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救命药”危机,还需多管齐下
文/马进彪
近期,被称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救命药”的“巯嘌呤片”在多地遭遇短缺,一些地方甚至连续五个月出现断货。虽然经过国家卫计委、国家药监总局的紧急协调,药品目前已恢复生产供应,但近年来,一些原料药,小众药和廉价药的“药荒”和“价格垄断”现象却时常出现。别嘌醇片,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低价药目录,但在2015年前后,每瓶价格就从不到10元猛涨到30多元,甚至很难买到。(央视新闻11月23日)
关于药价老大难问题,发改委会同国家卫计委、人社部等部门于5月份联合发出《通知》,决定从2015年6月1日起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应当说这是对药品价市场化的一种推进,从起始初衷到可以预期的最终目标,都符合市场化大趋势的模型。但是既然是针对市场化的政策,就应当能经受住市场化的检验。不论如何它都不能安然地停泊于现实情况以外的地方,因为它的使命是要发挥既定的现实作用。
但现实的问题已不是价格的问题,而是一些廉价好用的药,已经到了一药难求的地步,如果说以前这样的药还能从药店买到的话,即使价格不太合理,但关键时刻还可以治病救命。而现在这样的药几乎消失,这对于那些患者来说,犹如屋漏逢阴雨,雪上又加霜。
一项市场化政策的出台,必须要以市场大趋势为基本依据,这无可非议。但不应该因为大方向上符合了市场化趋势,就认为它已经是一项完美无缺的市场信条,因为在目前情况下,市场化与一定程度的社会公益性是药品市场的一体之两面。而在目前的特殊情况下,药品价格的问题就是市场化与公益性比例混合程度的问题,完全依靠市场化解决这样盘根错节的问题,显然是过度放大了市场化的作用,而忽视了一定程需要保护的社会公益性。
不管用什么方法进行市场推进,其最终都要以民生诉求为根本落指针,民生的适应程度,就是市场化推进的检验标准。对于目前的药品市场化推进,简单的出拳,即使力量再猛,也难以达到想象中的通盘作用。从起始初衷到可以预期的最终目标,这两个标志点都无可非议,但任何一项改革都不仅仅是头尾两个标志点上的事,两点之中的区间过程更重要。一些药厂收缩或停止了廉价药的生产,从市场利益最大化角度说,这不能简单地怪罪药厂,因为资本的本性谁都改变不了,而只能通过政策性救济开发并保持它的积极性。
相关阅读
- 03-12营口沿海银行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打赢
- 03-12企业医院白皮书V1.0 ——ISTPOS白皮
- 03-12BBG纸尿裤助力一线安心战疫,为“医二
- 03-12长沙市侨联致海外侨胞的一封信
- 03-122020中国(吉林)安全与应急产业博览会
- 03-12中国经济传媒协会联系企业向抗疫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