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关儿童侵害的书真的太少了
原标题:在中国,有关儿童侵害的书真的太少了
我们永远无法知晓,
危险何时降临。
昏昏欲睡的午后,
嬉笑打闹的间隙。
我们能做的,
只有抢先一步,
再先一步,
因为
那是我们的孩子。
在真实的世界里,儿童有可能会受到侵害,有可能会遇到危险。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跟孩子讲述,这个世界并不只有善良和美好,你需要学会防范?
书评君在这一条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这个话题的一份不完备的外版书单————推荐给亲爱的读者和出版社的朋友。因为我们发现,在中国,有关儿童虐待、性侵的书,太少了。
如果你还知道其他未被引入版权的相关好书,欢迎补充。如果你们恰巧对其中的一些感兴趣,希望你们可以讲给自己或身边的孩子听。如果你尚有余力,可以考虑这些书,或其他类似的书翻译、推荐给我们的读者。
当危险来临,孩子你要记住
编译、撰文整理| 张畅,袁子奇
你要记住——
发生了,那不是你的错
Understanding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9th Edition)
《理解儿童虐待与忽视(第九版)》
作者:Cynthia Crosson-Tower
版本:培生教育集团(Pearson)
2013年6月
本书的作者辛西娅·克罗松-塔尔博士是享誉美国的儿童养育问题专家。这本《理解儿童虐待与忽视》是培生教育集团(Pearson)出版的儿童教育专业教材。众所周知,培生集团是全球领先的教育出版和服务机构,其教材在教育和出版界享有极高的口碑。早在1988年,《理解儿童虐待与忽视》第一版即问世,至今已经出版到第九版。
作为预防儿童虐待和儿童心理创伤方面最为权威的教材性出版物,《理解儿童虐待与忽视》提供了相对全面的指导——它用丰富的案例解释了儿童保护工作所需要的各类专业、专项工作,以及这些工作各自承担的任务和职责。最后,这本书还通过比较功能健全和功能缺陷两种家庭之间的差异,指出什么是儿童的健康发展,什么又是“虐待与忽视”导致的不健全发展,以及这两种发展下儿童的成长路径。
The Boy Who Was Raised as a Dog: And Other Stories from a Child Psychiatrist's Notebook
《被当成狗喂养的男孩:儿童心理医生笔记本上的故事集》
作者:Bruce D. Perry, Maia Szalavitz
版本:基础图书公司(Basic Books)
2017年8月
孩子心理受伤之后会发生什么?恐怖的记忆如何影响儿童?如何医治受伤的心灵?儿童心理医生布鲁斯·佩里治疗过的孩子曾经经历过常人难以想象的恐怖:他们有的是大屠杀的幸存者,有的亲眼看到自己的父母被杀,有的在衣橱或者笼子里度过整个童年,有的在邪教团体中经历过性虐待,还有的是各种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被当成狗喂养的男孩》讲述的是创伤与转变的故事。佩里医生解释了极度压力对于儿童精神的冲击,并介绍了帮助他们缓解创伤、健康成人的方式。这本深刻而感人的书提醒我们,只有真正科学地认识人的心灵,我们才能找到医治受伤孩子的办法——绝大多数受害的孩子都是可以痊愈的。
你要记住——
远离那些伤害你的人
Broken Children, Grown-up Pain: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Your Wounded Past
《破碎之童,成长之痛:了解受伤的过去带给你的影响》
作者:Paul Hegstrom
版本:Beacon Hill Press of Kansas City
2006年3月
绝望,情感孤立,自我厌恶,拒绝成长,虐待行为……如果一个人在儿时受过伤害,就会成为“破碎之童”,这些残存的碎片会始终滞留在他的性格、行为和灵魂深处。对于过去的记忆看似遥不可及,不易想起,但内心的伤口却可能让我们的成年生活千疮百孔,其伤痛甚至会渗入他人的生活。
认知行为治疗师Paul Hegstrom在书中讲述了自己童年时代的创伤,并运用科学成果和心理学研究,与我们分享了“当我们面临过去遗留的伤痛时,应当如何自愈”的一系列实用方案,从而教会我们:如何慢慢与过去那个不健康的自己告别,与他人重新建立友善的亲密关系。
The Body Keeps the Score: Brain, Mind, and Body in the Healing of Trauma
《身体不会忘记:创伤痊愈中的大脑,精神和身体》
作者:Bessel van der Kolk M.D.
版本:企鹅图书(Penguin Books) 2015年9月
创伤是生命真实的一种。在美国人中,五分之一曾被骚扰,四分之一在酗酒的家人边上长大,三分之一的夫妻或情侣有过身陷精神暴力的经历。我们该如何第一时间理解和应对生命中猝不及防的创伤呢?
著名创伤研究专家、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教授Bessel van der Kolk有三十多年与受创伤人群接触的经验。这本荣登《纽约时报》科技类畅销书榜的《身体不会忘记》,通过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分析了创伤如何重塑我们的身心,又如何损害个体感受快乐的能力,降低专注力、自控力和对外界的信任度。书中探索了一些新的疗愈方式——从神经反馈、冥想,到运动、戏剧、瑜伽等等,通过激活大脑神经的可塑性,寻找到新的治愈路径。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本书可以刷新我们对于创伤的理解。
Psychopath Free: Recovering from Emotionally Abusive Relationships with Narcissists, Sociopaths, and Other Toxic People
《远离心理变态:从与自恋者、反社会者及其他有毒人的情感虐待关系中痊愈》
作者:Jackson MacKenzie
版本:柏克利图书出版公司(Berkley)
2015年9月
你接触过心理变态的人吗?即使你曾经接触过,也可能根本意识不到。心理畸形者往往会机敏地吸引和操纵别人,直到让你对他们的极端行为习以为常。在这复杂的周遭,我们会看到,那些毫无同理心的人在不停制造混乱,用不可想象的冷酷无情,伤害其他人的生活。为了追求钱财、性满足、名声,甚至单纯的快感,他们无所不用其极地控制他人。藏在“正常”的面纱之下,他们像下棋一般操纵着他们的朋友和同伴。
虚情假意的赞美只是他们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一旦有人上当,他们就开始把吸引人的承诺编织成精神虐待游戏,让受害者陷入其中,甚至对正在发生的噩梦毫无察觉。这是一本受害者所写的生存指南,为需要从受害的精神创伤中恢复的读者提供了些许希望。
你要记住——
说不!
I Said No! A Kid-to-kid Guide to Keeping Private Parts Private
《我不!!——写给孩子的隐私自卫指南》
【适合4岁以上儿童】
作者:Kimberly King, Zack King/著,Sue Rama/绘
版本:博尔登出版社(Boulden Publishing)
2016年12月
教孩子明确隐私的界限,是一项让所有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尴尬又头疼的事。《我不!》这本书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让性教育这件事轻松了许多。
这本书是扎克的妈妈为了应对扎克在真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用小孩子看得懂的语言和图画创作的。希望给那些忧心忡忡的家长提供一种孩子可以接受的性教育形式,让他们了解和运用有关知识,了解自己,保护自己。
《我不!》开发出简单易行的做法,让小读者合理记忆、不断练习、应付各类情况的发生。全书涉及的主题包括:哪些事情和哪些人做才是合理的;如何应对不恰当的行为、引诱和威胁;寻求帮助的正确时间、地点;何为“健康的羞耻心”等等。
God Made All of Me: A Book to Help Children Protect Their Bodies
《上帝创造的我是完整的:教会孩子保护他们的身体》
【适合2至8岁儿童】
作者:Justin S. Holcomb, Lindsey A. Holcomb/著,Trish Mahoney/绘
版本:New Growth Press(新成长出版社)
2015年9月
有时,家长的羞耻心会不自觉地影响到孩子,让他们感觉到身体的某个部位是“羞耻的”,这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啊。可惜在这种耻感的误导下,一些孩子和家长不能第一时间分辨性侵犯的发生,留下终生的遗憾。
这本绘本的两位作者自己就是孩子家长,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简单易懂的故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让2到8岁的孩子了解:男孩和女孩的身体、正当与不正当接触之间的区别——在家庭教育层面,为性骚扰或性侵犯的发生筑好第一道防线。
你要记住——
有些秘密,不应该被保守
Some Secrets Should Never Be Kept
《有些秘密不应该被保守》
【适合3至11岁儿童】
作者:Jayneen Sanders著/Craig Smith绘
版本:Educate2Empower Publishing
2015年1月
这是一本教会孩子如何防范不正当触碰的儿童绘本。我们每天都密切关注着孩子的安全问题,教会他们交通规则、识别拐骗、远离那些可以一眼辨出的危险。然而我们怎么和年幼的孩子们说起:一个人的身体也是需要被保护的,且神圣不可侵犯。这本书就是为此而写的——让对性毫无概念的孩子识别出不在安全范围之内的触碰和接触,如何让他们第一时间告知父母自己受到的威胁或伤害。
据统计,95%的儿童性侵案件都是由熟人作案,只有5%是陌生人作案。对于孩子而言,最最重要的除了事先防范之外,是在事件发生之后学会不去保守那些让他们感到不安、难过或愧疚的秘密。一般而言,实施性骚扰或性侵犯的人会通过威胁或警告的方式让孩子们缄口,所以对于家长而言,在孩子没有自我保护能力时,努力建立一个“没有秘密”的家庭氛围就尤为重要了。
这本绘本会教会孩子保护自己的身体隐私,划分社交边界与身体边界。父母大多喜欢把“分享”二字挂在嘴边,但更需要告诉孩子的是,分享也是有边界的,你的身体永远只属于你自己。
——如果你记住这些,告诉自己,你已经很棒了。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整理撰文:张畅、袁子奇;编辑:小盐。未经新京报书评周刊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相关阅读
- 03-12营口沿海银行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打赢
- 03-12企业医院白皮书V1.0 ——ISTPOS白皮
- 03-12BBG纸尿裤助力一线安心战疫,为“医二
- 03-12长沙市侨联致海外侨胞的一封信
- 03-122020中国(吉林)安全与应急产业博览会
- 03-12中国经济传媒协会联系企业向抗疫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