抗疫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