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十九大】扶贫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 ——记贵南县塔秀乡达隆村“第一书记”
精准扶贫,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任务。在这场攻坚战中,贵南县始终把驻村“第一书记”作为“精锐部队”,充分发挥部门、项目和资金优势,通过政策帮扶、产业扶贫、精神扶志等方式,确保脱贫更彻底、更有效。
马世明是青海省红十字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同时他也是贵南县塔秀乡达隆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提到初到达隆村时迷路的经历和村里的贫困,马世明至今记忆犹新,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让他下定决心改变达隆村的面貌。
马世明说:“我们当时带着一个村里的病人到西宁去就诊,返回了以后已经半夜两点多了四周漆黑一片,除了车大灯的前方亮以外,我几乎什么都看不见,也就是说这个村根本找不见在哪里,实际上那时候已经在村里呆了有一个月了”。
为了能够改变现状,尽快进入工作状态,马世明决定以召开村民大会的形式与村民相互熟识,然而第一次开会就遇到了这样的尴尬。
马世明说:“我记得组织一个像样的会议都很难,早晨九点多开的会到了中午能够召开就不错了,而且来的人也是寥寥无几。”
人心涣散、基础设施薄弱、贫困户较多,当时的他心里没底,不知道这工作该如何开展。
马世明说:“ 我们就认为,驻村是一种态度,我们认为只有坚持驻村工作,真正的贴近了群众,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
说干就干,马世明挨家挨户走访调查,一个多月后,村里的情况逐渐明晰起来。既然是扶贫,就得帮乡亲们拔穷根,于是,马世明开始把心思放在发展村级产业上。借助“村级产业发展资金”,他组织群众为村里购买了322头母犏牛,流转4000公顷草场,以壮大养殖产业;同时,积极与企业牵线搭桥,合作开发特色养殖、饲草种植产业。
拉热加说:“ 年初购买的300多头母犏牛已经繁育了110多头小牛,再饲养几个月,每头小牛的就可以卖到2000元左右,继续这样繁殖下去,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通过乡领导、包村干部、村“两委”班子多次的讨论他随即开始了《达龙村“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并奔走于各相关部门协调建设项目,2016年4月,项目开始破土动工。在经历了半年多热火朝天的建设后,一个崭新的达龙村便矗立在了塔秀草原上。已经有197户848人分别住进了每户80平方米的新房子,各项建设项目共落实投资超过2500万元。
索南华杰(塔秀乡达龙村村民)说:“我感觉我像在做梦一样,一夜之间就住进了新房子,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我很感谢他,也感谢党和政府,感谢他们对我们达隆村的支持。”
一间闲置多年的小学教室里,墙上挂满了锦旗。两张高低床、两张桌子、一个文件柜、一组沙发,中间放着烤箱炉子,这就是马世明在达龙村的家。在文件柜中随意翻开一本《贫困户精准管理手册》,每张收入检测附表中,记录着一个贫困家庭的收入,旁边有签字画押。
陈福德(贵南县塔秀乡副乡长)说:“马世明是个非常细心的人,他建立了一套详实、准确的扶贫台账,并分类整理了六大类十八册6000余页,成为海南州驻村扶贫工作中的一个样本。”
从远在百里之外的繁华大都市到曾一度让他“迷路”的达龙村,马世明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履行着“驻村书记”的职责、用一砖一瓦展现了达龙村发生的巨大变化、“俯首甘为孺子牛”在这位省城大医院的科室主任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没有抱怨、没有后悔、他甘愿放下身段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达龙村的每一寸土地,“同吃一碗饭、同住一个屋、同建一个村”,这位双腿上沾满百姓家泥巴的“马书记”赢得了领导干部和老百姓的高度赞誉,也用他攻坚克难、敢打敢拼、用于担当、甘于奉献的扶贫精神换来了实至名归的“优秀第一书记”的荣誉。
陈福德(贵南县塔秀乡副乡长)说:“无论是建档立卡户的精准识别,还是2016年的高原美丽乡村异地搬迁,还有产业扶持项目过程中,他都以扎扎实实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使我们塔秀乡达龙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这种扎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工作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个干部学习。”
当前,贵南县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处在一线的他们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希望他们继续发扬“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以马世民这样的先进模范人物为榜样,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实现崇高的人生价值,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留下了铿锵的足迹。(责任发布:谭晓艳)
相关阅读
- 03-12营口沿海银行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打赢
- 03-12企业医院白皮书V1.0 ——ISTPOS白皮
- 03-12BBG纸尿裤助力一线安心战疫,为“医二
- 03-12长沙市侨联致海外侨胞的一封信
- 03-122020中国(吉林)安全与应急产业博览会
- 03-12中国经济传媒协会联系企业向抗疫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