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和女朋友,哪个更懂你?
原标题:手机和女朋友,哪个更懂你?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脑极体”(ID:unity007),36氪经授权发布。
不怎么夸张的说,今天一个普通人类的父母子女伴侣债主上司加在一起,也不如手机更了解ta。
我们每天的生活工作,具体到出行、消费、社交、娱乐的每一个场景,都已经无法离开手机这个中心。每天有海量的个人数据与交互信息输入手机,又有无数内容从手机输出,于是人们开始很自然的假设:手机是不是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做些什么?比如,更懂它的用户主人?
“让手机更懂你”一直都是智能机时代的主攻方向。当人工智能代表的机器学习技术和拟人交互特征部署在手机上之后,AI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这个方向的主要手段。
苹果、华为先后发布了搭载AI处理器的手机产品。谷歌、三星等品牌也陆续发布了手机AI计划。也许现在是时候来回看一下,在理解用户这个角度AI手机们交出了怎样的答卷。我们对于“懂你”这个需求,是否本身就有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
为了了解普通用户是如何看待“手机懂你”这件事,我们首先做了一个小范围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还是很有趣的。
恐怖谷效应:关于“手机懂你”的人类纠结
为了让问卷调查具有代表性,我们在2个人工智能社群和2个手机社群中各随机抽选了25名来自各个行业的被访问者,组成了100人的受访群体。受访者对于手机和人工智能的话题基本都有了解。
我们的调查包括四个问题,两个判断题和两个选择题。
首先我们的提问是,是否期待更懂你的手机?不出所料,绝大部分人选择了“是”。
但接下来我们提问,是否愿意在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让手机读取并理解你的所有个人数据,包括购买行为、聊天记录、出行信息等等。结果有超过70个人表示“不愿意”。
接下来的选择题中,我们首先让受访者回答具有怎样能力的手机算是“更懂你”。选项包括:1读懂你的兴趣爱好、2读懂你的手机使用习惯、3读懂你的生物特征(包括虹膜、指纹、运动数据、身体机能数据等)。这里有超过一半的人选择了1,即读懂用户的兴趣爱好。
最后我们的问题是,下面哪种功能是你最需要的:1智能秘书、2智能节电、3智能硬件清理、4智能电商推荐。结果有些出乎意料,得票最多的是2,智能节电。而智能电商推荐是得票最低的。
从这样的结果,似乎能感受到一点纠结:我们希望手机更懂自己,但是却不愿意把自己的信息交付给手机。我们希望手机能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但真正期待的功能却是对个人信息需求最少的“省电”。
随后与受访者的沟通也印证了我们的看法。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手机更懂自己当然是好的,但是让手机去理解自己的隐私信息还是有非常大的安全担忧。对于这几个功能而言,智能秘书很多人认为并没有实际用处,电商推荐则很可能加入商家的利益驱动,反而是省电和清理内存,真的挺有必要的。
这或许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矛盾:一方面我们认为手机更加智能,可以更好的理解我们必然是正确的。但另一方面,对于开放所有隐私信息的不安全感,以及那种似乎在被手机监控的不舒适感,又让我们无法真正接受来自手机AI的“爱与理解”。这或许是人类在面对手机时的恐怖谷心理。
重要的非关键信息:手机AI理解用户如何开始?
那么,手机读懂用户就彻底是个伪命题吗?
或许也未必。毕竟在用户的隐私担忧和机器学习带来的体验升级之间,还是存在漫长的边缘地带。这一块或许才是AI在手机上释放学习能力的最好舞台。
这里我们要先来理解一个问题:我们每天到底给手机输入什么数据?
用户对手机的数据灌输,从重要程度上来说可以划分为两类。第一种是关键型数据,其中包括生物关键数据(指纹、虹膜、faceID等)、数位关键数据(账号、密码、电话、证件号等)、行为关键数据(购买信息、社交信息、出行信息等)。而另一类是非关键数据,其中包括音频数据(打电话、语音时输入的声音)、环境数据(手机周围的冷热、空气质量等)、人机交互数据(用户每一次点击和滑动操作)。
而我们真正担心泄露和容易产生不适心理的,基本是关键型数据被收集和利用。但真正手机每天收集最多的却是非关键型数据。这部分数据对于用户来说基本毫无意义,却可能让手机搭载的AI系统从中学习、理解很多用户相关信息,并通过算法来回馈个性化解决方案。
基于此,手机懂你的纠结或许可以从非关键型数据的应用来破解。
几家手机的尝试
当然,这里不是说手机理解和学习部分关键型用户数据不可取。事实上即使手机不做,应用和软件也将学习这些数据。反而集成在手机端可能带来的想象力更广阔。
但是今天大部分用户对于手机全面学习自身信息还是存在担忧的,所以AI化的手机厂商,在面对这个问题时选择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此前作为前瞻性的实验产品,荣耀magic曾经搭载过主动学习用户数据的人工智能系统,让系统具有感知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主动服务能力,可以说是在手机读懂用户上最激进的解决方案。但即使定位为前沿产品,荣耀magic依旧要让用户自行选择是否开启这一能力,以及层层搭建保护措施。可见手机读懂用户的命题真正落地相当艰难。
刚刚开始发售的iPhone X,即使作为苹果面向未来的一款产品,搭载了单独AI处理单元和大量AI功能,却依旧选择在理解用户习惯这个层面不进行部署。只是将AI技术集中在摄像头和拍照与识别单元中。
相比较成熟的AI解决方案,比如语音交互和机器视觉,理解和学习用户习惯可能是一个很难讨喜、又存在隐性风险的技术端口。
如果选择折中方案,一方面尝试对用户数据进行收集和学习,一方面也绕过用户隐私数据这个最麻烦的雷区。学习用户日常通话的音量、音色、音准等习惯。通过AI算法来优化个人声音模型,据此提高麦克风灵敏度。
通过对用户声音这种非关键型数据的学习(毕竟说话声肯定不是隐私),实现了AI去噪音的目的,充分说明了很多对用户不重要的数据,对手机却是重要的。要知道对于机器系统来说,用户声音和其他人声、环境噪音是没有任何区别的。想要在远距离或者嘈杂环境中把用户声音“摘”出来,就必须要理解用户声音是怎么样的、用户的语言习惯、声量控制习惯如何。才能最终实现准确的去噪和抓取。
类似的功能Mate10有一些,但总体不够突出,也没有作为核心功能宣传。想要真正改变手机学习用户这件事,关键很可能在开发者生态和终端安全这两件事上。
慢慢来,比较快:渐塑mobile AI是唯一方法?
当电力产生的时候,人们并没有惊叹于它的价值,而是首先质疑它带来的危险。直到交流电带来了人造光明,人类才被彻底征服。那之后电依旧是危险的,但合理保护和安全常识让它走入了每一户人家。
今天的移动AI,很可能也在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想要让机器更懂人类,更好的为人类服务,我们终有一天会全面开放人机交互,让AI无处不在。但必须有足够大的价值去不断说服人类才行。
说服的方式无非来自于两条线索:无可置疑的安全,以及越来越丰富的应用想象力。
前者反应在iPhoneX、华为Mate10这些AI手机上,最显著的一点就是移动AI芯片带来的本地化AI处理能力。只有让云、端数据完全分离,个人隐私根本无从扩散,才能让用户相信人机数据共享的安全前提。
而更重要的是应用想象力不断扩张。通过AI硬件的算力支持,加上有效的开发者生态,或许会激发开发者去思考,通过学习用户,手机还能做什么。
当这个价值输出来到某个奇点,手机真的可以说服用户放心开放自身,达成更高效的人机交互,或许才有真的手机读懂人类可言。
移动AI命题是个无法一步到位,必须逐渐雕塑的城堡。开放的开发生态和本地化的AI安全保障下,手机读懂用户习惯接下来最可能在一些垂直领域达成拓展。
比如在健康领域,用户选择性共享健康信息、出行信息和医疗历史,系统将可以自我学习用户健康习惯,给出更智能的膳食、运动、营养习惯,以及看护治疗与康复进程。
再比如商务应用领域,通过学习用户的行程安排、场景更迭以及工作习惯,移动AI将可以扮演非常关键的行业助手角色。
另一个可能的手机读懂用户方式,来自手机AI与其他硬件的协同化。比如手环、手表、VR器材与手机的感知能力一体化后,手机作为处理中心达成协同数据的手机和反馈。通过终端计算能力建立硬件体系的AI闭环,可以带来应用想象力的大幅飙升。
讨论了这么多,只是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加立体化的认识手机AI到底如何读懂用户。这个过程可能发育方式跟我们想象中不同,但绝非没有意义。人机交互永远以人为本,机器懂人当然比人懂机器更加天经地义。
让手机懂你不是不行,只是慢慢来,可能比较快。
相关阅读
- 03-12营口沿海银行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打赢
- 03-12企业医院白皮书V1.0 ——ISTPOS白皮
- 03-12BBG纸尿裤助力一线安心战疫,为“医二
- 03-12长沙市侨联致海外侨胞的一封信
- 03-122020中国(吉林)安全与应急产业博览会
- 03-12中国经济传媒协会联系企业向抗疫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