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老教授15年前的公开信为啥还会被刷屏?
“双一流”不是数字游戏,不是新校区,也不意味着日益膨胀的专业与学生数量,而主要是教学品质、精神境界,以及主动与世界潮流、学术前沿的对接姿态。如果依然沉浸在改校名、扩校区、比官员的层面,难言“真一流”。
一则《北大物理系俞允强老师的公开信》突然被刷屏。在这份写给物理学院教学副院长和北大教学副校长的公开信中,俞老师痛陈,期末考试的125份考卷中,若按常规评定,不及格的占到近30%,比学校学生守则中的规定高出两倍半以上。为避免对教学秩序产生过大冲击,他最后定了23份不及格。
这封公开信引发了广泛关注。不过,有细心的网友很快发现,这封信其实并非“新闻”,而是发生在2002年,当年3月29日的《人民日报·华南新闻》第二版专门有过报道,在当时就曾引起过舆论热议。
然而,让人不解的是,为什么网友对15年前提出的问题,至今还有强烈的共鸣?特别是在举国高校都在建设“双一流”的语境下,在一些基础性、原初性的问题上,我们是不是还有不少亟待补课的地方?
归纳一下,俞老师提及的,一是学风问题,即“我从自己的教学经历中感到,这种局面是从90年代初起逐渐恶化的。我感觉至少有10年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稳步地’下降……”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愿,经常翘课,体现在考试上,就是大面积的不及格。二是基础课被忽视的问题,即大学生们的主要精力,多放在了TOEFL和GRE考试上了,以致于无暇顾及“正课学习”。
客观而言,这些问题近年来尽管有所改观,但效果似乎并不明显。大学生群体动辄翘课、抄袭论文等学风浮躁的现象,并没有完全绝迹,媒体对此多有报道。特别需要警惕的是,部分高校教师、科研人员也深陷其中,近年来,有关学术成果抄袭剽窃、伪造数据、自我炒作、跑奖要奖等乱象层出不穷,严重败坏了学术风气,损害了学术发展。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种负向激励。
至于“正课学习”之外的诱惑,这些年除了TOEFL和GRE考试之外,移动网络的普及更是分走了学生不少精力。此外,逐年递增的就业压力,也使得很多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忙于找工作、规划人生等等,分配到专业学习,特别是缺乏“实用性”的基础课上的时间,自然少得可怜。
而囿于传统,或者办学思路上的“路径依赖”,各大学依然秉持“严进宽出”,偶有大学将不及格学生降为专科,还成了大新闻。所有这些因素的叠加,或许可以这样说,15年前困扰俞允强老师的问题,今天依然让人纠结,甚至更加纠结。
事实上,除了以上两方面的问题,俞允强之所以给学院和校领导写公开信,也不排除对学校乃至社会的提醒与期待。对于当下而言,这一点或许尤为重要。大学是人类文化、精神的渊薮,如果大学都沉浸于庸常生活,充满了乡愿与虚文,则这个社会又从何处寻找超拔的力量?
当下,国内众多大学都在信心满满地投入“双一流”建设,不少大学还列出时间表。这样的姿态当然令人欣慰,但是,建设“双一流”,不能回避老问题。“双一流”不是数字游戏,不是新校区,也不意味着日益膨胀的专业与学生数量,而主要是教学品质、精神境界,以及主动与世界潮流、学术前沿的对接姿态。如果依然沉浸在改校名、扩校区、比官员的层面,难言“真一流”。
俞允强教授1937年出生,今年已有80高龄,他15年前的一封信,今天还在被刷屏。这提醒我们:惟有时刻保持问题意识,大学才能更进步,“双一流”建设的步伐才会迈得更稳。
上一篇:美国政府宣布重启登月计划
相关阅读
- 03-12营口沿海银行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打赢
- 03-12企业医院白皮书V1.0 ——ISTPOS白皮
- 03-12BBG纸尿裤助力一线安心战疫,为“医二
- 03-12长沙市侨联致海外侨胞的一封信
- 03-122020中国(吉林)安全与应急产业博览会
- 03-12中国经济传媒协会联系企业向抗疫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