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吐槽:一开会就屏蔽手机信号,太误事有必要吗
原标题:公务员吐槽:一开会就屏蔽手机信号,太误事,真有必要吗?
在基层调研,谈到开会问题,干部们除了吐槽“会多”之外,还会抱怨一个问题:越来越多的会议开始习惯于在会场中放置信号屏蔽仪。
“会议开始,才发现手机信号没有了,完全进入‘失联’状态。”“遇上突发事件,联系不上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过了好几个小时才接到反馈说在开会”……说起开会遭遇“被屏蔽”问题,干部们的话匣子打开后就关不上。
一位乡镇干部讲起一个让他颇有些无奈的例子——
一次外出参会,现场信号被屏蔽,恰好当天有群众上访,点名必须与他沟通。“其他干部解释‘暂时联系不上’,群众不信,认为是敷衍、故意避而不见。
群众后来去上级部门上访时,理由里又顺便加了一条——‘干部架子大、不作为’。”事后,他多次上门,才化解群众心结。
梳理干部们的不满,一方面在于,信号屏蔽涉及的会议过多、过于频繁,且没有明确标准。“无论是什么会,都加一台屏蔽仪”“一级跟着一级学,屏蔽信号逐渐成为开大会时新的标配”。
另一方面在于,缺少适时提前的提醒、告知。有干部介绍,“落座时发现信号还是满格,以为不会屏蔽了,结果会议一开始,瞬间没信号了”。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会议正在进行,参会人员三三两两地出去了,出门一看,都在会场外看手机”。
屏蔽会议现场的信号,或许不乏让干部更认真听会、进一步保证会议效果的“提质增效”初衷,但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却可能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毕竟,决定一场会议是否能取得效果、取得什么样效果的最根本因素,在于会议本身的质量。如果会议本身的信息量不足,只是机械地照念文件,会议方向是务虚而非务实,那么,“可开可不开”的会议,难免带来“可听可不听”的抉择,“身在会场心在会外”的状况,自然不可避免。
一场会议,如果干部们不愿意细听,应当首先反思会议本身是否存在问题;依靠切断信号来变相强制干部“认真听会”,无疑是舍本逐末之举。
真正重要、必需、信息量丰富的会议,与会者自然有意愿细致聆听,信号屏蔽仪的实际作用有限;而对于那些流于形式、套话连篇、冗长拖沓的会议,切断网络信号,也切不断思维走神,杜绝对外联系,也杜绝不了对会议太空、太泛的质疑。
当然,对于一些特别重要或是有保密要求的会议,确实需要屏蔽信号时,也并非不能实行信号屏蔽。不过,也应考虑提前向与会人员进行告知,给参会者们预留将重要、紧急的事务进行转交、转办的时间。反之,本意为了“推进工作”而召开的会议,极可能带来“影响工作”的反向效果。
提升会议质量,不能把希望寄托于信号屏蔽。将“改进会风”落到实处,更多倡导少开会、开短会、讲干货,控制会议数量、简化会议程序、提高会议效率,胜过千百台信号屏蔽仪。
相关阅读
- 03-12营口沿海银行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打赢
- 03-12企业医院白皮书V1.0 ——ISTPOS白皮
- 03-12BBG纸尿裤助力一线安心战疫,为“医二
- 03-12长沙市侨联致海外侨胞的一封信
- 03-122020中国(吉林)安全与应急产业博览会
- 03-12中国经济传媒协会联系企业向抗疫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