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上海深圳“第二高铁”渐成形:重要路段获批 时速更快

发布时间:2017-10-31 07:40:42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量:
多条高铁项目获进展 沪深“第二高铁”渐成形 本报记者定军北京报道 从上海到深圳新的高铁通道,已经逐渐浮出水面了。 据媒体报道,广(州)汕(尾)客专的延伸段——汕尾至汕头铁路项目开始环评公示。该项目预计2017年底开工,总工期4年。据悉,广汕

  多条高铁项目获进展 沪深“第二高铁”渐成形

  本报记者定军北京报道

  从上海到深圳新的高铁通道,已经逐渐浮出水面了。

  据媒体报道,广(州)汕(尾)客专的延伸段——汕尾至汕头铁路项目开始环评公示。该项目预计2017年底开工,总工期4年。据悉,广汕客专及延伸段两个项目全长约366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

  此前10月25日,据江苏省发改委的消息,新建盐城至南通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已获国家发改委的批复。该线路将延伸到宁波和福州。

  与此同时,沪深新高铁的中间段福州到厦门的新高铁已经动工。这意味着沪深新高铁线路的南、北、中段都有重大进展。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教授丁长发提出,目前厦门到深圳的铁路时速不到300公里,350公里的高铁线路会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新的高铁会促进经济整合加快,各个城市要做好创新的步伐,加快吸引人才,抓住新发展的机遇。”

  沪深第二高铁渐成形

  2013年,上海到深圳的客运专线陆续开通,最初开通的是杭州到宁波一线,较晚开通的是厦门到深圳一线。

  不过,目前深圳到上海高铁的时速只有250公里左右,考虑到停车靠站等因素,耗费时间更多。比如从上海到深圳约1500公里的距离,乘坐目前的客运专线需要11个多小时。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沪深之间开通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已经提上日程,目前分段正在陆续推进。

  比如,最南端的广汕高铁延伸段汕尾至汕头项目,近日已经在进行环评公示,预计将在今年底开工。除此之外,福州到厦门时速350公里的新高铁已经正式开始建设。而盐城到南通的高铁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通过了国家发改委的批复。该线路作为通苏嘉甬铁路的一部分,将延伸到浙江嘉兴、浙江宁波,进而再南延到福州。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嘉兴到宁波的跨海大桥建设项目也有了眉目。

  宁波铁路建设指挥部副指挥柴平泉告诉记者,经过嘉兴到宁波的跨海高铁已经纳入到国家铁路规划,目前正在做前期工作,未来还要做可研报告。“另外,经过金山到宁波跨海大桥也在做前期工作。宁波希望跨海高铁能尽快推进。”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从宁波往南到台州、温州的时速350公里高铁,已经纳入到了浙江“十三五”重大项目的预备项目名单。再往南,汕头也在谋划沿海高铁(时速350公里)汕尾至漳州段的前期工作。而深圳综合运输“十三五”规划,则提出要进行深圳至长三角地区等高速铁路新通道规划研究。

  至此,从广州(深圳)到上海,新的时速350公里高铁线,通过各地的分段谋划,已经基本成型。

  铁路资深规划专家张江宇指出,沪深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建设很有必要。“要注意的是,目前沪深时速350公里高铁,属于国家项目。目前各地也有城际铁路项目,比如杭州到宁波、杭州到温州、杭州到台州,这些铁路未来也可以作为沿海高铁通道的一部分来跑长途列车。”

  促经济发展提速

  沪深“第二高铁”建设意义在于,由于运输速度进一步加快,将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丁长发提出,2013年上海到深圳的客运专线通车后,给当地带来较大的经济收益,出现了沿线游客迅猛增长的情况。

  张江宇则认为,2013年陆续通车的客运专线平均速度不到300公里,显得不足。“沪深之间修新的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后,可以专门做客运,而原先的高铁可以做客货混运。”

  此外,张江宇表示,“要做交通强国的话,过去很多低速的铁路要改造升级,新的高铁建设要加快。”

  另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从上海到深圳乘坐高铁,除了上述的沿海通道外,还有一个偏西的内陆新线,即从上海到杭州,再经过上饶、南平、梅州、龙岩到深圳。

  这部分线路的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比如广东“十三五”综合运输规划纳入了龙川到龙岩铁路的广东段,该段铁路全长160公里,总投资为219亿,为新建项目。另据记者了解,广州到汕尾、汕尾到汕头的城际铁路,也纳入到了广东“十三五”综合运输规划,设计时速也是每小时350公里。至此,无论是沿海的时速350公里的高铁线,还是偏西的内路线,沪深之间未来全程直达时间有望大大缩短。

  丁长发提出,沪深新高铁中的福州到厦门段先开工建设,是因为福建预备通过基础设施改善,来尽快改善投资环境,增加本地发展的吸引力。“未来福建要尽快实施创新驱动。加快发展科技产业,实现产业集群,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企业界》杂志人物专刊联合主办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