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供车”到底值不值得买?
原标题:“中国特供车”到底值不值得买?
本文是驾仕派的原创文章,来自撰稿人韦陀。
“中国特供车”从出现伊始,就饱受着“冰火两重天”的待遇——一方面是网络上的口诛笔伐,另一方面则是线下的畅销。它们真的是洪水猛兽不成?实际上,不亲身体验过它,就很难得出足够客观的判断。
这一次,我们决定亲身试驾一台传说中的“特供车”来找出答案。
我们选择的是一台福特福睿斯的1.5L自动舒适型,可以说这是很多消费者会选择的非常主流的一款车型了,而破3万的月销量,也让它有着很强的代表性。
【静态篇】
福特旗下有不少车型,一度都带着浓厚的运动气息,福克斯、蒙迪欧等都曾经是同级中运动型车的代表。但是这样的取向显然很难讨好主流市场,所以近年来福特的妥协也是越来越明显。而福睿斯完全就是将福特曾经的运动形象推翻重来——除了那张家族式的“马丁脸”,你很难再从它臃肿的身姿上找到任何运动化的元素。
内饰相比其他福特车型也中庸了不少,虽然并不完全像大众那样四平八稳,中控台依然保留了很多诸如六边形形面这样活跃的元素,但是不会再刻意追求标新立异。同时由于售价不高空间有限,所以压缩成本的痕迹还是能看到不少的,比如中控台的上方为硬塑料,后排座椅不能放倒,而且只有两个固定式头枕等,好在后排座椅整体比较厚实,舒适性还算不错。
人机工程的设计总体来说还算是合格的,虽然方向盘只有上下两向调节,但由于脚踏的位置略深,要找到合适的坐姿依然不难。不过还是有一些细节考量不是很到位,譬如——
前排座椅虽然厚实,但是对腰部的支撑力欠缺,开久了会有点累;
后视镜和A柱组合形成的盲区偏大,而且后视镜的面积不够大,并线时的视野很受影响;
副驾驶席的手套箱分为上下两层,容积偏小;
车门两侧的门把手是镂空的,浪费了一个小储物格的空间不说,如果不熟悉的人想在这里下意识地放手机、高速路收费卡的话,东西就会掉下去,非常尴尬。
【动态篇】
由于成本受到一定的限制,福睿斯不可能像福克斯这种所谓的“全球车”那样投入很多的开发精力和资源,因此在它的动态性能方面,的确是和福克斯有着明显的差距的。但是要这么简单地否定它显然也太鲁莽了。
在操控方面,它没有福克斯那么凌厉,但是舒适性和易驾性做得可圈可点。它的转向比显然要比福克斯大不少,没有了福克斯的那种“贼”,转向的虚位更大一点,而且也没什么路感可言。不过它的转向手感非常柔和,并且有一定的分量感,低速不费力的同时高速稳定性也不错。刹车有一定的空行程,但是力道还是足够的。过弯的侧倾偏大一点,但是底盘极限还是不错的,至少以70-75km/h左右的车速通过高速匝道也不会轻易响胎。
而滤震隔音的方面,福睿斯更是给出了这个价位里的中上水平。尤其是滤震的厚实感,10万元左右的福睿斯甚至做出了20-30万左右的中级车的水平,小震动的时候尤其出色,只有在大震动的时候才会容易“露陷”。不过偏软的悬架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跑高速时候的漂浮感,坐久了可能会有点晕。隔音方面也是可圈可点,哪怕是120km/h以上的车速,风噪和胎噪都被压制得很好,而对发动机噪音大小的控制也能让人满意。
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的水平?你只要打开一次发动机舱盖就明白了——沉重的舱盖背部固定了完整的一大块隔音棉,如此堆料可见福特对NVH的重视。
而动力方面就值得斟酌一番了。1.5L的自吸发动机本身马力只有113匹,而车重就达到了1.3吨。为了保证动力,变速箱就需要拉升转速,试驾两天的过程里它的转速基本上就没低于过1500转。而6AT变速箱的表现更是一般,虽然总体的平顺性合格,堵车时低速蠕动的表现也尚可,但是油门的线性度非常差,变速箱的反应也偏慢。低转速下浅踩不会触发降挡,而动力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旦踩深一些转速就飙升到3000左右,在需急加速重踩的时候也要稍等一会才拉升转速到4000左右。动力不跟脚,所以日常市区行走时给人的感觉很不流畅,这与擅长中低速的日系车相比有着很大差距。
两天开下来跑了将近200公里,大部分都是高速公路和国道,只有少量的市区路况,结果录得7.0L/100km左右的油耗,实话说这不算是一个很有竞争力的成绩。
驾仕总结:
事实上,开完这款车之后,我们觉得所谓的“中国特供车”也谈不上有多么妖魔多么糟糕,它们和同品牌的所谓“全球车”一样有着自己鲜明的优缺点。甚至因为成本原因,厂商固有的优势和劣势,都会在它们身上被放大。譬如这台福睿斯,虽然在内饰质感、动力系统调校上存在诸多槽点,但是行驶品质却有超班的表现,而且驾驶风格更适合国内的普罗大众。
另外虽然没有什么新技术卖点,但是带来的配置性价比的提升却是实实在在的——10万不到的售价就能买到一台带有四气囊的标准合资A级车,对于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的普通消费者来说,吸引力还是很大的,更何况现在终端还有至少1.5万元以上的优惠。
如今“中国特供车”的阵营里,除了福睿斯、朗逸这样的“廉价货”,也不乏诸如冠道、凌度这样的“高端货”。事实上,“中国特供车”也好,所谓的“全球车”也好,本身都是遵循厂商的标准流程开发而来。车本身怎么样,还是要看它针对的目标市场群体、个体的成本容纳空间以及厂商自身的开发能力。
下一篇:黄精种植助力山区脱贫致富
相关阅读
- 03-12营口沿海银行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打赢
- 03-12企业医院白皮书V1.0 ——ISTPOS白皮
- 03-12BBG纸尿裤助力一线安心战疫,为“医二
- 03-12长沙市侨联致海外侨胞的一封信
- 03-122020中国(吉林)安全与应急产业博览会
- 03-12中国经济传媒协会联系企业向抗疫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