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保护妇儿”底线,必须严惩践踏者
文丨凤凰网评论部
每年的11月25日是国际消除对妇女和女童的暴力日。今年的主题为“不让任何人掉队:制止侵害妇女和儿童的暴力行为”。
今年,联合国妇女署特别强调覆盖弱势群体的重要性,全力建设零暴力社会。“制止”而不是“拒绝”暴力,表明了一种更积极的态度,也表明了残酷的现实:针对儿童和妇女的暴力,在全球范围内还都非常流行。
两天前的11月23日是西方的感恩节。这一天,幼儿园的孩子们应该为老师送上鲜花,家长也应该面带微笑地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但是,发生在红黄蓝幼儿园的虐童事件,却让全国的家长们陷入了恐慌。
两周前,上海携程幼儿园也发生了虐童事件,此事到现在都还没有完全平息。携程幼儿园是一个大型企业给自己员工关怀的产物,又在中国最发达、最规范的城市上海,但是调查显示,这个幼儿园仍然问题重重。
有评论认为,“幼有所育”是一个社会不能触犯的底线,但是,人们也不能不怀疑,这个底线由于被触犯、被冒犯的次数过多,已经被彻底击穿了。
那些暴力犯罪者,理应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但是,作为一个群体,幼儿与广大女性,仍然是社会的弱者。即便是年薪达到200万的公司女高管,在受到家暴的时候,表现的同样是孤立无助。
处在暴力中的人,不管是施暴者还是受害者,处境都像是生活在丛林中的动物。人类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发展出了文明。尽管对这个词的定义五花八门,却有一个共识:文明就是暴力的反义词。
如果说战争是一个群体对另一群体对暴力。而在和平时代,针对妇女和儿童的暴力,则来自社会内部,它通常很隐蔽,但是对当事人对伤害却是长期而严重的。它是新时期的人与人之间的战争,也是文明时代,人的动物性残余。
不久前,美国爆出的好莱坞性侵丑闻,让人们看到,全球流行文化的引领者,同样有着不堪的一面。相同的悲剧也发生在美国女子体操队,越来越多的队员站出来指控曾遭教练和队医性侵。女性受到的侵犯,伤害往往是双重的,既是对自身心灵的摧残,在曝光后还要忍受社会道德的压力。
在发展中国家,需要做的事情则更多。相关报道表明,因为越是社会发展水平低的国家,针对妇女和儿童的暴力事件就越多,而社会舆论对妇女也更严厉。
近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取得巨大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但是几十年的发展也积累了相当多的问题。30年前,至少有一半的幼儿,都是在父母的直接陪伴下度过学龄前的岁月。今天,即便是乡镇的儿童,也都在3岁就进入了幼儿园。短时间内兴起了海量的幼儿园,不仅是一个巨大的产业,也带来了一个新课题:人们如何放心地把年幼无知的孩子交给陌生人?
以虐童为例,3岁的孩童受到暴力侵害,这不是疼痛的“结束”,而是漫长痛苦的开始,在未来的人生中,他们怎样理解和消化幼年时所受的伤害,别人恐怕都难以觉察,但这种伤害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每个人要克服它,都要经过漫长的自我治疗。
也许,光强调“不能触碰”还远远不够,还必须重新构建“社会的底线”:让那些违反法律的,受到惩罚;让体制更完善;让人更有尊严,更懂得爱与被爱。
(凤凰网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相关阅读
- 03-12营口沿海银行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打赢
- 03-12企业医院白皮书V1.0 ——ISTPOS白皮
- 03-12BBG纸尿裤助力一线安心战疫,为“医二
- 03-12长沙市侨联致海外侨胞的一封信
- 03-122020中国(吉林)安全与应急产业博览会
- 03-12中国经济传媒协会联系企业向抗疫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