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地头田间的人和事儿
大力推进农村创业创新,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指出,要抓住历史机遇,深入推进农村创业创新,调动起千家万户、千军万马、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农业农村发展增添新动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近年来,在青海省,一大批农牧民创新创业故事展露出头角,90后农业创业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是他们共有的名字,他们为青海省农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我是一名新农人!
伴随着收割机发出的不绝于耳的轰隆隆的运作声,在湟中县田家寨镇一片饲草种植基地上,工人们操作着收割机和打捆机,仨俩成组,在没膝高的牧草中穿梭作业,他们一路开过,一个个成块儿的饲草包随着机器运作有节奏地跌落在地上……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天了,傅云洁和工人们一直在地里忙碌。
说起傅云洁,村里的工人无不为她竖起大拇指。90后的她,身材娇小,却在创业之路上展现出大能量。
2012年毕业于山西长治学院历史专业的傅云洁,刚步入社会,满怀着创业的激情,总认为自己是大学生,能去干很多事,只要自己努力,也能干好很多事,一心想着自己创业,但不知道具体该去做些什么。年底,家里请了保洁公司的人擦玻璃,在和他们聊天的过程中,知道保洁员都是从农村进城务工的,也了解到他们家中普遍都有一个现象,那就是山上大片的土地空闲着都没人种。“这么多土地闲置着,多可惜?”傅云洁说,“我是农民的孩子,对农村有感情,对农业感知比较深,所以选择农业项目比较适合自己。”就这样,她开始开辟了一条和周围年轻人不同的创业之路。
创业是创新,如果能把传统农业和现在新的科技和互联网等技术联合起来,不也是创新?于是,在进行了初期准备,了解了市场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后,傅云洁毅然决然在湟中县田家寨镇流转了180多公顷土地,投资60万元成立了自己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湟中县志宏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的是燕麦饲草的种植、加工和销售。
“在合作社初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种植经验,第一年生产效率很低,再加上那一年十月初就下了一场大雪,损失很大。”傅云洁说,作为新时代的农业从业者,光有创业精神是不够的,需要学的东西还很多。为了让合作社有新的突破和发展,傅云洁意识到自己不光要靠经验种地,更要不断学习和充电,以科技为支撑,以科技创效益。
向当地农民请教种植经验,向湟中县草原站和省饲草科技创新平台的专家们学习科学的种植方法,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傅云洁多方学习并积极向同行等取经,逐渐掌握了燕麦、苜蓿、饲用玉米、甜菜及多年生禾本科牧草的高产栽培技术,牧草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家畜营养学、牧草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牧草加工利用技术、猪牛羊养殖技术和农业法律法规。她参观考察了草原站试验田和其他合作社的规模种草。通过这次详尽的培训,傅云洁产生了做大做强饲草产业的想法。
“我的产业先后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县财政支持了3万元大学生创业资金,农牧局在种子化肥贮草棚方面给予了补助,团县委给予了10万元的贴息贷款,农商银行在流动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使我的创业之路更加平稳、健康、快速发展。”傅云洁告诉记者,合作社经营发展过程中,不但使撂荒多年的土地焕发了新面貌,也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和增收。
通过土地流转带动当地农户近400户,每年农忙时带动当地农民100余人参与生产,平均每人一个月增加收入2500元左右。2015年,合作社纯收益达20万元,2016年纯收益达到了23万元。
傅云洁说,作为新时代的农业人,要想干好自己的事业,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支撑。“我发现燕麦种植过程中是否采用深翻技术,是否撒追肥,对产量及草产品的质量影响非常大。进行深翻的土地杂草少,撒过追肥的燕麦产量更高。”这些都是她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根据流转的土地类型,傅云洁做了一番研究。选择草产量高,抗倒伏的品种,采用深翻、推迟播种期、施用追肥等方式,生产的饲草提高了产量和草品质不说,鲜草产量每亩(0.067公顷)还提高150公斤左右,饲草的含糖量也更高,对牛羊来说适口性也更好。
同时,重视市场,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掌握市场变化也是很重要的。傅云洁打了个比方,“就像这几年,市场对青干草的需求量比种子的需求量更大,那么我就主要生产饲草,相比单播的燕麦草,市场上对箭豌豆和燕麦混播的评价更高,因为这种草的蛋白含量更高,所以我现在种植中都采取混播,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每年的产品几乎没有出现过滞销的情况。”目前,合作社已形成了以燕麦青贮、青干草种植、销售为主的产业,拥有优质燕麦种植基地180多公顷,并在逐步扩大。种植的饲草远销西藏、甘肃、四川等地。
畅想未来,傅云洁说,她想将自己的合作社发展成为一支具有一定的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水平的新型农业企业,形成科学种养殖标准化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链条式发展,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从打工族到致富带头人
46岁的靳永明是名地地道道的蔬菜种植农民。他出生于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台子乡下台二村一个普通家庭。可如今,他却是远近闻名的种菜大户。
2014年开始,靳永明在互助县下台二村创办了台子富农蔬菜专业合作社,进行蔬菜的种植、加工和销售。回忆起自己的奋斗之路,他感叹:“可真是一份辛勤,一份收获!”
2002年,当31岁的靳永明背起行囊踏上去山东寿光的打工之路时,心里一片茫然。初到寿光,一切都非常陌生,不知从何做起。没有固定的职业,只能东跑西跑的打零工,搬砖、装卸等等,什么活都干过来了。虽起早贪黑辛勤工作,但挣来的钱仅能维持基本生活。有一次,靳永明和伙伴经人介绍到菜市场搬运蔬菜,任务完成后,其他人拿着钱高高兴兴地“打道回府”,只有他不顾疲惫,将满地剩菜烂叶打扫干净。老板回来,看到其他批发区一片狼藉,自己门前一片整洁,高兴地说:小伙子,好样的,跟我干吧!就这样,在寿光,靳永明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从最初的蔬菜搬运到卖菜再到批发,再到后来的采购,六年的打工生活,让靳永明逐步积累了不少的蔬菜种植经验,也让他萌生了自己创业,回乡种植蔬菜的想法。
2008年,在互助县政府的支持下,台子乡建成了400个大棚。听到这个好消息,靳永明觉得千载难逢的创业好机会来了,便一口气承包了6个蔬菜种植大棚。一时间,他成了村里的“疯子”,不但父母不理解,村民更不理解,大家认为他投入的这些钱肯定会打水漂。面对村民的质疑和不解,靳永明没有多解释,他撸起袖子,开始埋头苦干。
他自筹资金1.1万元,先利用2个大棚摸索蘑菇、平菇、金针菇的栽培生产技术,然后逐步扩大生产,并同时在4个大棚里种植油茄、辣子、黄瓜等经济作物,当年纯利润达到6万元。这在村里引起了轰动。
尝到了种植经济作物带来的甜头后,靳永明劲头更足了。
2014年初,靳永明贷款10万元,组织7名村民创办了台子富农蔬菜专业合作社。针对互助县地理环境偏僻,蔬菜市场供应匮乏的特点,在继续发展食用菌生产的同时,又开始探索发展高效蔬菜种植,积极开拓农业生产经济渠道。他在承包的42个大棚里种植反季节蔬菜,和农广校教师和县蔬菜技术人员配合,引进、示范、推广了陇椒、蕃茄、姜豆、西葫芦等优良新品种,3项先进的农业新技术,创造了每亩(0.067公顷)温室收入2.8万元的奇迹。
农业要发展,科学技术是关键。多年从事蔬菜种植的他深知这一点。过去的下台二村,虽也曾种植蔬菜,但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产量低、品质差,产品附加值低,往往是增产不增收。如何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值呢?靳永明就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上下功夫,想方设法与农广校加强联系,先后有28名合作社骨干成员参加了互助县农广校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熟练掌握了蔬菜种植的整套技术和管理经验,其中6名成员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同时,他每年还邀请农广校的专兼职教师、农技专家、蔬菜专业技术人员和当地种菜能手对村民现场培训2-3次,并在农户中间宣传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先后组织农户到山东、甘肃等地学习种植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使无公害蔬菜主导产业优势得以发挥。在他的带动下,“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在下台二村蔚然成风。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该村蔬菜种植亩收入从当初的1500元增加到现在的6000元左右。
他积极发挥合作社的作用,统一联系购买蔬菜种子、地膜、肥料、蔬菜病虫害防治药物等生产物资,并优惠2%供应给合作社成员及蔬菜种植户,仅2016年一年合作社为社员代购复合肥等肥料1000余吨,代购农药3000多公斤,为成员及种植户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合作社目前建有蔬菜冷藏库2000平方米,交易大棚800平方米,办公用房140平方米,包装车间700平方米,购置冷藏设备12台。拥有标准化露地蔬菜连片种植基地53.3公顷,温室大棚62座,年生产各类蔬菜4000吨,年销售收入达1400万元,纯利润210万元。并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温室蔬菜种植400户。2016年,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社,并在财政扶持资金的扶持下建立了蔬菜生产标准园。2017年建立了观光旅游采摘基地。
作为互助县第一批新型职业农民,靳永明经营的蔬菜合作社一步步发展壮大,为农民种植做了个好榜样。2014年,他被县人民政府认定为互助县第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先后被授予台子乡“致富带头人”、互助县“先进个人”、“海东地区优秀创业者”荣誉称号。
面对荣誉,靳永明心里有了更大的打算: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引领和带动作用,真正发挥专业合作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带着村民一起过上更好的生活。(责任发布:谭晓艳)
上一篇:北京同仁堂在瑞士设立首家中医门店
相关阅读
- 03-12营口沿海银行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打赢
- 03-12企业医院白皮书V1.0 ——ISTPOS白皮
- 03-12BBG纸尿裤助力一线安心战疫,为“医二
- 03-12长沙市侨联致海外侨胞的一封信
- 03-122020中国(吉林)安全与应急产业博览会
- 03-12中国经济传媒协会联系企业向抗疫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