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流传久远的二十四节气

发布时间:2017-12-04 22:48:16 来源:文史天地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量: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流传久远的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 二十四节气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是一年中地球绕太阳运行到二十四个规定位置上的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流传久远的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

  二十四节气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是一年中地球绕太阳运行到二十四个规定位置上的日期,其划分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各节气分别冠以反映自然气候特点的名称。当视太阳在黄经90度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最短,称“夏至”;在黄经270度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时,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最长,称“冬至”;当视太阳在黄经0度和180度阳光两次直射赤道时,昼夜平分,分别称“春分”和“秋分”。上述的“二至”“二分”,春秋时代已由圭表测日影长短法确立。战国末期,又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春分之间,黄经每隔45度各增一个节气,分别为立夏、立秋、立冬、立春,即“四立”。秦汉时,随农业生产发展,又分别在这八个节气之间,黄经每隔15度增加两个节气。至此,以不违农时为中心,反映一年四季变迁,雨水、白露、霜降、小雪、大雪等气候变化和物候特征的“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成为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中国幅员辽阔,在同一节气各地气候变化不一,农事活动也有差异。西汉刘安《淮南子·天文》中已有完整二十四节气的最早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实施的《太初历》首次将“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二十四节气的阳历日期基本固定,一般仅相差一天。

  二十四节气的产生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的智慧产物,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从最早的四个节气、六个节气逐渐完善到现在的二十四节气。古人先贤总结地球和太阳的运动规律,并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相结合,逐步形成现在的样子。人们最早研究时间和季节变化,就是从观察太阳影子的变化开始。那时候没有高科技的探测设备,甚至连文字都尚未固定统一,对自然现象记载更是粗浅。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也就是黄经零度出发,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24个节气正好360度。当然还有天气、农业、物候等多方面的规律也反映在这上面。

二十四节气与太阳角度对应示意图

  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时代的需要。当时没有现代技术,一切靠天吃饭,农田的耕作播种需要了解天象,预测天气气候。于是,我们的先人就发现可以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来认识外界自然变化。二十四节气对应的主要是农事活动,而农事活动在那个年代也是依据二十四节气来开展的。古人为了生存和发展总结出的二十四节气依然沿用至今。

  二十四节气很好用

  虽然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并指导那里的农事活动,但是我国从东北到海南都可以使用二十四节气。这是因为二十四节气不是一成不变的。二十四节气就像一个坐标,不同地区的人们会结合本地的天气气候特征,在坐标里找到适合本地的农事节点,以方便指导当地农事进程。黄河流域在那个时代是农耕发达的地区,二十四节气就是发源于此。虽然节气最初是希望指导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生活,但它的划分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天文学标准,这个划分法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二十四节气拓展到其他地区,经过“本地化”修正后依然可以使用,就好像英里、公里和千米的关系一样。

农民在春分时节施肥

  即便是现代科学,虽然监测手段进步了,预报精细化提高了,但对天气现象的把握仍然没有达到100%准确。二十四节气是千百年来长期观测天气气候与生产生活的经验规律总结。现代气象学常使用统计学原理,从尽可能多的样本中找出规律,这与古人总结二十四节气的原理是一样的,因此这种方法到今天也不过时。而且,二十四节气不是一成不变的,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完善,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一些局限被修正,另一些新的东西会不断加入进来,比如说有新的农业技术、新的农事活动就会随之产生新的节气农谚,所以二十四节气不会过时。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

  二十四节气本身属于中华文化。关于二十四节气有大量的诗词、谚语、歌谣以及配合节气的民俗节庆活动,这些围绕二十四节气派生出的文化生活,都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古代,在现代二十四节气也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清明节气的祭祖活动、冬至的吃饺子等。在农村,二十四节气仍然指导着农民朋友们的农事活动。中医的理论体系会要求医生考虑节气,也就是结合天气气候特点和病人的病症来看病,而广大老百姓也会按照节气规律来改变作息饮食和养生。这次我国二十四节气申遗的全称是“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这表明世界认可我们古人对时间划分的科学性,同时也认同在这个知识体系下的一系列实践活动的意义。

  具体来讲,像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季节的变化,吃什么穿什么都有约定俗成。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到了夏至白天最长,冬至黑夜最长,所以有“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的节气谚语。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的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的变化,白露、寒露、霜降反映天气现象,小满、芒种是典型的农业生产活动总结。惊蛰、清明反映的则是自然物侯,惊蛰时节各种虫子蠢蠢欲动,人们就会注意扫院子、洒草木灰或石灰,打扫卫生,防范病虫害。

一幼儿园的师生一起包饺子迎接冬至到来

  二十四节气的传承

  二十四节气的申遗过程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过程。当二十四节气文化得到传承和传播,吸引更多人关注时,二十四节气也在不断被挖掘,会发展出更丰富的文化内涵。虽然现代科学的发展对气象学的推动很重要,但还要对过去的气象规律进行总结,研究过去的气候特征对现在气象科学同样有重要意义。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花了千百年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也是古人对天气气候预测预报的一种手段。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必须传承、研究它,并尽可能多的用现代科学解读它,这有助于我们更科学地理解它、运用它。

  申遗本身对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传承与普及有很多现实意义。现在气象部门也做了很多传播节气文化的工作。农业气象科技工作者每年会根据当年的二十四节气的天气气候特点,结合农事活动推出二十四节气台历、挂历。很多省份针对当地的实际需要,推出不同的节气历,深受农民朋友的喜,这在河南、河北、江苏等省份的需求很高,二十节气的台历、挂历和农家历广受欢迎、长盛不衰。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企业界》杂志人物专刊联合主办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