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堆18个月变公园 戴家湖20余万居民不再"吃黑灰"
戴家湖
长江网11月20日讯(长江日报记者李锐 通讯员彭亚楠 郭焱华)近日,国家住建部公布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奖名单,武汉市戴家湖公园园林绿化与生态修复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为湖北唯一获奖项目,这也是武汉继2015年园博园后,第二次获此殊荣。占地760亩的戴家湖公园由湖变山,又由山变湖,再变为垃圾堆,最后蝶变为公园,是武汉市首个生态修复而成的公园,堪称生态回归和城市历史的样本。
武汉第一个“死而复生”的湖泊
“50年代一湖碧水,60年代一池煤灰,80年代一座黑山,00年代一堆垃圾。”位于青山区建设十路武广高铁与天兴洲大桥下的戴家湖区域,上世纪50年代前,曾是盛产鱼虾菱藕的近千亩天然湖泊。随着建设国家钢铁基地和城市发展需要,武钢、青山热电厂等大型企业相继落户青山,1957年,戴家湖规划为粉煤灰渣填埋场。
先生产后生活,工业重镇欠下了居民一笔环境债。50年的变迁,戴家湖一弯湖水变为一池煤灰,再变成一座十多米高的黑山,成为周边区域最大的粉尘、地下水污染源。因为粉煤灰成为炙手可热的做砖原料,煤灰山被挖得千疮百孔,之后又因倾倒大量垃圾,戴家湖成了环境脏乱差的代名词。
随着武汉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市、区两级政府出台戴家湖公园建设规划,开始整治黑山恶水、恢复绿水青山。2013年12月,青山区政府、市园林和林业局共同成立建设指挥部,总投资4.2亿元的戴家湖公园破土动工。
历经18个月的精雕细琢,戴家湖终于蝶变重生,成为一座综合性生态公园。2015年5月1日,戴家湖公园正式开园迎宾。满目苍翠的绿植,碧波荡漾的小湖,废旧机器打造的雕塑,彰显了公园的生态人文情怀,讲述着一个生态回归和城市历史的故事。
戴家湖公园绿化用地面积达50万平方米,水体面积4.67万平方米,植树3万余株,绿化率高达91.8%,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8万吨,释放氧气1.2万吨,吸滞粉尘200余吨。
相关阅读
- 03-12营口沿海银行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打赢
- 03-12企业医院白皮书V1.0 ——ISTPOS白皮
- 03-12BBG纸尿裤助力一线安心战疫,为“医二
- 03-12长沙市侨联致海外侨胞的一封信
- 03-122020中国(吉林)安全与应急产业博览会
- 03-12中国经济传媒协会联系企业向抗疫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