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观察 | 英媒称中国投资印度着眼于长线:印度何必反咬一口

发布时间:2017-11-27 13:02:58 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量:
原标题:观察 | 英媒称中国投资印度着眼于长线:印度何必反咬一口 英媒称,如今,比起印度本土的风投机构,印度创业者们更期盼来自中国的资金。 ▲《金融时报》中文网报道截图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1月22日报道,2014年对计划融资的印度

  原标题:观察 | 英媒称中国投资印度着眼于长线:印度何必反咬一口

英媒称,如今,比起印度本土的风投机构,印度创业者们更期盼来自中国的资金。

▲《金融时报》中文网报道截图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1月22日报道,2014年对计划融资的印度创业者是个好年头,这是维贾伊·尚卡尔·夏尔马的幸运。夏尔马创立的数字钱包公司Paytm当时创立刚4年,他还计划搭建一个电商平台。“这是我们第一次真正融入世界。所有人都在支持我们这些正在开创事业的创业者。”他表示,“所有人都看到了我们的消费市场未来可能成为的样子。”

  “所有人都想获得Tiger垂青。”夏尔马指的是当时在印度非常活跃的科技投资公司Tiger Global。但夏尔马不想。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他知道面对实力更强的外国竞争对手,印度国内参与者不享有任何保护,竞争将是惨烈的。他想获得长期资金,他想获得中国的投资,因为他认为,中国的商业模式比其他任何地区的都更有参照意义。

  ▲资料图片:在印度新德里街头,一名蔬菜摊主手持Paytm二维码接受电子支付。印度Paytm在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金服的支持下,已成为印度最大的移动支付平台。(新华社)

  如今,Paytm已成为阿里巴巴以及它旗下的蚂蚁金服在印度的代言人。多数最强大的美国科技公司都在印度的土地上插上了自己的旗帜,而中国公司选择了一种较为间接的战略,他们选择投资印度的领先初创企业。

▲亚马逊、谷歌等美国科技公司已在印度站稳脚跟。(《今日印度》)

  报道称,中国资金确实着眼于长线。另外,就中国本土巨头而言,这些资金也相当便宜。因此,中国资金天然适合雄心勃勃的印度创业者,其吸引力远远超过来自(不管是美国还是印度本土的)风投基金或天使投资者的资金。中国公司的财力深不可测,而与此同时,印度本土的天使投资者才刚刚成气候,本土风投基金没几家。

  报道称,中国的科技公司正慢慢发展为投资公司。过去,只寻求收益的被动财务投资者与自有一套打算的战略投资者泾渭分明。但在中国公司的例子里,这种区别消失了,它们既是战略投资者又是财务投资者。

▲印度对外国企业的吸引力不断增加,中国企业兴趣尤其浓厚。(印度《经济时报》)

  不过,如今它们的资金不再被视为中立的。随着政治方面的紧张态势加剧,中国公司或接受中国投资的Paytm等公司更有可能被视为中国的代理人,并将成为德里方面政治反弹的目标——尤其是涉及到支付等敏感问题时。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印度越依赖中国,此类反弹的风险就越高,可能给印度经济带来的损害也越严重。

▲资料图片:印度海得拉巴,一些民众参加抵制中国商品的活动。(法新社)

  报道称,印度智能手机的增长几乎完全依赖中国,而印度本土制造商的销量下滑严重。例如,高盛4月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智能手机的大量涌入扩大了市场——2015年3G手机价格降至40美元的关口以下,预计明年还将下跌20%。”根据印度孵化器Investopad的计算,中国制造商在印度的4G手机出货量已超过5000万部。

▲随着中国市场逐渐饱和,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将目光转向了印度。(彭博社)

  印度太阳能行业同样依赖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印度90%的太阳能电池板都是中国制造的。如果两国的贸易摩擦加剧,印度采取措施禁止进口这些太阳能电池板,那么电力成本肯定会上升。

  报道称,另外,今年11月初,废钞令颁布一周年之际,批评的矛头莫名其妙地指向了中国,特别是来自反对党国大党的批评,好像是中国策划了整场灾难性的试验似的。

▲印度废钞令在国内引发很大争议。(法新社)

  与此同时,印度前总理曼莫汉·辛格指出,今年3月至9月,来自中国的进口增加23%,这种增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废钞令和GST”。他声称,“我们的企业不得不以牺牲印度就业为代价采用从中国进口的产品。”

  报道称,印度政治人士往往贬低中国在该地区的各项倡议,宁愿不利用这些计划要付出巨大代价。印度基础设施状况糟糕。印度一直求助日本实现其铁路升级(印度铁路的平均时速仅为25公里),但印度需要做的还远远不止这些。

  ▲资料图片:2017年9月14日,印度艾哈迈达巴德,印度总理莫迪(右)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出席高铁项目奠基仪式。(视觉中国)

  报道称,印度不应贬低中国,而是应向中国学习。

人贵有自知之明,国亦然。欢迎转发分享↗↗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企业界》杂志人物专刊联合主办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