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马家辉:用文字纪念香港,与时俱进是最好的怀旧

发布时间:2017-11-22 18:57:56 来源:凤凰网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无论内地、台湾、香港、澳门,中华民族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文化是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如何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去认知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树立根植于内心的文化自信? 近日,马家辉做客由沱牌舍得酒业与凤凰网联合打造的时代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无论内地、台湾、香港、澳门,中华民族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文化是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如何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去认知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树立根植于内心的文化自信?

  近日,马家辉做客由沱牌舍得酒业与凤凰网联合打造的时代人物高端访谈、思想派强IP《舍得智慧讲堂》,讲述他成为一个文化学者的历程,用作品纪念曾经的香港的初衷,和对当下知识分子的期待。

马家辉做客《舍得智慧讲堂》

  在电影《2046》中有一个镜头,梁朝伟饰演的报社编辑周慕云坐在桌边写稿子,叼着一根烟,昏黄的照明灯下,桌上放着稿纸。这个场景让马家辉想到了自己的父亲,他的父亲当时是报社总编,“我小时候去报社看我父亲,就是这样,叼着烟斗在写作,旁边是个灯”。父亲写作时从来不让别人打扰,这种从小的家庭氛围,让他感觉到一种笔扫纸笺的温暖。

  19岁时,马家辉离开香港到台湾大学读心理系,并与著名时事批评家李敖成为忘年交,大学二年级时,马家辉出版《消灭李敖,还是被李敖消灭》一书,名动学界。后赴美求学,在芝加哥大学攻读硕士,后又辗转威斯康星大学攻读博士,在此期间,马家辉同时为香港报纸写专栏,这种多栖的生活境遇,让他接触到不同的文化,成就了他撰写散文和评论的独特视角。

  从小受父亲影响在心里埋下写作的种子一步步发芽、长大,马家辉说,这或许就是“自己为什么对于写作这么执着”的原因。但这条路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顺畅,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得很明白,马家辉也曾一度认为自己并不只局限于写作,甚至当演员、当歌手也会是不错的,事实上他也确实做过尝试。

  许鞍华导演的电影《黄金时代》获得第3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但观众肯定不知道,马家辉也曾在其中出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反派角色。电影拍摄期间,许鞍华带着马家辉和摄制团队到上海等地取景,拍了整整一天。但当大年初一送来样片时,马家辉被告知他出演的片段被剪得半秒钟都不剩,伤心欲绝的他第一反应就是把导演许鞍华拉黑。

  在美国读博士期间,马家辉曾到酒吧应聘驻场歌手,但只唱了一晚上就被老板告知第二天不用来了,因为唱得实在太难听。现实的回应让他逐渐发现写作才是自己内心的选择,回想起这些经历,马家辉感慨道:“我在不同阶段去体验了不同的生活,最后发现那些都只是暂时的好玩,而最心甘情愿投入时间、精力的就是写作,毕竟,我从十多岁就开始,最喜欢的事就是关起门来看书写作。” 看过去的经历,马家辉就像位智者一般,总能辩证地看待问题,可以识时务地做出最恰当的选择,要说他不懂何为舍得,那他又如何活得这般清晰。

马家辉

  香港是马家辉生长于斯的所在,有太多不能言于他者的感情,小说《龙头凤尾》中,马家辉选择用谐趣而独特的笔法回顾了香港沦陷的一页痛史,这段历史被嵌入一个黑社会故事,历史大背景成为镜像,故事新编,嵌入马家辉怀旧的乡愁。用作品纪念曾经的香港,怀念旧时香港,马家辉说:“很多东西当时没有意识到,后来回看时才发现已经回不去了。”

  念想归念想,遗憾归遗憾,怀旧并不就意味着他想回到过去的香港,“怀旧只是因为里面有我们的青春,回想那个时候的香港,其实是因为我们在怀念自己的青春。”马家辉说,“社会会变,人也会变,那个时候的香港吃东西不方便、也没用网,甚至没有电梯,与时俱进才是怀旧的最好方式。”的确,我们也常对自己的童年有着深深的怀念和眷恋,但却无法无视时代的发展,以及科技带给我们的满足,这些唯有舍才有得。

  业内人谈起马家辉,总会称赞起他从不拖稿的习惯,马家辉说,这也是受父亲的影响,不拖稿是一个负责任的男人应有的态度。而这种责任感延展至社会,便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在曾经的一档节目中主持人梁文道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当下,知识分子特别是公知似乎已成为一个贬义词。马家辉是梁文道节目的常客,他很尊重梁文道的看法,但是什么时候应该去做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公知变成贬义词,不表示不要去做公知。除了自己读书,公知其中一种重要的责任就是跟社会互动,从事知识生产以外的付出,企图用知识来改变这个世界。”马家辉强调,“有时候公知是贬义还是褒义,不在于公知本身,也要看那是什么样的社会,而要改变这个社会,不仅是公知要尽责任,每个阶层处于不同岗位的人都要尽责任。”需要亿万大众一起选择去做什么不做什么,而为社会贡献自己。

  作为一个身份多栖的文化人,少年时期在台湾度过,马家辉的成长历程倒映着怎样的年华?赴美留学,打开西方视野,马家辉又是否仍秉持东方价值观?编辑、作家、传媒人、评论家,今天又向内地的文化界进发,马家辉的文字发生着哪些变化?涉猎不同领域,不拒绝多栖发展,这位文化学者又是出于怎样的考量?

  舍百斤好酒,得二斤精华。敬请关注《舍得智慧讲堂》第二十一期,聆听马家辉讲述一位文化学者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企业界》杂志人物专刊联合主办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