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项家军特别在哪?项羽到底什么时候有骑兵的?

发布时间:2017-12-06 06:41:40 来源:这才是战争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量:
二、起义军的情况 而各地起义的诸侯军呢,也是这种情况,他们的兵员构成都是原秦朝的预备役士兵。里面除了大量的原来秦军的更卒,自然也有部分人员本身就在咸阳当过卫士、在咸阳卫戍部队服役或者在长城军团服役过,和章邯、王离的部队本身就是战友关系。他

  二、起义军的情况

  而各地起义的诸侯军呢,也是这种情况,他们的兵员构成都是原秦朝的预备役士兵。里面除了大量的原来秦军的更卒,自然也有部分人员本身就在咸阳当过卫士、在咸阳卫戍部队服役或者在长城军团服役过,和章邯、王离的部队本身就是战友关系。他们的战斗力怎么可能低?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秦朝的郡县兵,也就是正卒,兵员数量是不多的,可以说基本就是适龄青年在服役,进行军事训练。

  如果仅仅以这个年龄段的青年执行维护治安的任务,那是足够了;但与起义军交战,肯定不行。

  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从陈胜、吴广开始起义一直到各地响应的起义,他们兵力一开始都不多,却在攻打各个县城的战斗中接连获胜,甚至能攻打一些郡的治所。

  以服完戍卒之役的有经验老兵打充当郡县兵的正卒新兵正是其中的的一个,而且这是个重要原因。

这里着重看下那段时期的主角之一:“项家军”,或者说楚军。

  对于这支军队要说几点:

  1、它的基本力量是从江东跟随项梁、项羽叔侄起兵的八千人,俗称“江东八千子弟兵”。

  在现代江南人的体质、体格都要比北方人稍差点,所以现代人会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以为古代也是这样。

  实际上,三吴之兵在历史上向来以彪悍善战、轻果勇锐闻名。“七王之乱”时周亚夫就讲:“吴兵锐甚,难与争锋。”甚至在华夏族大规模南迁的晋朝也是如此,南燕慕容超的大将公孙五楼也是这样说:“吴兵轻锐,难与争锋。”

  而且,在那个时候三吴地区的人种和现代是完全不同的,是由东夷、南蛮、越人和华夏族构成的,那时华夏族还没有大规模南迁呢。况且三吴地区的民风向来就是好剑轻死,勇敢的基因很是强大。蛮族嘛,都是这副样子的。

  2、在兵种构成上,楚军也不输于秦军。值得注意的是,项梁、项羽此时已经有骑兵了,而且这支骑兵很强大。

  一般都认为项羽的骑兵最先来自于秦军王离部的降卒,这实际上也是对先秦历史情况不了解的原因造成的。

  项氏和英布的军队中有大量人员来自于越人,而越人居于水者善于舟船,居于山者善于骑马,至今我国的越人遗民还有赛马大赛的传统。

  而越族的骑兵正是当时一支相当精锐的力量。

  汉武帝初,在原先卫尉、中尉的基础上,增设了八校尉,其中骑兵部队有4个,屯骑校尉,长水校尉,胡骑校尉和越骑校尉,分别统辖汉人骑兵、胡人骑兵和越人骑兵。

  当然了,有些专家以为,越骑中的越是超越的意思。来源于晋灼的注释“取其材力超越”,书生这类人呢跟美国佬和公知是一样的,就喜欢霸着话语权闭着眼睛瞎说。材力超越骑兵,这都什么什么嘛。古代书生如此,现代的书生也是如此,指着古人注释就说了:“看,古人都说了,材力超越,所以叫越骑。”做学问是这样子的吗?还有没有一点点职业道德啊。能不能花点功夫好好的去考证?

  事实上越骑校尉这种官名又不是随便起的。

  当年越人中有很多人跟着刘邦打天下,封侯的就有摇无余、华毋害、丁复、吕博、棘朱等多人,都封在北方。后来,当年跟随他们内附的越人又迁移到左冯翊和河东一带。

  当时征募的越骑就是来自那一带内附的越人。而前述封侯的越人将领中,至少已知华毋害和丁复是骑兵将领,以此立功封侯。特别是丁复,必定弓马娴熟,深通骑兵作战,不然是不能统领楼烦骑兵的。

  那么在汉初迁居之前他们居住在哪呢?还不是住在南方楚地。况且,楚地又不是不产马,昔年楚国号称有万乘之众,一乘四马;不产马,哪里来万乘战车的四万匹马。在吴王阖闾时期,吴人军队训练就有“习术战、骑、射、御之巧”,不产马训练“骑”干什么?而且从汉廷对越骑的重视程度可知,越人骑兵必定甚为精锐,不然就不会“越骑尤重,率以所亲信领之”。

  而这支精锐的越人骑兵正是日后项羽能精通骑兵作战的根本。

  3、项家军的阵型和基本战法在当时非常特别,但这一点因为项羽战败,史籍缺失,已经没办法知道到底是怎么样的了。如果他最终获胜,但有可能流传下来。

  刘邦在他晚年讨伐英布时,看见英布摆出的军阵非常厌恶,而英布的军阵就是传自于项羽。《史记》记载说:“上乃壁庸城,望布军置陈如项籍军,上恶之。”看来,项氏作为楚国历代将门,自己家族内部是有兵法传承的。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企业界》杂志人物专刊联合主办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