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I号”最新发掘成果发布:瓷器最多
原标题:“南海Ⅰ号”最新发掘成果发布:文物两万余件套,瓷器最多
广州日报11月26日消息,为了纪念“南海号”发现30周年,成功举行“整体打捞”10周年,昨天起,来自世界各地的80多位考古学专家齐聚广东阳江海陵岛,出席为期2天的“‘南海Ⅰ号’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者将围绕“南海Ⅰ号”调查、发掘、展示与研究,中国水下考古的回顾与展望,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究,国际视野下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等话题展开演讲和对话。
本次研讨会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化厅、阳江市人民政府主办,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承办。来自中国、美国、希腊、日本、韩国、伊朗、新加坡、柬埔寨等国的专家学者80余人出席了本次学术研讨会。
10年发掘:整体打捞入住“水晶宫”创世界奇迹
“南海Ⅰ号”宋代沉船于2007年经整体打捞后入住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2009年、2011年两次试发掘;2013年11月28日,“南海Ⅰ号”启动正式全面考古发掘。
其中,“整体打捞、整体发掘、整体保护、整体展示”理念和实践一直贯穿在整个发掘过程,该工作不仅体现了中国在方法论上的进步,也体现了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在综合实力、实施能力、多学科协同能力等方面的进一步成熟。
2014年,发掘工作主要是清理沉箱表面的泥沙和提取船舱外散落的文物。根据遗址实际情况,以沉箱内东南角为基点布设探方12个。经发掘清理了打捞时的回填堆积和晚期海泥堆积,凝结物已大量出露。按计划进行了泥土采样、浮选。发掘现场凝结物、船货和部分船体结构已经暴露。船中部两侧船舷经过发掘清理,船艏部位于沉箱南侧,已经显示出我国古船舷板特有的多重鱼鳞搭接的结构,船体隔舱板中已有12个可以看到轮廓。
2015年开始,伴随着表面淤泥清理的完成,考古发掘的工作重点进入分离提取舱内凝结物和船货的阶段。2015年上半年清理了船舱上部散落的文物及部分表层凝结物,随后进入船舱内文物提取,按照船体结构分15个隔舱提取文物,至今已提取船后部C09-C15和前部C02-C06等隔舱的部分文物。
此项发掘工作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是迄今为止我国最为重要的水下考古成果。
“南海Ⅰ号”的水罗盘
钳镯
打捞故事:“南海Ⅰ号”促成中国水下考古队
出席研讨会的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崔勇,是30年前中国第一批11名水下考古队员之一,至今唯一坚守海底考古一线的中国首批队员,他是“南海Ⅰ号”、“南澳Ⅰ号”首位下水发掘人,亦是唯一一位下水录下20分钟“南海一号”水下全貌和真相视频者,崔勇接受本报全媒体记者专访时,回忆了“南海Ⅰ号”发现的细节和中国水下考古队组建的片段。
水下考古队的“黄埔一期”
1987年夏季,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海事博物馆档案记载中,查到当年一艘叫做“莱茵堡(YHRHYNSBURG)”的东印度公司古沉船,就沉没在广东阳江和台山之间海域,于是决定到南中国海探测打捞。在中国境内打捞必须和中国合作,广州救捞局承接了这一任务。可谁也没有料到,一抓斗下去却捞上来了247件器物,有瓷器有锡器,还有一条1.72米的大金腰带,原来水下23米深地方,却是另一艘中国古沉船。专家们认定,这艘位于传统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的沉船是一艘重要的中国沉船(即“南海Ⅰ号”),于是中方负责人宣布暂停这次打捞,国家委托中国国家博物馆紧急成立水下考古研究中心。
“到底是组织潜水员去学考古呢,还是指派考古人员去学潜水?这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崔勇说,有人算了一笔账,潜水员学考古要花4年,考古人员去学潜水只要花半年。中国有这么多年轻的考古人,从中找几个合适学潜水的不太难。
“我的运气非常好,通过层层体检之后,被选送入交通部广州潜水学校进行培训。”崔勇回忆,潜水员体检不同一般的体检,从皮下脂肪厚度测定,到听力、体能和心肺功能测试,还有加压和氧敏感试验等。
最初的潜水训练从一个2米多深的游泳池开始,随后转移到潜水塔进行。直径6米的潜水塔深度分别为3米、6米和12米。实战训练场被安排在从化流溪河水库,最深处超过40米。经过2个月培训,首批潜水训练如期结束,这也是中国水下考古队的“黄埔一期”。
为练本领去岩洞野练
1987年12月,邀请了日本水中考古研究所所长田边昭三先生上了一次扫盲课。1989年,国家文物局、国家博物馆和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联合签署一个水下考古培训班。
“这个培训跟我们中国的培训有一点不一样,11个人分成两组,那个老师很奇怪,把年纪大的、身体不好的、整天吃药有病的,还有手上有点残疾的,都放在一个组里面,而把像我一样身体特别好的、潜水技术又特别好的分在一个组。队员们自嘲一个叫做‘老弱病残组’,一个叫‘明星组’。”
令人意外的是,每次分配任务时,同样任务两个组去完成,总是老弱病残组做得最好。原来,水下考古不是谁能力强就能干的,一定要有团队精神,才能干好。崔勇回忆,为了练就过硬的本领,水下考古队甚至拉到广东梅州怪石嶙峋的绿窟潭岩洞去野练,那次是他下潜最深的一次,下到水深48米处。
青白釉印折枝花卉芒口小碗
福建德化窑宋青白釉乳钉四系罐
最新统计:文物数量21000余件套标本2600件
主办方通报的“南海Ⅰ号”最新发掘资料显示,历经10年的发掘,发现“南海Ⅰ号”是一条满载各类货物的南宋沉船,出土、出水器物包括陶瓷器、铜铁器器、金银器、漆木器、钱币、朱砂、动植物残骸、植物果核等。总共文物数量21000余件套、标本2600件,其中瓷器19000余件套、金器180件套、银铤183件套、铁器84吨、铜器170件套、铅锡器85件、竹器13件,木器46件,漆器28件、石器25件,其他及不明274件,以及铜钱约17000枚以及大量动植物标本、船木等。 此外,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孙健透露,将用一年时间全面完成“南海一号”全面发掘工作。
相关阅读
- 03-12营口沿海银行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打赢
- 03-12企业医院白皮书V1.0 ——ISTPOS白皮
- 03-12BBG纸尿裤助力一线安心战疫,为“医二
- 03-12长沙市侨联致海外侨胞的一封信
- 03-122020中国(吉林)安全与应急产业博览会
- 03-12中国经济传媒协会联系企业向抗疫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