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中国古代真的有过百万军队级别的战争吗?以北宋五路伐夏为例

发布时间:2017-11-26 11:40:03 来源:看北朝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量:
如果你说百万军队呢,特别是一场战争里发动一百万军队,恐怕就算在我国的文献中,是不太多见的。 但是,如果说是动员了百万人,或者接近百万这个数量级的话,其实现成有一个: 元丰四年(1081)的五路伐夏。 这次作战分为三个作战方向,五条作战线,发

  如果你说百万军队呢,特别是一场战争里发动一百万军队,恐怕就算在我国的文献中,是不太多见的。

  但是,如果说是动员了百万人,或者接近百万这个数量级的话,其实现成有一个:

  元丰四年(1081)的五路伐夏。

  这次作战分为三个作战方向,五条作战线,发动了百万级的人力,会攻兴、灵二州,将双方的战线全面前推,意图夺取西夏在黄河以南的立足点。

我们看看这五路的动员情况:

  第一路麟府路主将:王中正出动人力:兵六万人+民夫六万人(实际动员十一万);

  第二路鄜延路主将:种谔出动人力:鄜延路兵五万四千+畿内七将兵三万九千=九万三千;

  第三路泾原路主将:刘昌祚出动人力:泾原路兵五万人;

  第四路环庆路主将:高遵裕出动人力:番汉步骑八万七千+民夫九万五千;

  第五路熙河路主将:李宪出动人力:熙秦七将兵+吐蕃番兵三万=十万;

  合计:6+11+9.3+5+8.7+9.5+10=59.5万人。

  这只是直接上战场的人力,还有大量没有上战场的人力资源没有统计在内,青唐吐蕃动员了十三万人也参与了这次作战,也没有全部计算在内。因此,说这次作战动员了百万级的人力资源是不算太夸张的。

  当然,在古典时代,发动如此规模的人力资源,最后的结局,一定会因为后勤问题而导致军事灾难的。这是肯定的,事实上也是如此。

  有同志问作战的具体结果,那就大致按记得的过程简要描述下,没有翻文献,有错的话请大家提出来。

  第一路:麟府路王中正王公公缺乏远征经验,准备的口粮只有四十天,自渡过无定河到达夏州之后,一直受口粮匮乏困扰,他抵达夏州之前,民夫两天左右就逃亡了两千人。最后不得不回军就粮,退出战斗。

  这一路根本没有任何谈得上的作战,就是一路吃过去,又一路吃回来。由于口粮匮乏,还发生了吃人的现象。

  第二路:鄜延路种谔种以九万三千人自绥德出米脂,破西夏军主力八万人,后收复石州、银州。由于缺乏口粮,后勤不继,又前进八日抵达盐州旧城。此时遭遇大雪,口粮断绝,畿内七将兵中军官带队南逃,引发军队骚乱,最终不得不退兵。由于遭遇冻饿,军队损失很重,入塞者只有三万多人。

  第三路:泾原路刘昌祚见第四路。

  第四路:环庆路高遵裕高部发动了十八万两千多人,并节制泾原路刘昌祚的五万人。他从庆州出发,他经白马川进至西夏清远军。在这里得到情报,西夏军主力已调去葫芦河和夏州方向,与宋军主力第一路与第二路(合计约三十万人)对抗,横山和灵州都非常空虚。有人献计,以轻兵疾进,大军后继,闪击灵州。但高没有听这个意见,还是大致按原定作战计划行动。

  高部出兵后,环庆路刘昌祚也出兵。由于这次出动声势很大,西夏方面对宋军主攻方向判断失误,他们发动了黄河以南的兵力,前往葫芦河和夏州方向抵御宋军进攻。刘昌祚在葫芦河击败了西夏军主力一部,之后飞奔至灵州,甚至比高部还快。但他们所带的口粮已经消耗完毕,是靠沿路捡西夏军烧弃的口粮和仓库中的存粮,才勉强支持的。

  在灵州外,高刘二人发生矛盾,高欲夺刘之功,刘屡次避让,高都不依不饶。宋军围城十八日,缺乏攻城器械,无法登城。西夏军掘开黄河堤坝水淹宋军营地,在外围切断了后勤线,迫使宋军放弃围困撤军。

  撤退行动中,由于降雪、缺乏口粮,这两路冻饿战死者,约十万人。

  第五路:熙河路李宪李公公率十万番汉兵马,在西使新城击败西夏军两万余人,在汝遮谷又败西夏军数万人,一路凯歌进兵至天都山,败西夏名将星多哩鼎,烧了西夏行宫和内府库。但还不待进一步发展攻势,就得到环庆泾原两军从灵州溃退的消息,于是退兵回兰州。这一路损失最小,战果最大。

  总体来看,这次作战的战略构想很庞大,战役组织极度复杂,因为诸路要渡过数百里沙漠,对后勤组织工作的挑战也非常大。最终压垮整个攻势的,不是作战,而是后勤无法保障。

  虽然战前做了一些估计,也有一定的准备,但从战争发展局势来看,所做的准备是很不充足的。

  这是北宋最重要的后勤灾难,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

  本文出自北朝论坛,作者 :经略幽燕我童贯

  想看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北朝论坛公众号beichaoluntan。

  获取更多军事历史方面的知识,北朝论坛欢迎您。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企业界》杂志人物专刊联合主办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