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基层干部诉苦形式主义调研:一天接待6位厅级领导

发布时间:2017-12-06 06:34:26 来源:侠客岛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量:
原标题:基层干部诉苦:天天有领导来调研!形式主义调研累死人 负担 所谓调研,就是上级领导来基层了解情况,从而更好地推动政策的制定和工作的展开。这本是一件好事,然而,在个别地方,这一工作却日益变成基层干部和群众的一大负担。 中部某县一科级干

  原标题:基层干部诉苦:天天有领导来调研!形式主义调研累死人

  负担

  所谓调研,就是上级领导来基层了解情况,从而更好地推动政策的制定和工作的展开。这本是一件好事,然而,在个别地方,这一工作却日益变成基层干部和群众的一大负担。

  中部某县一科级干部就曾透露,当地一个乡镇是全省出名的“被调研明星乡”。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有500多批次领导干部前来调研。“这意味着乡里一年365天,平均每天至少都有一拨领导前来调研。”

  区委主要领导掰着手指头算,最多的一天区里接待了五拨、6位厅级领导来调研。最夸张的时候,区委、区政府在家的班子成员都悉数上阵陪同。其中,区长最为繁忙,一天陪了三拨调研。

  难以理解的是,这样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却被当做盛事拿来宣传,区里的党政微信公众号曾发文“一天6位厅级领导来区里调研”。

  这些官员来调研,一定要当地主要领导陪同吗?

  理论上说,是不一定的。但区政府的主要领导有自己的打算:尽量要陪,否则就是块“心病”,日后区里申请项目或遇到督查检查等都不好说话。

  调研的领导一多,“撞题”事件就见怪不怪。在这五拨调研的领导中,就有两拨调研题目几乎一模一样,都是关于当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相关工作。于是,为避免调研“撞车”,区里为他们设计了不同的线路。

  这种“防撞车”的事件可不是个例。这个省一地级市仅有30多个乡镇,40多个市领导都要下基层调研,结果不得不“错峰调研”。

套路

  问题是,要是真调研,那群众也无话可说,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不少调研都是流于表面,走过场。

  基层干部群众描述其为“掉到井里的葫芦,在水上浮着”,还总结出了“三多三少”:到基层调研做指示的多,虚心求教的少;开展一般性调研多,带着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少、蹲点调研更少;到工作突出的地方调研多,到情况复杂、问题多、矛盾突出的地方调研少。总得来看,就是三大套路:

  套路一,求教变指导,仿若“钦差大臣”式调研。怎么个“钦差大臣”法?就是不摸清情况,就开始做指示。

  夸张的是,个别地方领导调研时的几句“指示”,甚至可能影响当地的既定发展战略。比如长江沿岸某地级市主要领导到辖区一县调研,发表了关于双创的讲话,当地市委机关报还专门刊文报道。

  而在这一“指示”下,当地一个以培养产业技术工人为主要目的的基地,转而开始搞“双创”,一夜之间,县里冒出数十个孵化器,十几家创客咖啡,当地一家银行支行也改名为创业支行。

  套路二,人到心不到,“蜻蜓点水”式调研。中部某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所辖一贫困村支书就曾介绍:“我们经常接到通知,领导上午要看三个点,你们注意控制时间……”

  更有甚者,会提前通知村里做好准备,到了往往先开座谈会,听指定的人读读材料,再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基本不与群众接触,就算结束了。

  这个省的省纪委相关负责人指出,当前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的确勤了,但少数地方领导干部往往只看“前庭”,不看“后院”。

  这样“蜻蜓点水”式的调研,既没有深入实际,也没有深入矛盾、深入现场,怎么能解决具体问题?

  套路三,不愿雪中送炭、只想锦上添花。是的,你没听错,调研也有“嫌贫爱富”这一说。

  中部某省纪检部门曾专门就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有关问题进行调查,发现省里某县一村被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后,前往调研的各路人马络绎不绝,令当地政府应接不暇,当地群众极为反感。

  相较之下,另一位较偏远地区的乡长却称,往年市里主要领导一年难得来一次,这两年得益于精准扶贫,各级领导来得多了。但即便如此,还不到被调研明星乡镇的五分之一。

后果

  这类套路化调研,损害的是谁的利益?首当其冲,是群众的利益。

  调查研究不深入,最直接的就是影响后期的科学决策,更严重的,还有可能影响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

  2014年至2015年,西部某贫困县在没有深入考察群众养殖技术、养殖成本及市场风险的情况下,在两个乡镇3000多户贫困户中推广蛋鸡养殖。由于防疫不到位、养殖成本较高、签约企业设置诸多门槛等,政府投入几百万元的项目全面失败,部分农民甚至背着鸡到政府上访。

  调查研究陷形式主义,还可能影响一个地区的长远发展。

  中部某高校一名专家剖析认为,一些欠发达地区热衷于到发达地区调研学习,但在过程中作风不扎实,往往只学其表不学其里、只看局部忽略整体,形式主义的调研带来形式主义的调研成果,进而误导决策。

  某县调研之后提出打造基金产业园,但仅仅简单化为通过更低税率等优惠政策引进项目,堆积投资数字,而非致力于做好制度设计、风险防控系统、客户体验等基础性工作。因此,园区创办将近五年,并没有实现产业和资本融合的初衷,而是打着创新的旗号拿土地、要政策,甚至搞房地产开发。

  一名专家表示分析道:“刚开始可能是不经意的,但这种风气如果不及时刹住,就会由最初的偶尔、被动为之变成主动的形式主义。”其最终,带来的则是恶性循环。

  而在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看来,问题严重起来,可能妨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不是没有先例。华北一地级市不久前,就在巡视通报中明确指出,当地某县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战略把握不够精准,调查研究不深入,决策失误,项目引进不切实际。

评价

  基层调研,本应是了解情况和着力发现问题、帮助破解难题的过程,但在部分地方的实际操作中,俨然已成了“假深入”的作秀场。

  一方面,这类调研不深入,“嫌贫爱富”,很难发挥调研应有的作用与价值。另一方面,由于调研太多,已经成为基层的新负担。

  尤其是当前,诸多地区还面临脱贫攻坚的“大考”,还有不少群众仍未脱贫出列,本应用于处理脱贫、发展工作的时间与人力等,被太多地消耗在接待一个又一个的“调研组”中,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一方面,这说明一些干部的工作作风仍存在偏差,存在敷衍与“懒政思维”,并没有把“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也说明部分地方相应的监督、管理与纠偏工作尚需加强,对于调研实效的认定与评判存在欠缺与疏漏。

  倘若放任此类现象不管,如此“调研”不仅会继续增加基层负担,更会让基层干部群众萌生出“作秀”的质疑。

  基层调研,好的初衷需要得到好的执行。领导干部需要更加明确问题意识,少“打招呼”,多看一些没有提前“演练”的地方,更多地掌握调研活动的主动权。

  调研的线路,可以有“规定路线”,但也应有“自选动作”,不妨多一些不作提前安排的随机性调研。如此才能避免调查研究走过场,避免让形式主义影响决策的科学性,避免给干群关系带来“负效应”,才能准确、全面、深透地了解情况,发挥调研应有的价值。

  文字来源:《半月谈内部版》第12期

  原文作者/高皓亮梁建强

  最后,岛妹想说的是,调研是解决问题,不是逢场作戏!

以下留言区为“诉苦区”,请说出你的故事——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企业界》杂志人物专刊联合主办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