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探访中巴经济走廊巴方境内第一站]苏斯特旱港:从荒凉到繁忙

发布时间:2017-10-30 10:05:02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量:
在苏斯特旱港,几辆卡车等待着驶上地磅称重。 经济日报记者 梁 桐摄 穿越红其拉甫口岸,驱车沿着喀喇昆仑公路向巴基斯坦国内进发,除了偶尔看见有工人在养护被滑坡落石损坏的公路外,周围罕有人烟。经过大约两个小时的车程,路边忽然出现商铺、住家,眼前

在苏斯特旱港,几辆卡车等待着驶上地磅称重。 经济日报记者 梁 桐摄

  穿越红其拉甫口岸,驱车沿着喀喇昆仑公路向巴基斯坦国内进发,除了偶尔看见有工人在养护被滑坡落石损坏的公路外,周围罕有人烟。经过大约两个小时的车程,路边忽然出现商铺、住家,眼前开始出现繁忙景象。

  苏斯特作为喀喇昆仑公路沿线巴基斯坦境内的最后一个村镇,一直扮演着两国陆路贸易装卸货点的角色,但由于基础设施和专业人员的缺乏,两国货车司机通常要等上很久才能完成一个装卸流程。低下的效率不仅不能满足两国陆路贸易的实际需求,而且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也起不到带动作用,当地大多数人过着简单的农村生活。

  2005年,随着中巴两国开始合资建设苏斯特旱港,这一不温不火的景象出现了剧变。在这个雪山环抱的边陲小镇,一座总面积达200亩的全封闭式、现代化港区拔地而起。在过货量旺季,旱港每天能接驳15辆至20辆由中国开来的重型卡车,再加上准备将货物接走运往国内市场的巴方卡车,四五十辆卡车会把整个港区塞得满满当当。记者前往时刚好赶上相对旺季,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就有四五辆卡车先后驶上地磅称重,远处还有几辆巴方的卡车整齐地停靠在库房前装货,每辆卡车周围都有四五名巴基斯坦工人忙上忙下,用中文写着收发货人信息的板条箱已经零星堆到了库房外准备装车,整个港区内一派热火朝天。繁忙的背后是对当地就业的直接拉动,仅在港区内从事清关、库管等固定工作的巴方工作人员就有约50人。此外,根据实际需要随叫随到的装卸货工人更是在本就不多的苏斯特居民中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企业界》杂志人物专刊联合主办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