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民和北山乡千户群众搬出大山奔富路

发布时间:2017-11-24 17:50:08 来源:青海新闻网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量:
初冬时节,民和县北山乡的早晨是美丽的。远山、近村都蒙上了一层浓浓的烟雾。经太阳一晒,地面冻结了一夜的冰霜,开始溶化,冒着热气。谷秸上,草垛上,热气缓缓上升,而炊烟就像一层薄纱,缠绕在树顶。然而,在恬静的农家风光下,是北山乡沟壑纵横,人居环境

  初冬时节,民和县北山乡的早晨是美丽的。远山、近村都蒙上了一层浓浓的烟雾。经太阳一晒,地面冻结了一夜的冰霜,开始溶化,冒着热气。谷秸上,草垛上,热气缓缓上升,而炊烟就像一层薄纱,缠绕在树顶。然而,在恬静的农家风光下,是北山乡沟壑纵横,人居环境恶劣,耕地、水源等资源性矛盾突出的实际。民谚“山高路陡土地薄,又缺吃来又缺喝”就是北山乡的真实写照。

  面对祖祖辈辈难以摆脱的贫困,吃苦耐劳的北山人奋发图强,决意扭转命运。日前,记者深入北山山区探寻这个乡脱贫攻坚的足迹,目睹了山里山外的新变化新气象,感受到了干群凝心聚力、合力攻坚的豪迈气概。

  千户群众挪出“穷窝”

  这些年,因“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北山乡容易搬的和好搬的农户已经搬完了,剩下的是最难解决但又必须解决的“硬骨头”。这部分人贫困程度普遍较深,乡土情结重,不愿意搬迁到离家远的地方。如果他们继续留在山上,仅靠那点山地,要实现同步小康根本不可能。

  思虑再三,一场宏大的扶贫方式变革在群众的期盼中孕育而生。

  2017年,北山乡根据中央和省委制定的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和要求,结合县域内城镇化建设目标,根据群众的意愿,利用国家脱贫攻坚的契机,决定将居住在北山乡7村1455户4939人纳入易地搬迁计划,在川口镇史纳主片区、老城片区、川垣片区集中安置搬迁群众,从根本上斩断“穷根”,促进贫困人口走上自我发展、脱贫致富良性循环之路。

  搬迁工作正式开始前,北山乡政府通过扎实的摸底调查,在对象认定、实施程序、安置方式、资金筹措、目标考核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强化“精准”理念,防止搬富不搬穷、搬近不搬远。

  摸底结果是民心所向,第一次摸底调查,愿意搬迁的贫困群众就达到4000人。

  “做梦都想搬离这穷地方!”在北山乡川口镇史纳主片区搬迁安置点,村民非常满意迁入的新居,“再不像以前住在山里,山高路远没有水,土坯房一下雨就漏水,种点洋芋还被冻死了,孩子上学单趟就要两三个小时,做什么事情都不方便。”

  北山乡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包括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非建档立卡户和户籍在北山乡而未享受国家住房补助政策的城镇户。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房屋面积限定在不超过80平方米,其中家庭人口4人以下的住房面积不大于70平方米,家庭人口4人以上的在70-80平方米。对于非建档立卡户的住房,由北山乡政府牵头、县房产管理局配合,在尊重群众意愿及经济条件自主的前提下选择房屋。

  此外,在补助标准上,按照相关规定,对集中安置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国家补助建房资金8万元、贫困户自筹1万元,其余不足资金由县政府补助;非建档立卡户享受易地搬迁补助资金每户4.5万元,不足部分由搬迁户自筹解决。在老城区、川垣片区自主购买楼房的搬迁户,凭房产证或已经县不动产管理局登记备案的购房合同等相关手续,享受易地搬迁补助每户4.5万元。

  为了让搬到山下的村民住得安心、放心,北山乡政府在安置小区设立办事处,提供全方位服务。宽阔的小区、崭新的楼房,畅通的水、电、暖、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以及卫生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解决了村民们的后顾之忧。

  目前,北山乡整乡搬迁已申请登记核实1117户,已分房79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16户,非建档立卡户482户),入住257户。

  马铃薯挑起脱贫重任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说,要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对于北山乡来说,搬出穷窝只是第一步,让搬下山的村民脱真贫、真脱贫那就得让村民们有事可做,有钱可赚。

  大家都说洋芋是北山的“镇山之宝”,一段妙趣横生的描述,代表着北山人的洋芋情结:煎炸煮炒,百吃不厌;每个村民家里要有洋芋,心里才觉得踏实。北山乡牙合村村主任杜小舟回忆,小时候,山间地头的野餐就是洋芋,那是永远吃不腻的主食。每到洋芋收获季节,到处都是农民丰收的场景,一锄头下去,一个个拳头大小的洋芋就从土里翻出来。

  北山乡的土壤、海拔和气候特别适合洋芋生长。被当成“宝贝”的洋芋,能为这个村做些什么?易地搬迁后这些洋芋是否能打开北山乡村民的致富新路?

  杜小舟既是北山乡牙合村村主任也是马铃薯种植大户。作为世世代代的北山人,杜小舟在种植马铃薯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种植经验。回忆种马铃薯的第一年,他便创造了可喜的效益,大大增加了投资信心。之后,他便逐年扩大种植面积。2010年,他的马铃薯种植面积达60多亩,纯收入6万多元。

  几年来,杜小舟的种植规模越来越大。经再三商议,杜小舟跟4户农户成立了民和县鑫隆种植专业合作社。杜小舟利用自己在实践中积累的马铃薯生产管理经验,为农户根据各时期的生产管理需要免费举办技术培训班,使每个农户都掌握了马铃薯、药材等栽培技术。

  “我既是致富带头人,也是村干部,我得以身作则,领着大伙儿一起致富。”杜小舟告诉记者,这便是他成立合作社的初衷。

  目前,杜小舟的合作社马铃薯和药材种植规模已达350余亩。面对目前的整乡搬迁,杜小舟又有了新打算。“这次的整乡搬迁,村里闲置的土地会越来越多,我打算扩大合作社种植面积,流转一些闲置土地,这样既能给村民们增收,也能减少土地撂荒面积。”

  像杜小舟一样的种植合作社在北山乡一共有14家,解决了近三分之一村民易地搬迁后无生计可依的问题。

  千方百计断“穷根”

  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结合十九大报告,北山乡党委立即制定方案,针对实际,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协调县国土、林业、农牧等部门实施迁出区退耕还林、宅基地复垦及整理等生态环境恢复工程。根据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对迁出区坡度较大、土壤贫瘠的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加强迁出区生态保护和恢复。凡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农户,签订原宅基地复垦协议,实施宅基地复垦。对交通便利、生长较好的耕地,集体流转,发展规模种植业或经济林。

  在对安置区群众的产业扶持中,申请省级产业扶持资金,统筹协调,投入规模企业,解决部分就业岗位,保障基本工资;鼓励扶持发展种植、养殖业,集中流转土地,倾斜扶持政策,培养一批种植养殖大户,吸纳富余劳动力,带动一部分群众就业;扶持培育一批就业服务组织和劳务输出经纪人,积极为搬迁群众就业牵线搭桥;支持群众自主开办食品、百货、餐饮、便民店等,鼓励和扶持群众从事物流运输等。

  “目前,我们根据《青海省转移就业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对愿意进入企业的务工人员,通过‘雨露计划’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劳动技能,顺利就业。调动社会力量,进行社会扶贫,协调各有关企业及社会公益性岗位优先录用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对贫困户中适龄的劳动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做到培训上岗一条龙服务。对贫困大学生创业者,除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外,利用县电商平台等孵化器给予支持,同时帮助其解决融资难等问题。对1034户非建档立卡户中的适龄劳动力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一门或多门技术,提高务工收入。”北山乡党委书记范承东说。(责任发布:谭晓艳)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企业界》杂志人物专刊联合主办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