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

发布时间:2017-11-23 16:17:43 来源:果壳网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量:
原标题: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 文:冷墨潇染 19世纪开始,尽管经历了多次重大战争,美国女记者们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无论是军方还是报社的编辑们,他们都不希望女性的身影出现在前线。 然而其中有一位女性打破了军方的战

  原标题: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

  文:冷墨潇染

  19世纪开始,尽管经历了多次重大战争,美国女记者们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无论是军方还是报社的编辑们,他们都不希望女性的身影出现在前线。

  然而其中有一位女性打破了军方的战场规则限制,甚至说服了麦克阿瑟,在战场上成为明星、乃至美国的象征;同样,她也突破了编辑们的重重阻碍,在新闻领域成绩斐然,成为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女性。她因打破常规,报道战场而出名,最终却因战争而溘然离世,她是玛格丽特·希金斯。

  “新一代女记者”与二战机遇

  也许玛格丽特·希金斯从出生开始,就和东方结缘了。她的父亲劳伦斯·希金斯是轮船公司的员工,负责远东地区的船务,1920年,玛格丽特·希金斯出生于香港,3年后希金斯一家搬回美国加州,开始了回归美国的生活。

玛格丽特·希金斯作为战地记者经常在战场之间飞行,她最著名的照片也多摄于机场

  希金斯与同时期很多著名记者不同的一点,是她完整接受了新闻学高等教育。她的前辈们,无论是佩吉·赫尔、内莉·布莱还是玛莎·盖尔霍恩,基本都没有受过新闻教育——赫尔是个排字工,自学成为美国第一个女性战地记者;内莉·布莱则是生活所迫,凭借顽强的性格和传奇的经历让她成名;玛莎则因身体原因遗憾地退学。

  希金斯先是在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分校专攻法语,得到了文学学士学位,这和很多同时代的记者相比,已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然而她毕业后从西海岸启程前往纽约,之后又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深造获得新闻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这还是要拜普利策所赐。

  1911年普利策去世,根据遗嘱第二年建立了哥大新闻学院,随后还设立了普利策新闻奖,与普利策同一代的内莉·布莱没有这种受教育的机会,而赫尔、玛莎错过了黄金时期,玛格丽特·希金斯代表了新一代的、接受了新闻高等教育的女记者,她们的舞台无疑更广阔。

  1942年,希金斯走进了美国老牌报纸《纽约先驱论坛报》的办公室,正式成为报社一员,此时纽约安然无恙,但世界正处于战火荼毒之中,希金斯申请到欧洲报道战事,编辑部的回答很简单——不行。不因为别的,只是单纯的性别歧视。

  尽管美国女性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在希金斯出生的那一年赢得了选举权,但社会风气还是希望把女性束缚在家里。在新闻行业里也相同,战争爆发报社选派的往往是人高马大的男记者,对女性记者的申请则会千方百计地拒绝,只要求她们写一些关于时尚、烹饪的文章。希金斯自进入报社之时起,就申请前往欧洲,经过了两年多的争取,加上前线也有女记者的先例,编辑终于同意了她的请求,希金斯终于踏上了欧洲大陆。

战地记者玛格丽特·希金斯的常态,由于面容姣好,希金斯甚至曾经当过模特

  在欧洲,希金斯先被派驻伦敦,继而常驻解放后的巴黎,随后,她的行程随美军进攻箭头的指向而动,先后报道了盟军在法国和德国境内的战事。就在欧洲战场战火即将熄灭之际,希金斯自己可能也不知道,她即将揭开人类历史最黑暗的一页。

  1945年4月29日,希金斯和一些记者在前往慕尼黑的道路上遇到一支吉普车队,这支车队的目的地不是纳粹的老巢慕尼黑,而是它旁边的一个小目标——达豪。希金斯敏锐的察觉到这将会是一个重大新闻,她和摄影记者申请随行,意外地成为第一批解放达豪集中营的美国人。

  在达豪集中营外,希金斯发现了“死亡铁路”以及大量战俘尸体。希金斯原本想随军对达豪集中营发起进攻,但党卫队已经挂起了白旗。参观完达豪集中营的希金斯十分震惊,她原本以为毒气室是苏联反德宣传的手段,没成想竟是事实。愤怒的美军士兵屠杀了投降的党卫队战俘,她迅速采写了相关报道,发回纽约总部,但第二天希特勒自杀和德国即将投降的消息铺天盖地的充斥各大报纸头条,希金斯的文章被挤到一旁。

  玛格丽特希金斯和《星条旗报》记者福斯特随军解放达豪,达豪集中营的通讯和大量表现集中营惨状的照片便是出自他们二人。途中戴皮帽坐在吉普车副驾驶位置上的便是前往达豪途中的希金斯。

  解放达豪后,希金斯又报道了解放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苏军攻克柏林以及最后的纽伦堡大审判。作为117位授权随军报道二战的女性记者之一,希金斯在战争中向人们展示了女性可以做得更好,可以打破报社的限制和战场的常规。

  纵观二战时期的战地女记者,希金斯无疑是幸运的,她没有受到军方太多阻拦,没有因战场违规而被处分,完整经历了战争,实现了自己的“英雄梦”。

  说服麦克阿瑟,朝鲜战场扬威

  二战结束以后,“让女人回家去”的呼声不绝于耳,大量女性战地记者回到美国。而希金斯努力在《纽约先驱论坛报》驻东京记者站申请到了一个位置,准备开始自己的东方的记者生涯。没想到,这个普通的调职又一次让希金斯站在了战争舞台上。

  1950年6月25日拂晓,朝鲜人民军在金日成的指挥下挥军南下,越过三八线,向毫无准备的韩国军队进攻,尚未进入战争状态的韩军节节败退。战争突然爆发,希金斯立刻申请前往朝鲜报道战况,然而报社编辑们的歧视仍没有消失,他们希望派自己最富经验的男记者霍莫尔·比加特替代希金斯。希金斯据理力争,坚持留在朝鲜,向报社表示愿意通过报道与比加特在争夺头版一事上一较高下,单方面退出绝无可能。

  比加特回忆此事时充满懊恼与钦佩:“我以为我是首席记者,理应派往朝鲜,而她应该回到东京。但她不这么认为,她是个非常勇敢的人,近乎疯狂的勇敢。对于结果,我很震惊,也很怨恨。”显然,希金斯保住了战地记者的位子。

玛格丽特·希金斯在朝鲜前线对军事长官提问

  战争爆发两天后,希金斯随美军飞机飞抵南韩,踏进陷入北朝鲜重重包围的汉城,晚上就睡在美国军事顾问团的大楼里。战争进程之迅速超过了任何人想象,希金斯下午刚进汉城,深夜就传来命令——汉城即将失守,所有人立刻南撤。就在这一天晚些时候,北朝鲜军控制了汉城。

  撤退本来是按计划进行的,然而慌不择路的韩军为了阻止朝鲜如潮的攻势,在上司的默许下,决定将汉江大桥爆破,延缓敌军进攻,希金斯等人对此毫不知情。6月28日凌晨两点半,3000余磅炸药被引燃,汉江大桥爆破,这次爆破造成桥上大量逃亡百姓伤亡,大批韩军、南逃百姓和希金斯等记者被困于汉江北岸。冒着飞机轰炸的危险,希金斯等人坐摆渡船抵达汉江南岸,而朝鲜军队很快就进抵汉江。第二天,希金斯随麦克阿瑟返回日本,她将这几日混乱不堪的情况和战争进程发回纽约,很快就成为了朝鲜战场上的明星。

  在朝鲜,麦克阿瑟将军是桀骜不驯且极度讨厌记者的,二战中,他曾在解放菲律宾后禁止报道,将大量女记者困在关岛,希金斯也熟知此人个性,明白如果想在报道领域有所作为,必须得到麦克阿瑟的首肯。希金斯见到了麦克阿瑟,将军企图用套话和旧观点让希金斯打消念头,并开玩笑地说:女性应该远离战场,这里有太多不方便的地方。希金斯的回答使她名扬天下:

  “没关系,大不了方便的时候,海军陆战队用马路这一边,我用另一边。”

  玛格丽特希金斯与麦克阿瑟交谈朝鲜的情况。对于女记者一向严格限制的马克阿瑟来说,希金斯是唯一的例外。

  显然为性格“近乎疯狂的勇敢”的希金斯折服,承诺如果有战争报道,希金斯不会受到比男性记者更多的限制。希金斯也承认,将军信守了诺言。麦克阿瑟对于女记者在朝鲜报道的禁令直到1951年才结束,这以前都是严格的管制,而打破这一限制的,唯有玛格丽特·希金斯一人。

  1950年7月,希金斯随史密斯支队抵达釜山,目睹了美军与朝鲜的第一次交锋,随后,她在前线采写报道,抢救伤员。9月15日,美军开始反击,在仁川登陆,向朝鲜进攻。希金斯随军登陆,并跟随陆战一师的脚步跨过三八线,直到长津湖。她的通讯风格深受美国民众喜爱,加上希金斯是为数不多的女记者,她马上成为报界明星和军方宠儿,一时风光无两。

  1951年,希金斯出版《朝鲜战争》一书,讲述了战争肇始惊心动魄的那一段时光,很快风靡全美。同年,因杰出的国际报道,哥大新闻学院优秀毕业生希金斯荣获普利策新闻奖,这是女性历史上第一次夺得该奖项。值得一提的是,比加特也获得了该奖,勇敢的希金斯向他证明:女性,在战地报道上,同样可以做得很好。

  艰苦的越南报道环境

  1952年,希金斯和一位将军结婚,这条新闻也充斥了大量报纸,希金斯不仅仅是记者了,她已经成为了一个名人,美国女性的代表。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她返回美国,专注于写作,在1955年先后出版了《新闻是一件奇异的事》、《红线绒与黑面包》讲述自己的战地记者经历。这一时期里,希金斯的报道对象“高大上”起来——西班牙独裁领袖佛朗哥、苏联的赫鲁晓夫、印度的尼赫鲁都成为了她新闻稿里的内容。

  1958年和1959年,希金斯家中添丁,诞下一儿一女。本以为就此便可以和战场挥手告别,然而美国在东方另一个战场又与共产党较起劲儿来,那里是越南。

玛格丽特·希金斯在飞机上撰稿

  1959年,美国开始频繁插手越南,在战争初期,美国很少有记者报道越南战争,所有消息都是由军方和南越政府放出,这使得美国民众非常不满,对美国插手越南事务的质疑声四起。

  在越南战争时期,记者的采访限制已经非常宽松了,凭借一张记者证便可以随意出入越南,上至军事长官,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接受采访。女记者们的待遇也比之前要好很多,她们可以随军采访,也可以报道男记者们不屑一顾的越南百姓流离之苦;士兵们也和女记者们很合得来,在飞机上会让座给女性,种种便利的条件使得涌入越南的记者越来越多,仅登记在册的女性记者就多达467人,很多人甚至是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前往越南的。

玛格丽特希金斯在越南剪短头发,这有利于她随军采访也好打理。

  理在越南的很多记者对这个国家的文化一无所知,而游击战、丛林战、胡志明小道等专有名词也让他们的写作头疼不已。尽管派驻记者众多,但有优秀作品者很少,而美国民众眼中的越南人形象一会儿是遵纪守法的良民,一会儿又变成杀人放火的强盗,加上经常有美军对越南民众无差别屠杀的新闻频出,这都使希金斯很愤怒,她强烈的爱国心告诉她,记者们只知道南越政府的不足而忽视了北越的种种恐怖行径。1963年,43岁的希金斯启程前往越南,开始了人生最后一次战地采访之旅。

  越南的环境是艰苦的,首当其冲的就是生命危险。整个越战期间,有63位记者殉职,其中,三位女性遇难,两位曾被北越军队俘获监禁。其次,越南的基础设施很差,甚至不如朝鲜战场。有时候为了打一通电话确认新闻需要一上午,而新闻稿件拟好必须迅速发出,因为晚上军方会切断电力,而食品的短缺会让狄基·夏贝尔这样的女性饥不择食,与军队随行的女记者要和士兵错开使用卫生间的时间。性别歧视仍然存在,当女记者们想去报道战争时,男性记者会嘲讽她们“你去写寡妇和孤儿吧”或者“你的表现已经达到了最差的男性记者的一半,你很成功了”。

  在越南殉职的女记者狄基·夏贝尔。夏贝尔和希金斯一样,坚持反共立场。她因拍摄战争照片而闻名,作品多刊登于《生活》和《国家地理》杂志。1965年11月4日,在越南的一次拍摄过程中夏贝尔踩中地雷身亡,成为越战期间殉职的三位女性记者之一。

  毫无疑问,这些困难即使是已然成为明星记者的希金斯也要克服的。不过已过不惑之年的希金斯没有再采写自己亲历的战事,而将目光放在了政治事件上,把所有自己的看法集结起来发给《纽约先驱论坛报》。在新闻专业和爱国主义上,希金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1963年,佛教起义爆发,希金斯坚持认为这是受了北越政治力量的挑唆,南越政府在宗教宽容上做出了最大努力;而面对僧人的自焚示威时,希金斯认为这是僧人故意煽动人们对南越政府的仇恨情绪,不能反映宗教歧视在越南乡村普遍存在,从而造成这种灾难。当然,希金斯也并非一味护短,她也就美国政府插手南越政治提出了抗议,但总体来说,爱国心驱使她离新闻专业渐行渐远。

  希金斯的辉煌与陨落

  希金斯将越南见闻集结出书,取名为《我们的越南梦魇》,希望人们正视战争,支持美国的国家政策。当然,这引起了支持像玛莎·盖尔霍恩等同情越南的美国人民的不满。1965年,希金斯在越南执行一次采访任务后感染了罕见的热带恶性疾病,身体日渐消瘦,第二年就去世了。

  希金斯逝世了,而越南战争仍未结束,大批女记者前赴后继进入越南,或为新闻理想,或为探求真实,亦或目的是像希金斯一样坚持美国政治正确而去纠正他人。这场战争成就了很多女性记者,而希金斯因战争疾病而英年离世,无疑是令人惋惜的。

玛格丽特·希金斯与她最著名的一张照片合影

  希金斯的一生很辉煌,她的采访足迹遍及欧美和远东,她无意中成为了第一批解放达豪集中营的人,她参加了纽伦堡的世纪大审判,她见证了南朝鲜濒临亡国的时刻,她有机会和弗朗哥、赫鲁晓夫、尼赫鲁谈笑风生,她能不顾民众反对,对越南事务说出自己的见解......这都是一个战地记者希望经历的传奇人生,而“第一位获普利策新闻奖的女性”帮她永远在这个行业的历史里占据了重要位置。 她是美国女性战地记者承上启下的一代中的佼佼者,她勇于斗争的故事鼓舞了一批立志从事新闻报道的女性,贝佛莉·迪普就是读了希金斯的故事才进入了战地记者这个行业。

  希金斯是励志的,美国从“女性不适合战场”到“战场为女性开放”的态度转变,离不开她的努力。同样,希金斯是特立独行的、总想打破限制的人。她能得到麦克阿瑟的首肯,她同样坚定自己的反共立场,无顾他人看法,不惜与反战人士反目成仇......她的种种,留待后人评说,而她在军用机场留下的照片里的笑容却会长存。

  希金斯去世后,与丈夫合葬于阿灵顿国家公墓,也许,对于这位一生随美军做战地报道的记者来说,这是最好的慰藉。

玛格丽特·希金斯尽管是在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报道战争,但她留给世界的更多是笑容

  美国发行的纪念玛格丽特希金斯的邮票,背景是她效力一生的《纽约先驱论坛报》

  参考资料

  1.王黎燕《二战时期美国战地女记者》

  2.李京槿《越战期间美国战地女记者研究》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企业界》杂志人物专刊联合主办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