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丹麦教育“大比武”,我们赢了?
如果忘却了中国教育所存在的诸多弊病,甚至认为“中式教育”已经KO“西式教育”了,那无疑剑走偏锋,荒谬至极。教育改革不仅仅需要中西融合,更亟待追根溯源,聆听古圣先贤的教诲。换而言之,“走出去”、“请进来”之余,如何返本开新,值得引发所有人深思。
最近,一部丹麦拍摄的纪录片《丹麦9年Z班VS中国初三13班》爆红网络。9年Z班的孩子们来自丹麦一所典型的公立学校,是奥胡斯地区最好的中学之一,班级成员的文化背景多样,孩子们的状态和知识掌握程度比较具有代表性。中国初三13班的孩子们来自哈尔滨的69中学,二线城市的重点初中,接受的都是比较典型的中国式教育。
纪录片跟拍了两个国家的毕业班,节目组安排了权威专家为两国的孩子设计了多项领域公正的比拼,测试项目分别为阅读、数学、团队合作能力创造力和英语,希望以此对比探究两国教育的不同之处。
作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度之一,这个诞生过安徒生、发明过乐高的童话王国,其教育理念一直为外界所称颂,包括美国都对其格外推崇。丹麦认为,中国教育是典型的填鸭式教育——学生只会死读书,不会活学活用,而西方国家则素来以“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为傲。
一场“全世界最幸福国度VS全世界最勤劳国度”初三学生的比拼拉开了序幕。几乎所有人,都猜测丹麦在团队合作、创新和英语上会比中国要强。可比赛的最终结果让丹麦人很尴尬,中国学生以4:1获胜。阅读、数学等“传统优势项目”获胜固然没有什么悬念,令人惊奇的是中国学生竟然在团队合作和创新上均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满堂灌、应试工厂、泯灭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一提起“中式教育”,人们往往会联想起这些标签式词汇。如此饱受诟病的教学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真的能“完胜”丹麦孩子?究竟是“中国童话”还是“中国神话”?
其实,“标准答案”早就已经有了。在去年英国广播公司《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的纪录片所引发的关于中西教育的持续争论中,公众已经达成基本共识:中西教育适宜各自国情,都存在各自的问题,比较中西教育方式的目的不是为了分出胜负优劣,而是相互借鉴学习,教育的理想是在东西方之间,需要双方的取长补短。
毫无疑问,如同中国经济那样,中国教育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世界。通过中国丹麦孩子的PK,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基础教育为孩子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而这些知识,正是创新所必不可少的根基。但是,如果忘却了中国教育所存在的诸多弊病,甚至认为“中式教育”已经KO“西式教育”了,那无疑剑走偏锋,荒谬至极。
中国丹麦教育“大比武”和英国教育部准备普及“中式教育”的最大价值,便是确立了一块可以作为镜鉴的“他山之石”,进而帮助我们沉下心来深刻认识“中式教育”的AB面,破除对“中式教育”的脸谱化印象。如果露出水面以应试和服从为特征的是“中式教育”的A面,那么B面则是隐藏在水下极具价值的“另一面”。
值得一提的是,B面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功,更蕴藏着中国传统教育的智慧。只要翻开《论语》,那些被人们所推崇的“个性化、人性化、多元化、培养发散性批判性思维”等西方教育理念,几乎都能找到“鼻祖”:“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式、诱导式……
诚如北大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先生所言:我们之所以对当下中国教育产生诸多不满和批评,是因为我们现在背离甚至丢弃了古代中国教育先贤的优良传统。解决当代中国的教育问题,不仅需要眼睛向外,学习借鉴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更需要的是眼睛向内,从古代中国伟大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诚哉斯言!看来,教育改革不仅仅需要中西融合,更亟待追根溯源,聆听古圣先贤的教诲。换而言之,“走出去”、“请进来”之余,如何返本开新,值得引发所有人深思。
下一篇:让宗教的回归宗教,还寺院一片净土
相关阅读
- 03-12营口沿海银行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打赢
- 03-12企业医院白皮书V1.0 ——ISTPOS白皮
- 03-12BBG纸尿裤助力一线安心战疫,为“医二
- 03-12长沙市侨联致海外侨胞的一封信
- 03-122020中国(吉林)安全与应急产业博览会
- 03-12中国经济传媒协会联系企业向抗疫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