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外媒称中企业瞄准中国养老市场:价值约4万亿元

发布时间:2017-12-05 08:02:16 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量:
原标题:外媒称中企业瞄准中国养老市场:价值约4万亿元 12月5日报道 港媒称,中国民生投资集团(中民投)正“逆势而动”,不是在中国人口老龄化之际建设老年人居住项目,而是希望管理更多住宅物业、以寻求更大份额养老市场。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

  原标题:外媒称中企业瞄准中国养老市场:价值约4万亿元

  12月5日报道 港媒称,中国民生投资集团(中民投)正“逆势而动”,不是在中国人口老龄化之际建设老年人居住项目,而是希望管理更多住宅物业、以寻求更大份额养老市场。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2月3日报道,中民投副总裁、该公司旗下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供商中民未来董事长王晖表示,该公司的目标是在未来若干年内管理全国各地18亿平方米住宅物业,比目前的7亿平方米翻一倍不止。

  她在接受《南华早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管理着大量房地产项目,这将为我们更好地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奠定坚实基础。金融、保险和医疗服务将会融入我们的业务平台。”

  世界卫生组织称,到2050年,中国内地65岁以上退休人口将从2010年的1.1亿增至3.3亿,老龄化速度比许多发达经济体快得多。

  王晖说,中国养老市场目前价值约4万亿元。

  报道称,包括万科、绿城、恒大和远洋集团在内的中国顶级房地产开发商正在加大对老年人居住项目的投资力度、以增加养老院数量,希望从这个快速增长的市场中获利。

  但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对养老护理床位的需求可能被高估了。

  星展银行称,在2015年底,中国65岁以上人口中,每100人约有4.7张养老床位,而日本和美国分别为5张和5.9张。

  报道称,北京计划在2020年前将每100名老年人的床位数量增加到5.9张,远远超过了愿意花钱获得床位的少量人数。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事务学教授徐家良说:“社区养老服务之意义在于,要照顾好老一辈人,重要的是组织更多活动,为他们创造幸福生活。”

  他说:“中国还需要放开金融领域,开发更多信托产品来支持养老业发展。”(编译/熊文苑)

  资料图:老人们在重庆市渝北区龙塔街道紫园路社区养老服务站参加联谊会。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摄

  【延伸阅读】港媒称内地养老金领取者将可购买新型定制基金:有助股市稳定

  11月11日报道 港媒称,随着证券监管机构发布关于一种服务于退休人员的新型共同基金的资产配置和持有期限的要求大纲,中国内地的养老金领取者将拥有一种投资该国7.7万亿美元规模的股市的新渠道。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1月6日报道,中国证监会在其官网发布的一份征求公众意见的指引称,此类基金应该采取“稳定资产配置”策略,并追求“资产的长期增值”。根据这份指引,这些新型定制基金可以投资“母基金”产品,其对平衡型基金的投资限额被确定为资产额的80%,对纯股票基金的投资限额则被确定为资产额的60%。指引称,对股票的直接投资比例不应超过资产额的30%。

  报道称,在上海等内地大城市努力应对老龄化社会的财务负担之际,这种新基金产品的引入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政府支付养老金的压力。它还将有助于通过扮演股票长期持有者的角色来增加中国内地股市的稳定性。

  报道称,尽管股票交易的大约80%仍然是由散户进行的,但机构投资者的队伍正在壮大。中国共同基金业的规模在今年第一次超过了10万亿元人民币(合1.51万亿美元)。通过押注在各自行业中居领先地位的大盘股,共同基金管理机构今年战胜了对冲基金。

  基金管理人员在获得资格管理以养老金领取者为服务对象的基金之前,须具备5年以上的基金经理经历。根据证监会的这份新指引,相关基金公司还必须拥有至少20人的研究团队。指引称,这些基金的认购者在认购之后将被锁定至少1年的持有期。(编译/曹卫国)

  资料图片:2014年2月27日,山东邹平县西董街道北禾村的60岁以上老人在领取老年生活补助金。新华社发

(2017-11-11 00:12:01)

  【延伸阅读】美媒关注中国第一代农民工近暮年:干不动了谁来养老?

  5月14日报道 美媒称,中国第一代进城务工的农民为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走出了农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能力融入所务工的城市,也无法从不断扩大的社会保障网络中受益。现在,他们面临着在人生暮年仍要继续工作的前景。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5月11日报道,就在61岁生日快要到来时,王凤合花了三天时间来到这座地处哈萨克斯坦边境的贸易站阿拉山口市。这个地方风雪弥漫,而他所在的施工队将为这里的一个铜厂铺设屋顶。在零度以下的环境中作业加剧了他的关节炎疼痛。王凤合几乎没有退休金,他奔着这个每天33美元(约228元人民币)收入的活儿而来,他所在的施工队接替了前一个施工队。

  王凤合是第一代进城务工的农民,为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走出了农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能力融入所务工的城市,也无法从社会保障体系中受益。现在,他们面临着在人生暮年仍要继续工作的前景。

  王凤合说,能干到70岁我也得干,我不干活没人养我。他的困境凸显出,中国要将财富增长的利益扩大至全体民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报道称,中国政府已经承诺,要改善建筑业的环境,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的处境。

  出生于1980年之前的进城务工人员约有30%在建筑业,中国政府的数据显示,1980年之后出生的进城务工人员,在建筑业谋生的人数不足六分之一。

  王凤合在2016年冬季阿拉山口的施工队中年龄最大。他负责从地面上将玻璃纤维板吊升到20多英尺(约合6米)高脚手架上的工友手中。他们的工头、43岁的贾书学(音)表示,“老王”非常能干。他表示,他宁可雇一些扎实肯干的人,也不愿雇那些身体条件更好却不愿吃苦的年轻人。

  报道称,对于非技术工人来说,建筑业的薪资水平相对较高。但由于没有工作保障、福利或意外伤害保护,王凤合这样的民工一直无法进入中产阶层。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易军说,政府正采取措施对建筑业进行结构调整。他在3月份接受采访时表示,必须真正帮助农民工实现职业化,这样他们就能获得社保福利和一定的退休保障。

  据报道,王凤合对如此艰苦的条件安之若素,他说,他是农村长大的。王凤合1955年出生在中国东北的贫困地区。王凤合和他的妻子每个月拿很少的低保,但从未享受过农村养老金。

  数据显示,中国政府2009年推出一个农村养老金计划,向60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发放养老金。但专家称,每月发放的这些钱不够满足很多退休人员的需求。

  许多农民从子女那里获得经济资助,但王凤合36岁的儿子已经花掉了家里不少钱,他两次婚姻的聘礼以及三次开餐馆失败的经历都花了不少钱。他现在也在建筑工地上班。王凤合夫妇33岁的女儿在一家饭店工作。这兄妹俩的收入都用来抚养他们自己的孩子。

  在阿拉山口的夜晚,王凤合和他的工友们围挤在铁架床中间的一个电炉旁,喝着啤酒和热米酒,吃着他们的晚饭。王凤合离家时很少与家人通话,更多的是用手机播放民歌。

图为61岁的王凤合。(美国《华尔街日报》)

  (2017-05-14 00:12:01)

  【延伸阅读】港媒称中国“剩女”实质问题是养老:父母担忧孩子老无所依

  3月18日报道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3月9日刊登《中国“剩女”的现实问题》一文,作者为凯莉·杨。文章摘编如下:

  在“妇女节”这一天看到像《美国女子在上海婚姻市场伸出自己的手,也给了加入美国籍的途径》这样的标题让人非常难过。穿着婚纱走上街头,与陌生人搭讪,用帮助配偶取得公民身份作为交换条件,这样的情景带有侮辱性,无论对婚恋机构还是对女性来说都是如此。这或许正是这出闹剧的意义所在:吸引人们关注婚姻市场的荒谬。

  不过,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我去过上海的相亲公园,在伞的海洋中漫步,每把伞代表一个不同的女孩,未婚,30多岁,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称她们为“剩女”。我站在这些伞前,准备给站在旁边的母亲们好好上一课,什么样的母亲会将女儿的电话号码告诉陌生人并向其夸耀女儿的贞洁?

  但是当我望着这些女人的眼睛时,我看到了爱。她们不是魔鬼,她们是母亲。一名母亲眼泪汪汪地问我:“你让我怎么做?没错,我女儿现在过得很开心,可是30年后她像我这么老时会怎么样?她生病时谁会给她端茶送水?甚至会有人知道她生病吗?”

  这时我突然明白了,剩女的真正问题不在于传统习俗,甚至不在于唠唠叨叨和包办一切的父母,而是在于没有为单身老人建立起保障网。

  在当前的中国,养育孩子就是保障网。中国老人退休后靠孩子照顾。爷爷奶奶住到孩子家,帮忙照料孙辈。养老院数量奇缺,虽然老年人的数量在增加,住进养老院却是件不光彩的事情。

  但是孩子是靠不住的,特别是如今,我们往往会将孩子送到西方去上寄宿学校或者上大学。这样一来,他们当中的许多人自然选择留在那里。

  因此,中国需要的不是更多相亲公园,而是为不断增加的老年人提供实实在在、可以持续的养老方案,这些方案要不依赖于家人和子女,也不要让人觉得抬不起头来。我们现在还没有做到这一点,这需要时间。我们需要建设更好的养老院,提供更新颖的解决方案,比如在日本很流行的护理机器人。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多一些聆听,少一些评判。穿着婚纱到处跑,提出用婚姻来换取公民身份,这当然不会有什么帮助。(编译/李凤芹)

  资料图片:上海举办万人相亲会。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企业界》杂志人物专刊联合主办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