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关注柴油货车成京津冀治霾障碍:严格控制重污染卡车
原标题:港媒关注柴油货车成京津冀治霾障碍:严格控制重污染卡车
11月27日报道 港媒称,中国环保官员警告说,目前在中国北方越来越多疾驰的柴油货车是该地区治理空气污染的主要障碍。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1月24日报道,环保部宣传教育司巡视员刘友宾23日在环保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尽管人们努力将货运由公路转向铁路,但国内工业腹地的重型柴油货车这一大型污染源的数量仍以两位数速度增长。
他说,这一增加导致今年京津冀地区有害的二氧化氮的水平上升。
“区域内除个别城市外,二氧化氮浓度均超标,”刘友宾23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重型载货车在京津冀地区保有量过大、增速过快、排放氮氧化物过高是导致区域内城市氮氧化物浓度超标的主要原因之一。”
他说,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运输为主的货运交通结构是压在区域空气质量改善头上的“三座大山”。
他说,去年京津冀地区重型柴油车保有量约83万辆,氮氧化物排放占区域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五分之一。
报道称,政府今年在努力实现在雾霾严重的北方地区改善空气质量的目标,并对工厂实施严格限制,控制他们使用廉价但污染严重的卡车。
报道称,在近期北京严重的空气污染期间,硝酸盐——大量来自柴油货车——仍是空气中有害的PM2.5颗粒中增长最快的元素。
23日,环保部要求加快让铁路成为货运主要部分的进程。
刘友宾说,目前,天津港、黄骅港、唐山港、秦皇岛港、潍坊港、烟台港等已经停止接受集疏港汽运煤炭。
他补充说,在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禁止柴油货车运输生产物资。
报道称,尽管采取了措施减少工厂和汽车排放,但中国北方的污染水平仍居高不下,政府实现空气质量目标的压力不断增大。
他说:“如果一些地方因为工作不力……导致空气质量迟迟不能改善,给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拖后腿,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我们将进行量化问责。”
【延伸阅读】英媒:中国治霾推高天然气需求 助亚洲天然气价格创新高
11月9日报道 英媒称,由于中国和印度需求强劲,亚洲液化天然气价格7日被推高至10个月来峰值,表明各国正忙着在北半球冬季到来前争夺气源。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1月7日报道,中国正推进利用天然气取代煤炭作为供热燃料,希望减少城镇地区空气污染,而印度则缺乏煤炭资源,这两种因素都推高了液化天然气价格。
希腊GasLog航运公司首席执行官保罗·沃根说:“现在这个时候一般是夏冬高峰期之间的淡季,可是我们发现亚洲需求量在今年秋季大幅增加,许多增量来自过去四到六周。”
报道称,跟踪亚洲液化天然气即期价格的美国普氏能源资讯公司JKM指数7日显示目前的市场价格为每百万英热单位(MBtu)9.35美元,这是今年1月中旬以来的最高点,比去年同期高出近三分之一。
英国伍德-麦肯兹公司亚太天然气与液化天然气研究部主任克丽·安妮·尚克斯认为,越来越多的人预计今冬供应将趋紧,于是拉动了各国国内液化天然气价格。
报道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正着手保障国内天然气供应,应对今冬可能出现的能源短缺。加拿大皇家银行驻悉尼分析师本·威尔逊说:“为遏制高度工业化省份的空气污染态势,(中国)政府成功引导居民和工业客户使用天然气。现在需要实施配给可以说是这一成功转型的副产品。”
据加拿大皇家银行统计,中国今年夏天的天然气需求量比去年同期增加30%,年初以来的总需求量则同比增加18%,因此大大刺激了液化天然气进口。
报道称,如果今年冬季比往年寒冷,那么未来数月的液化天然气需求量恐怕还将增加。
报道称,中国很可能在2018年继续增加进口天然气,因为现有的长期合同恐怕无法满足需求。
此外,据报道,印度煤炭库存下降刺激了液化天然气需求。即将在巴基斯坦投入运营的新液化天然气码头同样刺激了进口。
报道还表示,需求增加的同时,今年的供应量增幅却没有达到预期水平。
据伍德-麦肯兹公司介绍,位于美国和俄罗斯的两个液化天然气项目计划今年晚些时候投产,但新项目的供应速度仍属未知。(编译/刘子彦)
(2017-11-09 00:20:02)
【延伸阅读】外媒称京津冀发起冬季治霾攻坚战:将成立联合环保机构
11月2日报道 外媒称,中国媒体11月1日报道称,雾霾多发的中国京津冀地区将成立一个联合环保机构,以协调该地区对抗污染的努力。
据路透社11月1日报道,媒体援引环保部官员的话称,这个新机构是改善跨地区环境治理的更广泛努力的组成部分,将于年底前组建。
报道称,在9月份中国10个雾霾最严重的城市中,有8个位于京津冀地区,该地区正在进行一场冬季环保攻坚战,将为实现空气质量目标而削减工业产能,限制车辆行驶。
报道称,制定该地区统一的环境标准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启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计划的一个关键要素。
研究显示,首都北京的雾霾约有三分之一源自相邻的河北省,该省是中国最大的钢铁产区,也是主要的水泥产区。
监管机构承诺建立一个统一的环境治理系统,该系统将制定跨地区的排放标准,并防止北京的违规企业将生产活动转移到邻近的河北省。
报道称,监管机构还誓言在出现严重雾霾时实施紧急应对计划。
资料图片:航拍植被良好的河北崇礼长城岭(8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2017-11-02 10:26:53)
【延伸阅读】英媒关注天然气卡车在中国走俏:展现中国治霾决心
10月9日报道 英媒称,随着政府加强治污行动,包括对重型柴油车辆的管控,液化天然气(LNG)卡车在中国的销量今年有望创下新高。
据路透社10月8日报道,这里是中国玉田县,这个灰突突的小县城,把从北京通往海边的公路一分为二。前几天的一个早上,苏美全(音)走进一家销售重型卡车的店铺,准备买一辆新车。
在一家货运公司开了几年柴油卡车后,他决定买一辆自己的车——一辆载重40吨的大红色液化天然气(LNG)卡车。
苏美全希望这辆比柴油车污染少、运营成本低的LNG卡车能成为他事业的起点,他想用这辆车往中国西部跑运输。
在店里签了一堆文件后,他说:“人人都说天然气更环保,几乎没有污染物排放。”
在他面前的墙上,贴着一些司机与自己新买的LNG卡车的合影。
报道称,在中国目前正在运营的载重40吨到49吨的600多万辆重型卡车中,LNG重卡占4%。去年,中国的货物运输量为430亿吨,其中大部分是经公路运输的。
报道称,随着运输公司和制造商把目光转向天然气车辆,对LNG卡车的需求正在猛增。北京认为,使用天然气是克服雾霾的重要举措。
英国IHS马基特公司分析师凯茜·刘(音)说,今年前7个月,LNG重卡在中国的销量达到近3.9万辆,增长了540%。原因之一是河北、山东和天津等北方地区的港口今年开始禁止使用柴油车运煤。
中国最大的重卡制造商——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营销经理穆雷(音)说:“今年,LNG卡车火起来了,这得益于政府政策的推动。”
报道称,除了转向LNG卡车之外,中国政府还采取了其他一些旨在治理空气的措施。其中一个重要计划是,今年冬季中国北方更多家庭将使用天然气采暖,而不再使用煤。
报道称,中国目前是全世界第三大LNG消费国,截至目前,中国今年的LNG进口量已经增长了45%。
报道称,下个月,北京还将对北方数以千计的使用柴油卡车的工厂采取限制措施,一些工厂将被迫采用铁路运输,还有一些工厂将考虑使用LNG卡车。
(2017-10-09 11:55:38)
【延伸阅读】英媒称中国打响冬季治霾战令钢厂减产:“人民健康更重要”
10月3日报道 英媒称,企业高管们表示,中国钢厂正在纷纷减少订单、限制铁矿石购买、并准备面对营收减少局面。北京冬季治霾行动加码,中国政府命令部分北部地区工厂今冬将产出减少一半。
据路透社9月28日报道,中国政府要求28个北方城市,包括钢铁生产大省河北省的部分城市,在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期间治理严重的大气污染。
中国第二大钢铁制造商--河钢集团副总经理刘键称,“我们已经提前做了一些准备,譬如我们已经减少了接单数量,”刘键本周在青岛参加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组织的一个会议间隙称。
其他比较激进的举措方面,驻杭州的一位铁矿石贸易商称,其公司已经清理了库存,因预计价格将大跌。冬季建筑活动减少,钢铁和其他重金属的需求往往也会放缓。
全球最大钢铁生产国中国的许多钢厂纷纷采取措施迎接寒冬,这个现实恐怕将使全球钢铁市场大受打击。
报道称,随着冬季期间需求放缓的疑虑升高,中国的铁矿石、焦炭及焦煤市场本周已重挫至熊市领域,过去一个月跌幅超过20%。
过去几个月中国钢企的钢铁产量创下纪录高位,企图弥补即将到来的减产冲击。数十家无法符合环保标准的较小型民间钢厂,已经遭到关闭。
国投安信期货研究院黑色首席分析师曹颖指出,如果受到限制的28个城市全部减产50%,则将减少约4567万吨粗钢产量。这相当于中国2016年产量的近6%。
全球第四大铁矿石生产商--澳大利亚福蒂斯丘金属有限公司集团预计,来自邯郸、唐山和河北其他地方以及天津的铁矿石需求将下降。
“邯郸、天津、唐山这些地区肯定会受到影响,”福蒂斯丘金属有限公司总裁内维尔·鲍尔表示,“他们不得不减少购买量。”
但鲍尔还表示,该国不在限制范围内地区的需求有望缓冲掉对福蒂斯丘金属有限公司集团业务的影响。
外国同业竞争对手对北京的这项计划困惑不解。“如果我们减产50%,公司就该亏钱了,”日本新日铁住金执行总监Kazuo Tanimizu表示,“(但)对中国来说,人民的健康更重要,这就是传达出的信息。”新日铁住金在中国并不运营任何工厂。
资料图片:在唐山港曹妃甸港区通用码头,工作人员在指挥大型起重机吊运钢材。
相关阅读
- 03-12营口沿海银行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打赢
- 03-12企业医院白皮书V1.0 ——ISTPOS白皮
- 03-12BBG纸尿裤助力一线安心战疫,为“医二
- 03-12长沙市侨联致海外侨胞的一封信
- 03-122020中国(吉林)安全与应急产业博览会
- 03-12中国经济传媒协会联系企业向抗疫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