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新华社记者调查:英国幼儿园如何保护儿童?

发布时间:2017-11-24 16:53:01 来源:新华通讯社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量:
原标题:记者调查:英国幼儿园如何保护儿童? 新华社伦敦11月24日电 新华社记者张代蕾 英国义务教育从4岁开始,0到4岁婴幼儿保育阶段则是高度市场化,大部分早教机构都是私立的营利性机构,但英国幼教机构鲜有虐童事件发生。在如何规范师资、疏导教

  原标题:记者调查:英国幼儿园如何保护儿童?

  新华社伦敦11月24日电

  新华社记者张代蕾

  英国义务教育从4岁开始,0到4岁婴幼儿保育阶段则是高度市场化,大部分早教机构都是私立的营利性机构,但英国幼教机构鲜有虐童事件发生。在如何规范师资、疏导教师情绪、系统督查等方面,英国幼教领域已经形成一套较为有效的体系。

  幼师入职门槛标准化

  在英国,一个成年人要想进入早教机构成为有独立带班资质的老师,最少需要满足三个要求:至少高中毕业且接受过幼教培训,有前雇主或学校老师推荐信,无犯罪记录。

  英国政府对早教从业人员的学历资质制定了非常系统的等级,从最初级的第一级到最高级的第八级,每一级对应相应的学历和能力。

  在英国念幼教专业并当了多年幼教的廖夏荫告诉记者,英国私立幼儿园对老师的要求至少是第三级以上,也就是达到高中毕业、大学预科的文化程度。公立学校幼儿园的老师入职门槛则更高,要第六级以上,也就是大学本科学历以上。

  第一级和第二级属于实习生,不允许在任何幼教机构单独带班。

  在英国,所有会接触到儿童和残障弱势群体的岗位都需要应聘者出具犯罪记录证明。“一所学校里从校长、老师、实习生到清洁阿姨、维修师傅,全都需要出具犯罪记录证明。”廖夏荫说。

  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一定要有一份干净的无犯罪记录证明,但如果一个人一旦有过伤害儿童的犯罪行为记录在案,从理论上讲这个人这辈子都不可能再从事直接接触儿童的工作。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英国最大儿童保护机构全国防虐童协会的数据显示,英国虐童案件大多数发生在家庭内,而不是幼儿园和学校。

  专业机构系统督查

  无论私立还是公立,英国所有教育机构都必须在英国教育标准办公室注册并接受督查。这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教学质量督查机构,可直接向英国教育大臣提出报告和建议。

  每所学校的督查报告都会公布在教育标准办公室官方网站上,内容全部公开透明,所有人可随时免费查看。督查结果分为杰出、良好、有待改善、不合格四个等级。

  教育标准办公室督查的频繁程度和学校上一次的督查报告相关。不合格的学校会接受更频繁的检查,通常一年内数次;有待改善的学校两年之内要再接受一次检查;良好的学校3年内可以不再接受检查;杰出学校可至少5年免查。

  “督查员完全可以在前一天下午给校长打电话通知第二天要督查,不给学校留出太多准备空间。”廖夏荫说。

  除了常规的检查,如果有家长或任何人打电话向教育标准办公室督查员举报怀疑某所学校有虐童事件发生,教育标准办公室有权不通知学校直接派督查员入校检查。

  教育标准办公室规定,每个学校都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儿童保护政策和方案。每个学校也都有指定的负责保护儿童安全的专员组,通常是校长和一名教师构成。如果学校工作人员发现有疑似虐童行为,要立刻书面记录并告知专员组。后者会商后决定要不要立即启动保护方案,要不要通知地方政府、警方或儿童福利机构介入。

  而一旦调查机构介入确认虐童情况,幼儿园及其涉事教师将面临严惩。对幼儿园而言,即便不被勒令关闭,也会被降级到“不合格”,短期内要接受更为频繁和严格的审查。对涉事教师来说,除了终生不得从事与儿童有关的工作外,还会接受法律审判。2009年曾有一名幼儿园女老师因把大量学生照片上传儿童色情网站被判终身监禁。

  注重疏导教师情绪

  英国幼儿园还有严格的师生配比要求。孩子年龄越小,需要的老师越多。按照教育标准办公室的规定,早教机构如果接收一岁以下婴儿,师生比例为一比三,即每三个婴儿需要至少一个老师;接受1到2岁的幼儿,师生比为1比4;接受2到3岁的幼儿,师生比为1比8。

  教育标准办公室认为,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要求一位老师照顾过多孩子,必然增加老师的压力,而负面情绪不及时疏导,就可能为虐童事件的发生埋下隐患。

  廖夏荫说,英国学校还会定期或不定期对每位老师和助教的教学管理水平进行考核,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考核内容叫作“学生行为管理”,也就是考核老师能不能有效管理孩子的行为。

  如果一个老师管不住孩子,不仅孩子的安全得不到保证,老师自己也容易感到沮丧焦虑,进而出现“以暴制暴”情况。“孩子越调皮,老师越大声、越易怒,师生关系恶化,班级越难管理。”她说。

  此外,英国一些教育机构还会组织幼教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当志愿者,定期到各个幼儿园帮助教学中遇到困难的新手老师。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企业界》杂志人物专刊联合主办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