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说史?女德班的“女德”是传统的女德么?
“女子点外卖、不刷碗,就是不守妇道”,这是辽宁抚顺市某教育机构的口号。该机构以女德教育为主打产品,将传统文化中的妇道和外卖这样的新颖用餐方式完美结合,实现了中华女德界的又一次理论创新,再次震撼了全国人民。
女德班,作为改革开放以来诸多新鲜事物的一种,在我国历史走向网络时代后,就频频在社会公众的视野里曝光。早在数年前,就有媒体报道过这种以复兴传统文化为招牌的教育机构。“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十六字真言,是“女德”四项基本原则。
女德宣传活动
目前,这类女德班在全国各地都有开设,如此突破地域文化,红遍大江南北的教育机构,除女德班以外也就传销了。
就在数月前,女德界丁璇女士就以惊世骇俗的言论,赚足了大众的目光。全国妇联不得不明确表态叫停女德班,但架不住从业人员的热情似火。他们甚至还把质疑者称作是“西方反华势力、‘港独、台独’分子、汉奸、间谍”。
那么,所谓女德到底是何法宝,居然如此深得人心,舆论口诛笔伐,政府强力碾压,都不能彻底消灭它。
女德源于周礼强调男女责任与义务对等
《女诫》中说,“夫云妇德,不必才绝明异也”,一句话说白了: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德,就是无脑服从,而不是胡思乱想。和传销一样,这类女德班往往用军事化管理控制学员起居,又以洗脑式教学灌输教学内容,学员往往最后对机构感恩戴德。
就如同世上所有的类似团体一样,这一系列操作,都需要一个理论依据。而女德班的理论依据,就是中华传统女德文化。
《礼记》写到:“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女德班所倡导的“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最早出现在这本儒家经典中。
周礼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扛把子,儒学可谓是包罗万象,是女德班在内的一切打着复兴传统文化的有心人们,“二次创作传统文化”的灵感源泉。但冤有头债有主,这些令人作呕的东西却并非儒家原创,而是来自儒家思想的发源地,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王朝——周朝。
儒家的礼是周礼,本是西周王朝适用于贵族的行为规范。《礼记》说:“修六礼以节民性”,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可见礼是专门用于节制贵族生活的法律规范。礼的内容十分庞杂,大到国家祭祀这样的重大事务,小到贵族们的衣食住行,都有规定。而女性贵族们,也自然不免有一套专门规定来管理她们。从部落到国家,周人离原始野人并不遥远,周王朝之所以制定如此复杂的规定,就是为了制服周人身上的野性。
周礼中的女德强调男女对等的义务与责任
周礼中强调,男女结为夫妇,则有了夫妇之义,双方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女人应当承担起妇道的责任,在结婚前就该遵守礼,而结婚后更是需要对丈夫言听计从。服从、贞洁,是作为周人贵族妇女的应有之义。
孟子
虽然后世儒家“亚圣”孟子特意为之做注,说明假设男人不承担起丈夫的责任,那么女人就可以反抗,也不承担自己的责任。先贤固然伟大,可架不住残酷的现实,因为在礼的实行过程中,强调的大多还是妇道,却绝口不提丈夫的责任。
到了这套礼法实施的后期,就愈发的偏重于让女性承担责任。
女德如何演变为束缚女性的枷锁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嫌周礼过于复杂,就综合各国的礼,制作了秦礼。秦礼的妇道部分比起周礼的就耿直得多,更多的强调了妇女的顺从、贞洁问题。秦始皇巡游全国时,到处刻字纪念,其中就不乏一些强调妇道的文字。
秦失其鹿,汉得天下。时间进入到西汉以后,随着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改革,周礼的套路得以再次在全国范围内强力推广。
可是时过进迁,经过了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汉人不再像周人一样有国野之分。儒家推崇的周礼丧失了它的法律功能,但也不再是士大夫的礼,而是全民的行为守则了。
女德界知名人物丁璇女士
“三从四德”这一现代人耳熟能详的著名糟粕,就是形成于汉代。汉朝的道学家们,甚至在周礼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创新。大儒董仲舒公然宣传男人就算再低贱,也要过女子,《列女传》、《女诫》等流传千古的女德经典就是产生于汉代。汉朝皇帝一方面用着法律规定了违反妇道的惩罚,一方面又鼓励、奖励守贞的女子,双管齐下,将中国女德事业推向了新的高峰。
但无论秦汉,还是之后的唐宋元,在礼教妇道这方面,做得最好的还属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王朝,明朝和清朝。明清两朝尊为显学的理学,在儒学各派中也是格外激进的一个。比如再“男女授受不亲”这一问题上,孔孟时代的儒生还比较宽容。但在理学家看来,身体的触碰也是妇女失节的体现,等同于被强奸。
贞洁牌坊
在明清,政府鼓励寡妇守贞是理所当然,如今中国遍地的贞节牌坊便是明证。妇女为丈夫殉葬,也是官府表扬的重点对象。理学家的理论,被制定为法律并推向全民。大明律规定,妇女遭到强奸时应当激烈反抗,哪怕是消极不抵抗,也算是通奸,应当治罪。
妇女缠足这一臭名昭著的习俗,也是在明代开始普及。满清入关后,实行剃发易服,又下令妇女不得缠足。然而八旗铁骑就算能剃了汉地男儿的头,也没法撼动窝藏于深闺的女子们,直到近代,缠足习俗才得以彻底消灭。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走向没落。和一系列民权运动一并的,是勃发的女权运动,中国的女德终究挡不住历史大潮,滚进了垃圾堆。
束缚女子的女德渐渐被后世抛弃
随着视野的开阔,我们可以发现,重视贞操,束缚女子的传统并非古代中国所独有。例如阿拉伯社会,对待女性比起古代中国还有所不如。至今很多伊斯兰教国家,还有强迫妇女包裹黑袍、黑头巾的习惯,就更不要说那些石刑处死私奔女孩的部落了。
而自由奔放的西方世界,在进入中世纪后,同样有类似的现象。
生理的差距,是造成男女有别的根本原因。在古代,妇女的生产力远远不及男子,只能作为家庭的附庸,妻子服从丈夫也就成了家庭秩序的根本。在古代中国的专制王朝,家庭秩序作为整个社会秩序的一环至关重要,妻子服从丈夫与同臣子要服从君主是同一逻辑,这也是皇帝们不约而同强调妇女要守节的动力。然而理论上要求妇女遵守妇道,但实际上往往又会是另一幅景象。
在周礼草创的最初,它的执行力就要打上一个问号。四书五经,《诗经》与《礼记》并列,同为儒家经典,《诗经》比起冷冰冰的《礼记》,显得更加真实。作为周朝诗歌的辑录,《诗经》记录了不少当时人生活场景,而其中男女求爱的场景,可以说是对《礼记》最残忍的打脸。
现代版的裹小脚
其中道理也不言自明,假使周人都服从王化,那么王室又何必制定礼来节制人民。到了东周春秋时代,周王这套礼也再没有一点用,孔子所谓的“礼坏乐崩”,就是痛陈礼完全不起作用这一事实。
到了秦汉,皇帝们尽管大倡礼法,但实际上自己都未必遵守。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寡居后不堪寂寞,与一位生殖器可挂车轮的硬汉相好,甚至生了两个孩子。汉武帝时,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二人私奔,但司马相如却还能得到武帝宠信。在法律上,汉律在女人的继承权上,也十分宽容。西汉的《二年律令》甚至规定了女性可以继承爵位,到了曹魏,才被以不合古法为由废除。而妇女改嫁、少女贞操之类,实际上在汉代根本就不算个事,汉朝皇帝的妹妹甚至主动要求过改嫁,还惨遭拒绝。
女德班所谓的女德与真正的女德背道而驰
就算是明清,女德也未必应该就是一个女人的全部。明末的秦淮八艳,饱受文人雅士的赞誉,人们并未因为她们是不贞的妓女而嗤之以鼻,反而对她们的美丽和才华大加赞赏。清朝小说《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三钗,才是中国古人心目中的完美女性,而不是贞节牌坊下的女僵尸。至于婚嫁方面,政府虽然大造贞节牌坊,但实际上并不禁止妇女改嫁。出于人口繁衍的目的,政府并不会让年轻寡妇孤老终生,反而会默许甚至鼓励妇女改嫁。毕竟经济发展和坚守理论,并不一定就是不可调和的。
结语
到如今,所谓传统女德早就随着封建王朝走向了历史的垃圾堆。而那些打着女德的幌子招摇撞骗之辈,无非是些沽名钓誉,大捞财货的奸商。女德存在的社会基础是男尊女卑的世界,早就随着产业革命的进行而崩溃。
与其参加女德班交学费,还不如参加传销,至少,传销还有回本的机会。
引用文献:
⑴雷良波、陈良凤、熊贤军:中国女子教育史。
⑵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
⑶陈东源:中国妇女生活史。
⑷戴圣:礼记。
⑸班昭:女诫。
⑹刘向:列女传。
⑺董仲舒:春秋繁露
⑻朱红林: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集释
⑼陶舒雅(主编):中国法制史
上一篇:黄河进入封河期
相关阅读
- 03-12营口沿海银行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打赢
- 03-12企业医院白皮书V1.0 ——ISTPOS白皮
- 03-12BBG纸尿裤助力一线安心战疫,为“医二
- 03-12长沙市侨联致海外侨胞的一封信
- 03-122020中国(吉林)安全与应急产业博览会
- 03-12中国经济传媒协会联系企业向抗疫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