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小白:钱德勒的小说叙述方式像极了电影场景
作家小白(左)与钱德勒文集的三位主要责编和译者在上海图书馆讨论钱德勒作品。
作为硬汉派推理的代表人物,雷蒙德·钱德勒是唯一一名作品被收录到权威经典文库的侦探小说家。他的名字彻底改变了现代侦探小说的面貌,在他的妙笔之下,侦探小说不再是为严肃文学所轻蔑的消遣读物,而是一跃成为了一门真正的艺术。T. S. 艾略特、加缪、奥尼尔、奥登、钱钟书、村上春树等文学大师都对他的作品推崇备至,他的作品也很早就被翻译成中文版,深受中国推理小说迷喜爱。
今年,上海译文出版社也加入了钱德勒作品的翻译出版行列。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钱德勒作品集译本,钱德勒颇负盛名的《漫长的告别》、《长眠不醒》、《再见,宝贝》等七部长篇小说、十三则短篇小说以及一卷散文书信集均收录在内。文集出版后反响热烈,初版套装在一个月内就已售罄。惊叹于钱德勒经久不衰的人气,11月18日,身为资深钱德勒书迷的作家小白,与钱德勒文集的三位主要责编和译者齐聚上海图书馆,与现场的钱德勒粉丝一同探讨这位大师的文学魅力。
钱德勒套装书影。
用写电影剧本的方式写小说
在雷蒙德·钱德勒之前,侦探小说曾是不被主流文学界认可的“低俗小说”。“钱德勒与同时期的侦探小说家站在一起,有一种格格不入的书卷气。”译者顾真说,新版钱德勒文集中的《长眠不醒》和《湖底女人》均出自他的译笔。顾真介绍说,钱德勒曾在英国生活多年,在英国接受过公学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古典文化修养,即便后来移居美国从事不入流的侦探小说创作,他的字里行间依然时不时流露出优雅的英国做派。“钱德勒有意掩饰自己的古典风格,但还是能看得出来。”顾真说。
而作家小白对钱德勒的古典文风进行了更深一层的解释。他说:“钱德勒的作品中有希腊时代视觉作品的特征。跟巴尔扎克的作品相似,是一种油画式的写实呈现。”由此开始,小白将话题引入了对钱德勒作品电影感的阐述。小白说,尽管很多小说家声称要用文学抵抗影视作品,但是视觉作品对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已经产生了不可阻挡的影响。清醒认识到这一点的钱德勒并没有抵抗,而是有意识地迎合了这一方式去观察和描绘世界。“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当钱德勒以第一人称写一个人跟踪两个人时,也会写前面两个人的对话和心理活动。他的叙述与场景切割的方式,都像极了电影场景。”小白说。
而钱德勒小说的电影感,也体现在他的人物对话上。“他的人物对话都不像真实生活的对话,带有强烈的戏剧性,仿佛在写电影台词,”小白说。在钱德勒的笔下,每个角色都好像戴着一副面具,在有意识地扮演自己的角色,这种“戏中戏”的写法,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镜像透视关系。因此,钱德勒的小说必须放在他所暗示的特定场景甚至镜头里去理解,就如同我们看电影的习惯。
不同于黄金时代的推理小说,钱德勒的作品偏重于气氛的描绘与人物的刻画,有时甚至不能自圆其说。“比如小说《长眠不醒》中一个角色的死因自始至终都没有得到解释,成了一个永远的谜。”钱德勒作品集的译者之一宋玲说,“后来《长眠不醒》准备改编成电影时,编剧前去询问钱德勒,没想到他自己也对此一无所知。”
对此小白解释说,这正是电影剧本写作的特点。“因为小说写的是过去的事,需要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但电影不需要,因为它呈现的是当场发生的事。一件事出现在屏幕上,就算没有告诉你前因后果,你也得接受。”用这一点也可以解释钱德勒作品中的男女角色为何总是一见钟情,因为电影式的叙事方式不需要交代爱情产生的原因。
钱德勒作品中的电影感,与他在好莱坞从事编剧工作的创作经历固然是分不开的。他曾编剧或者合作编剧了多部有影响力的电影,并两次获得奥斯卡提名。然而钱德勒本人对好莱坞的流水线写作非常不满,认为这是在摧残艺术家的艺术天分。他在作品中多次讽刺好莱坞,甚至把当初与自己在好莱坞共事的比利·怀尔德写进小说里,嘲讽他的扭捏作态;此外,他与希区柯克的合作很不愉快,他们在合作《火车怪客》时争执不休,最终不欢而散。钱德勒也自此告别编剧事业,回归小说,让它仅仅成为创作生涯中的一段插曲。
钱德勒作品集。
抽离了侦探小说的元素,钱德勒的作品依然很精彩
谈及钱德勒小说中值得喜爱的部分,译者黄雅琴表示,她很欣赏钱德勒笔下的“铁汉柔情”。她认为不同于爱情小说,钱德勒的作品里有一种深层的浪漫,体现在主人公的爱情态度上。比如他笔下的经典侦探角色菲力普·马洛,身上就有一种复古的浪漫主义。“但马洛是不会结婚的,一旦结婚他就不再是马洛了,他的人设就破了。钱德勒认为,好的侦探不应该结婚。”黄雅琴说。
与福尔摩斯和波洛不同,钱德勒笔下的菲力普·马洛并不是一个聪明从容的侦探。当过警察的马洛,探案时会选择深入敌群,时常碰壁,也时常会被人揍得鼻青脸肿。“马洛可能是被揍得最多的侦探。”顾真笑着说。
但小白指出,在钱德勒的时代,调查案件尚未有高科技工具的支持,因而在小说中的洛杉矶这一庞大都市中搜寻罪犯,无异于大海捞针。因此马洛的“傻”其实是技术限制的结果。可见钱德勒对侦探角色的刻画是非常尊重事实的。
钱德勒的写实功力也体现在他对城市风貌的描摹上,这也是他作品的一大特色。“他的成功之处在于准确地描摹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洛杉矶,正如劳伦斯·布洛克对纽约的刻画。”宋玲说。顾真曾比照地图发现,钱德勒笔下每一条街道的位置甚至长度都非常准确。这为他的作品带来了一种逼真的现场感,让读者能够穿越时空,来到禁酒令时期的洛杉矶。
也正是这些要素,让钱德勒的小说不同于传统的侦探小说。在钱德勒自己心中,抽离了侦探小说的元素依然是一部好作品的小说,才是他想要追求的。因此哪怕不是侦探小说迷的读者,将钱德勒的作品看作描摹社会风尚的普通小说,也能收获良多。
在钱德勒的诸多作品中,最负盛名的是《漫长的告别》,这也是公认的他最好的作品。那句并非钱德勒原创的“告别等于死去一点点”也经由这部作品成为了流传甚广的金句。《漫长的告别》也是村上春树最喜爱的钱德勒作品,他认为虽然钱德勒的马洛系列都值得一读,但《漫长的告别》是特别的存在,甚至褒奖它为“完美的杰作”,并将它与菲茨杰拉德的名作《了不起的盖茨比》相类比,认为两部作品都拥有相似的灰暗内核。
“《漫长的告别》中有一种悲剧色彩,这也成就了它的经典,”顾真说,“钱德勒写这本书时,他的妻子正病重,行将离世,他那时悲伤绝望的心情无疑也反映在了小说中。”
钱德勒一直都有严重的酒瘾,而妻子的过世将他更进一步地推向了酒精,在五年后郁郁而终。他颠沛的一生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画上了句号,但他的作品依然不朽,并且在不断的翻译出版中散发出新的光彩。“翻译好比修房子,25年一小修,50年一大修,”宋玲引用村上春树的说法解释道,“像钱德勒这样的经典作家,出几个版本都不是问题。”
相关阅读
- 03-12营口沿海银行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打赢
- 03-12企业医院白皮书V1.0 ——ISTPOS白皮
- 03-12BBG纸尿裤助力一线安心战疫,为“医二
- 03-12长沙市侨联致海外侨胞的一封信
- 03-122020中国(吉林)安全与应急产业博览会
- 03-12中国经济传媒协会联系企业向抗疫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