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唐驳虎:看看人家!南方有城市就要全城集中供暖了

发布时间:2017-12-06 07:34:22 来源:凤凰网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量:
南北采暖纵横谈(1) 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 唐驳虎 寒潮南下,冬天又到,降温又来。网络上,“南方人羡慕北方过冬有暖气”又一次成为热点。 北方人炫耀暖气的温暖,南方人哀叹湿冷的苦寒。这种巨大的南北反差,成为近些年来网络上的热门话题。 与此同时

  南北采暖纵横谈(1)

  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 唐驳虎

  寒潮南下,冬天又到,降温又来。网络上,“南方人羡慕北方过冬有暖气”又一次成为热点。

  北方人炫耀暖气的温暖,南方人哀叹湿冷的苦寒。这种巨大的南北反差,成为近些年来网络上的热门话题。

  与此同时,华北农村“煤改气”、“煤改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导致断了煤却没有气,天然气价格飞涨民众烧不起甚至断气,北方民众也在寒风中受冻,在网上又形成新的热点议题。

  这两个新老热门话题,实际上指向同一个指向——在中国这么一个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多样、人口众多的大国,如何实现经济有效清洁的采暖,如何保证舒适性、经济性、环保性和可操作性的平衡?

  换句话说,如何在冬季取暖方面,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都需要掰开了、揉碎了说,让我们先谈一谈南方集中供暖。

  【南方供暖究竟可不可行】

  这些年的全国两会、地方两会上,都有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江苏等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先后建议南方地区冬天实行集中供暖,但均没得到政策层面的认可,而且关于南方统一供暖究竟是否需要、能否可行的技术争论也一直被争论不休。

  反对者指出,从效费上看,北方供暖期平均四个月,而南方冬天时间短,冷的日子只有两个月,投入大额资金建设集中供暖设施不划算。从技术上看,南方空气湿度大,会导致供热管道散热快,室内暖气加热难,效果不佳。

  甚至有某位官员声称,南方人也想要集中供暖,那就威胁到国家能源安全。还有专家称,南方人已习惯冬季的湿冷,如果突然供暖可能导致身体不适。各种反对声音,不一而足。

  但从执行层面上看,还在于南方各地地方政府,对于舆论凭空要求去做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事情觉得毫无道理。因而对于要配套的大笔资金投入、对整个城市基础设施乃至大量建筑楼宇、居民小区的大改造,也就完全没有动力和兴趣。

  但从支持与倡议者的角度看,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随着经济增长和文明进步,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而且南方的湿冷,甚至比北方的干冷更难受。

  那么,南方供暖究竟可不可行呢?还是来先看现状吧。

【长江流域,21世纪的苦寒之地】

  单从气温上来看,北方零下十几度的低温的确冻人,但因为有了暖气,北方的冬天即使白雪皑皑,也可以做到室内暖意融融。

  而南方,或者更精确地说,长江流域一带,除了夏季空气闷热潮湿,冬季又冷又潮,更没有集中供暖。

  受西伯利亚大陆性寒潮和蒙古高压的影响,除青藏高原外,是世界上同纬度冬季最寒冷的地区。1月份平均气温比世界同纬度地区一般要低8~10℃,相对湿度大多在60~70%左右,夏季湿热、冬季湿冷,极不舒适。

  世界一月份均温分布图,受西伯利亚大陆性寒潮南下影响,在中国有一个突出的“下凹”,这就是中国季风性气候的重要特点之一

  由于历史原因——建国初期经济水平落后,能源紧缺,在节约国家资金的原则下,优先考虑气候寒冷的北方地区大中工业城市——在这里要是没有供暖,真的是会冻死人的。

  根据苏联的气候计算方法规定,室外温度5摄氏度以下定义为冬天。因此,只有多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5℃的天数大于90天,才被界定为集中供暖的地区,也就是秦岭-淮河线以北的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

  而从秦岭-淮河线以南,直到南岭以北的长江流域广大地区,仅仅是因为这些地区年日均温度低于5℃的天数不到90天,就这么被忽略了。

  时间就这么流转了几十年,直到那句经典的网络段子所讲述的——“以前网络不发达的时候,谁知道北方人过冬那么舒服”。

  正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人员来往的增多,人们才发现,来过南方才知道南方室内如何冷,去过北方才知道北方暖气如何暖。

  除了南方没有集中供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南方冬季湿度大。气象学普遍认为,湿度每增加10%,人体感受到的温度则降低1℃。

  以长江口的上海为例,1月、2月是上海全年最冷的季节,平均气温为3-5℃,最低气温小于-5℃的天数约为4-5天。但是上海冬季湿度较大,一般在60%左右。

  而北方地区平均湿度为20%左右,上海比北方地区湿度高了40%;按照湿度对温度的影响可推算得知,以上海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流域,冬季的体感温度实际是0℃上下。

  相比北方城市室内18℃以上的供暖温度,这当然是天差地别。在物质条件生活水平不断进步的今天,长江流域自然成为21世纪的苦寒之地。

  但像上海、南京、武汉、成都、长沙、南昌这些干流和大支流边上的大城市,就是中国过冬最难受的地方了么?还远远不是。

【苦寒中的苦寒,还得看这里】

  纬度与衡阳、福州相当的六盘水,地处云、贵两省交界,长江、珠江分水岭。六十年代,贵州西部煤藏丰富的六枝、盘县、水城三县合并组建煤炭基地,三县名字各取首字,六盘水这个新兴的能源工业城市自此诞生。

  受海拔影响,六盘水就连七、八月的平均气温也仅有19.7℃,气候凉爽、舒适、滋润、清新,有“中国凉都”之誉,是一个夏季避暑旅游的好去处。

  既然夏季都凉,那冬季肯定就冷了,不但冷,还奇冷……除了1800米的高原山区海拔,还有一个重要的气象因素。那就是著名的昆明静止锋,或者叫云贵静止锋。

  自西伯利亚而来的冷空气翻过秦岭,进入四川盆地南下,然后上爬至云贵高原。南下过程中,沿途增加了不少水汽,变得潮湿,同时由于受到一系列山脉的层层阻挡,前进势头减弱,在贵州乃至四川上空呈现稳定的云系结构,这也就是“天无三日晴”、“蜀犬吠日”。

  与此同时,冬季西风带南移,经过阿拉伯半岛、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半岛北部等地的热带沙漠、内陆地区平流到云南,秉性干暖。云南大部分地区受其控制,同时青藏高原屏障了南下寒流,冬季多碧空万里,阳光灿烂。

  而冷湿空气和干暖气流交锋拉锯影响,形成降水的地带,就集中在云贵两省交界的乌蒙山,也就是六盘水地区。

  这样一来,六盘水作为“高海拔、高湿寒”地区,在南方十一月上旬即入冬,次年三月中才出冬。最冷的时候,树枝上挂满冰霜,山坡上积满了大面积的冰雪,一眼望去,一片北国银装素裹的景象。

  虽然绝对气温没有北方低(冬季平均气温3℃,一般最低也不低于-5℃),但真正要命的是冷雨持续不停,一月份几乎都完全笼罩在阴冷的小雨、雨夹雪、冻雨之中,十二月、二月的大部分日子也是淫雨连绵,偶有两天阴天,就算是“放晴”了。

  持续的低温雨雪天气,不禁令人心情压抑,更因湿度达90%甚至100%的重度湿冷让人冰寒彻骨。按照湿度每增加10%,体感温度降低1℃计算,这样算来,人的体感温度其实是接近零下10℃,这种寒冷程度远超过了北京冬季的正常日子。

  对于没有集中供暖的南方来说,这样的冬季极度难熬,非常难受!

【形形色色的取暖设备】

  从前,依靠这里丰富的煤炭资源,家家户户也都会在家生起一个铁炉子,烧煤取暖。但因燃烧煤炭产生大量烟尘,并且冬季因家里不通风、造成一氧化碳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逐渐被边缘化。尤其是新修的高层小区,已经不再具备生炉子的条件。

  条件好一些的家庭装上了空调,但是很快发现,在这种极度潮湿且寒冷的环境中,空调要频繁的停机除霜,尤其吹出的暖风干热干热的,直吹到人的身上,并不舒适。至于电油汀之类,怎么也达到不了炉子和暖气的温度。

  更糟的还莫过于中小学教室,由于面积大,加之采光通风透气的需要,什么样的采暖手段都不好使,广大中小学生在冬天只好穿着厚重的衣物、抱着电热水袋,在寒气浸骨的教室里哆哆嗦嗦地坚持学习。

  在当年南下支援三线工业建设的北方人的鼓动下,的确也有少数令人羡慕的单位自建了集体锅炉和小区暖气。但这些年国家环保要求愈发提高,燃煤的小型锅炉陆续被列入强制淘汰和取缔的行列。

【所以,六盘水成了南方第一个搞集中供暖的城市】

  当网络上“南方供暖”的呼声还刚刚露头的时刻,贵州西部高原上的这个小城市,却已在数年前,悄然启动了城市级集中供暖的建设工作。

  2012年10月,六盘水启动建设中心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利用城区边上的发电厂余热改造成热源,实现城市集中水暖供热,既节约分散采暖的能源消耗,又能减少散煤燃烧的污染物排放。

  第一年,试点最先接入供暖的面积就有8万平方米,后两年陆续增加到约50万平方米。但比原先规划的三年达到150万平米还差了很远,似乎进入了停滞阶段。

  不过,除去市民一方的接受程度,主要还在于政府对建设工程有了全新的思路和安排。

  【综合管廊,现代城市的大动脉】

  作为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集中供暖的南方城市,六盘水自然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基础设施。而中心城区集中供热工程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建设覆盖全城的热力主管网,要对全城的主干道开膛破肚,大干一番。

  但与此同时,地下综合管廊这一新鲜事物开始进入中国。

  综合管廊,就是在城市道路下建造一个类似于地铁的大型隧道空间,将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市政工程管线统一收纳于一体,并具备较大的内部空间,人员可进入检修维护,方便各种管线的敷设、增减。

  这样彻底避免了由于维修和新增地下管线,频繁挖掘道路的“马路开拉链”现象,保持了道路完整和市容美观。大大降低了路面多次翻修的费用和工程管线的维修费用,大大提高了各类管线的耐久性,更便于日常管理。虽然初期造价较贵,但后期却节约大量资金。

  在集中供热的工程需求背景下,六盘水将建设目标提升为包含热力管道的地下综合管廊,并于2015年竞争成为全国首批10个综合管廊试点城市,而且是全面试点——

  一幅白纸,正好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为破解建设资金、技术、经验难题,六盘水引入了实力雄厚的中建集团下属的中国建筑二局,作为融资、建设、运营管理和特许经营方。

  作为城市重要骨干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总长近40公里,其中老城区约25公里、新城区约15公里。总投资额约43亿元。

  从航拍图片可以看出,正在用明挖法施工的地下综合管廊是个庞然大物,犹如高速公路一般。而长达40公里的规模,更是超出想象。

  地下管廊被分为三舱,分别是电力舱,热力水信舱和天然气舱,宽度分别为2.0米、6.4米、1.6米。因为电力与天然气分别都是危险管线,需要隔离。

  可以看出,地下管廊里容纳的最大、最粗、最重要的管线,正是原定的热力管道。一对直径1米的热力循环管线,将支撑起这座南方小城的集中供热,非常便于维护。而且打破了“因为湿气的原因,不利于管道保温”的传言。

  据介绍,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老城区也采取明挖法施工,加快进度。中建二局承建的六盘水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建设规模大,建设速度快、质量好,先后获住建部和国务院表扬,甚至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以及众多二线城市政府也专程来学习,被称为“六盘水样板”。

  目前,短短2年已建成管廊31公里,部分路段已经管线入廊开始试运营,很快将全面投入使用。

【工程验证成功,还待社会实验】

  在以综合管廊为主干的供热管网初步建成后,六盘水将于2020年完成城市集中供热一期工程,预计届时集中供热面积增加到500万平方米,具备1250万平方米的供暖能力,远期建设规模为2500万平方米,基本覆盖中心城区。

  为此,除管廊外,六盘水政府还将斥资近30个亿,建设热电厂热源机组、中继泵站、支干管网、小区换热站等,达成此目标。工程建成运营后,将彻底改变六盘水现有的分散式供热现状,从根本上缓解烟尘污染难题。

但是,作为主要以市场化运作的民生工程,还要面对社会实验的效果验证。

  在集中供暖试点初期,相当一部分市民对此是报以冷眼旁观的态度的。究其原因,首先是传统思维短期内难转变,其次在于价格支付和相应成本。

  一些人觉得,靠一身正气,也熬过了几十年了,冬天就是这样的。开开空调,烧烧炉子,钻进被窝,不也一样过来了么?北方人搞的什么洋玩意,有啥子用。

  而在安装接入上,对新建的小区统一规划安装很容易,但对已经装修好的老房子进行安装,势必要打眼开洞,乃至大动干戈一番,才能装上暖气片,很多人不愿意折腾。

  而某种意义上,最大的阻碍还就是钱了。北方城市居民早已习惯了每年冬天几千元的取暖费用,作为生活必须的开支。

  六盘水虽然近年经济快速发展,但仍是西部相对欠发达的小城,收入不高的群体尤其舍不得掏出这些钱,坚持认为自己烧煤用电,省着点只在晚上开一会,就能节省出太多。集中供暖不划算。

  除了取暖费,集中供暖还面临近万元接入和初装费的问题。老城区老房子自不必说,新城区新房子也面临这一问题。

  在北方,这些都是统一安装,计入工程费用乃至房价里的“隐形成本”。在从无先例的南方,却需要单独计价收费,显得特别突兀,令更多舍不得掏钱的住户,拒绝安装,乃至投诉抗议。

  以上这些,是观念问题,需要时间慢慢协调。是成本问题,也还得改变观念,是否应该适当发放取暖补贴?提高普通市民的支付能力,以及鼓励前期试用体验?

【学校成了最好的先行样板】

  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新城区的高档商品房小区,多所初中、小学等义务教育学校成了城市集中供暖工程早期的主要用户。

  幸福的孩子们,再也不用在呵气成冰,冷如冰窖的教室里冻红着手写字翻书,蜷缩着身子考试答题了。而是在从未有过的温暖如春的教室里,脱掉厚厚的外套,可以专注的学习;彻底告别了那种脚都冻麻了,手更是冷得拿不稳笔的奇寒彻骨。

  因此,让孩子们回家告诉父母,有暖气的房间是多么舒服,大概也是最好的推广了吧。

  而在今年新学年才投入使用的,六盘水政府投资18个亿,将三所高中统一搬迁,新区集中办学的容纳人数近2万人的高中教育城,集中供暖更自然是标配。

  从夏季“凉都”到冬季“暖城”,六盘水政府和项目实施的中建二局等单位正在努力推进。当然很多工作还有赖于“摸着石头过河”:老城区如何铺开?如何提高供暖使用率……

  我们期待,从工程实践到社会实践,南方集中供暖能够诞生一个可供借鉴的成熟发展样本。

【有没有推广普及的可能?】

  当然,必须指出,集中供暖能在六盘水最先推行,也有众多独特的有利因素。

  首先,即使按照当年制定的北方供暖要求,六盘水也算是达到了——12月平均气温4.9度,1月均温3.1度,2月均温4.8度,基本符合均温5度以下天数达90天的要求。这地方是真的冷。

  其次,六盘水因数百亿吨煤藏获称“西南煤海”,作为长江以南最大的煤炭资源基地,煤炭供应方便易得。而大型热电联供厂就建在在城区边上。

  那么,六盘水的集中供热经验,又究竟能否推行到其他南方城市呢?

  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 唐驳虎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企业界》杂志人物专刊联合主办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