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八旬老人拾荒养家:光有同情还是不够

发布时间:2017-12-05 08:48:07 来源:ifeng.com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量:
系统性的、持续性的救助显得尤为重要,起码能为一家人的生活“托底”,让她的残障女儿得到应有的照料,至少可以让她正常地安稳度过晚年。最近,四川成都街头捡垃圾的老人蒋贵英一家的生活,引发媒体聚焦。这也为公众透视少数特困家庭的境遇,提供了一个典型样

  系统性的、持续性的救助显得尤为重要,起码能为一家人的生活“托底”,让她的残障女儿得到应有的照料,至少可以让她正常地安稳度过晚年。

  最近,四川成都街头捡垃圾的老人蒋贵英一家的生活,引发媒体聚焦。这也为公众透视少数特困家庭的境遇,提供了一个典型样本。

  蒋贵英老人今年已经81岁了,还在街头捡垃圾;丈夫郑明知,88岁,身体不好,被肺病折磨多年;女儿郑淑兰,58岁,6岁时患脑膜炎,抽了脊髓,后来人就傻了;外孙唐郑19岁,刚刚步入社会,还在频繁换工作中。早出晚归,捡了十几年垃圾,蒋贵英养活了一家四口。

  贫苦的环境、艰难的家境,看完不禁令人潸然泪下。蒋贵英一家的生活,颇像小说《活着》里老年富贵一家的日子,贫苦、绝望,遭遇命运的种种不公,挣扎着存活于人世。

  蒋贵英说,“她(女儿)不死,我也不敢死”——这可能也是天下母亲爱女儿最简单也最极致的表达了。但听闻一个年老体衰的母亲说出这样一句痛彻心扉的话,我们不仅只是表达同情和感动,还要问一问:是什么样的“缺失”让她“不敢死”?

  纵观蒋贵英的一生,始终是自己在苦苦挣扎,她的世界,似乎没有一个人可以指望。她的贫穷,不是因为自己懒惰、愚蠢、堕落,而是因为年老体弱、家人生病、家庭负担沉重。这样的老人,不正是最该被救助、需要充分救助的对象吗?

  从媒体的报道来看,现在有公益组织经常受网友所托看望老人,而老人经常搭乘的公交车,司机也主动不收她的车钱,一些城管甚至也对她“网开一面”。这些都是社会让人温暖的一面。

  但我们不能指望一两个好心人、几个志愿者,偶尔去关照一下她的生活。因为这种民间救助太过偶然、力量也太过微弱,难以解决她长期需要的温饱、生存问题。老人一旦淡出舆论视线,公众可能又会将其遗忘。

  这时候,系统性的、持续性的救助显得尤为重要,起码能为一家人的生活“托底”,让她的残障女儿得到应有的照料,至少可以让她正常地安稳度过晚年。

  新闻报道并没有提及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救助。所以“有与没有”、“有多少”都值得追问。蒋贵英一家在成都属于外来人员,希望这点不会阻碍其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如果真因为其外来人员的身份不能享受社会保障体系救助,那就有必要反思当下救助体系的漏洞,尤其不能让老人一家在成都和老家的保障体系中“两头不靠”。

  从常理常情揣测,蒋贵英老人及其家人可能已经拥有了一些最起码的低保、残疾人补贴等政策性的补助。但从其家庭情况的现状看,即使已经有了相关补助,也还是杯水车薪。

  一句“我不敢死”,说出的是悲情,但透露的也可能是社会救助的缺失或不足。毋庸置疑,一个有温度的社会不应让一位八旬老太在寒风中拾捡垃圾。

  故对这样一位81岁还在捡垃圾的老人,仅有同情仍不够,更该检视的,是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否还有缺失,是否还有可以修缮的空间。只有用制度能够抵达的温情,才能消解人们内心中的悲情。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企业界》杂志人物专刊联合主办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