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中国2亿单身人士推动约会行业繁荣 有人愿花20万买相亲服务

发布时间:2017-12-07 06:56:10 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量:
原标题:中国2亿单身人士推动约会行业繁荣 有人愿花20万买相亲服务 12月7日报道 英媒称,中国的单身人士为找到伴侣正在斥重金学习恋爱课程,推动了约会产业的迅猛发展。据估计中国有2亿单身人士。 据英国《泰晤士报》网站12月5日报道,相亲网站

  原标题:中国2亿单身人士推动约会行业繁荣 有人愿花20万买相亲服务

  12月7日报道 英媒称,中国的单身人士为找到伴侣正在斥重金学习恋爱课程,推动了约会产业的迅猛发展。据估计中国有2亿单身人士。

  据英国《泰晤士报》网站12月5日报道,相亲网站和探探等应用软件非常流行。然而,许多对网恋感到失望的单身者每年花费20万元用于线下相亲服务的会员费和教授约会礼仪的课程。

  根据官方媒体的数据,中国约会产业2015年产值约27亿元人民币,随着人们可以享受越来越多的服务,这一数据预计将增加。

  一位29岁化名于红的北京女子对媒体表示,她花费1.2万元参加了一个为时6个月教授恋爱技巧的网络课程,另花1600元参加了一个组织社交活动的约会俱乐部。

  她说,人们还可以付费参加额外的活动,从而有更多机会遇到那个合适的人。她许多单身朋友都购买了约会服务,她不是唯一花销很多的人。

  报道称,在北京男性可花7400元与一名男性“魅力专家”参加为时一周的恋爱技巧课程。课程包括去购物中心和夜店与女士聊天,指导如何赞赏女性并通过微信进行实时在线约会帮助。

  报道称,中国女性如果近30岁还未结婚有时会被残酷地称为“剩女”。许多相亲公司利用这一点对超过30岁的客户收取更高的额外费用。

  生活在北京的乔治·刘30多岁,他说男性为恋爱常常花销更大,因为他们常常要为约会付账。他说:“对于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我们不能去一家便宜的饭店或随便一家咖啡厅。一场体面的约会通常要花费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编译/胡溦)

  资料图:一名市民在济南千佛山公园举行的“七月七相亲大会”上用手机记录相亲信息。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延伸阅读】宜家逼婚广告引争议被撤 港媒:对单身群体充满歧视

  10月27日报道 港媒称,内地宜家家居(IKEA)近日播出新广告,但当中一句“再不带男朋友回来就别叫我妈”的对白,引起舆论争议。宜家家居24日发表声明,对广告传递错误的印象表示道歉,将尽快撤下广告。

  据香港《东方日报》网站10月27日报道,该广告名为《轻松庆祝每一天》,讲述一家三口坐在饭桌上吃饭。扮演女儿的演员叫了一声“妈”后,其母突摔下筷子表示不满,并责骂“再不带男朋友回来就别叫我妈”。门铃随即响起,有年轻男子进门后,女儿上前挽着他,并介绍“这是我男朋友”。其父母听罢一改态度,一脸欣喜地使用宜家家居的产品,并笑迎对方。

  报道称,广告发布后引起网民不满,有人说:“不带男朋友就面露凶相、毫无欢乐气氛,有男朋友就笑脸相迎,那还是家吗?”有网民认为,广告体现的价值观对单身群体充满歧视。

  报道称,宜家家居中国区公共关系负责人回应表示,广告的初衷是鼓励人们轻松庆祝每一天。该公司其后发声明,就广告传递错误的印象而道歉。

  (2017-10-27 13:08:00)

  【延伸阅读】外媒:中国第四次单身潮来袭 促相亲节目再掀热潮

  9月11日报道 外媒称,随着中国去年迎来第四次单身潮,适婚“剩男剩女”突破2亿,中国相亲节目今年再度掀起热潮。这类婚恋交友节目七年前曾大热,后来因同质化严重而衰退。今年各主流媒体不约而同重新打造相亲节目,在内容和玩法上推陈出新。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9月6日报道,经历过收视高峰与低谷的相亲节目,今年在中国再度点燃热潮。

  婚恋交友类节目在中国,发展至今已经有28年历史。在2010年至2014年的繁盛期,最多时一周有30多档相亲节目播出,是仅次于连续剧之外最流行的电视节目。上电视择偶,也成为热门社会话题。但由于同质化严重,婚恋节目盛极而衰,2015年之后,十几个节目一个接一个无声无息消失了。

  据统计,2016年中国迎来了第四次单身潮,适婚“剩男剩女”突破2亿。跌到最低谷后的相亲节目再反弹,今年各主流媒体再次不约而同重新打造相亲节目,在内容和玩法上推陈出新,继七年前的大热潮后,有望引发第二波爆点。

  (2017-09-11 00:16:01)

  【延伸阅读】港媒:内地2亿单身人口藏商机 共享经济燃至婚恋市场

  8月31日报道 港媒称,在内地单身成年人口超过2亿,共享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谁能利用手机App解决为人们“脱单”,谁就可能致富。有企业已启动,打正旗号推出“共享单身”服务,用共享概念建立单身人士配对平台。

  据香港《经济日报》网站8月29日报道,民政部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单身成年人口数量超2亿。据智联招聘的《2017中国职场人情感现状大调查》显示,内地职场单身率高达53.56%。协助脱单,被指正酝酿巨大商机。

  报道称,内地一个刚成立不久、称“一号媒婆”的移动网络平台,就以“共享单身”为口号,推供单身人士相亲配对服务。

  其运作模式很清晰,先招收会员,会员可以做媒婆及求偶者;然后,媒婆把身边单身的朋友当成一种资源,在网络平台上“共享”,单身者如在平台找到心仪对象,想获得对方的联络方式,可以向媒婆支付红包。

  这种极低成本的投资模式下,网站仅仅用了5个月的自然发酵,就招收了百万用户,有近20万人自主当媒婆,平均每个媒婆有5个单身团成员及6个好友媒婆的牵线匹配。

  报道称,这种以共享经济概念营运的“婚恋介绍”平台,在内地如雨后春笋出现。

  内地媒体报道指出,只要在手机应用商店内输入“租人”或“共享男(女)友”进行搜索,就会出现10多个相关的App。但报道指,这种共享男女友平台,已衍生出许多问题,包括有人打擦边球,利用这这些网络平台从事色情活动。

  (2017-08-31 00:21:01)

  【延伸阅读】调查称中国职场白领过半单身 境外媒体:影响消费和出生率

  8月30日报道 境外媒体称,一份内地在职单身调查报告显示,职场单身率高达53 .56%,职场白领集中地东莞、深圳、广州成全国白领单身率最高的3个城市,其中东莞市单身比率高达76.92%。

  据《香港经济日报》网站8月29日援引内地媒体报道,究其原因,统计分析认为,东莞、深圳、广州是内地的“打工圣地”,工厂密集、机会多、门槛低,每年都会吸引众多的低学历单身男女青年前往。而且,位于广东省的这3个城市是高端人才聚集地,尤其深圳作为很多资讯科技(IT)、互联网公司的总部,更吸引了众多的投身相关行业的单身人士前往工作。

  调查也显示,在单身问题上,职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单身男性从事技术职业的占比30%,远高于其他职业,而最多单身女性从事的是财务工作,占比达15%。从这组数据中,明显能够感觉到技术男和财务女的尴尬处境。

  另据俄罗斯卫星网8月29日报道,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未婚青年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一种“威胁”。2015年早已到了自己前辈结婚年龄而未婚的年轻人数量已愈2亿,超过俄罗斯与西班牙人口的总和。俄罗斯《生意人报》记者、中国问题专家米哈伊尔·科罗斯季科夫指出,这不仅给近年来呈下降趋势的出生率雪上加霜,而且还会对居民需求结构产生负面影响。

  报道称,未婚青年往往都是一些受过高等教育、有一份好工作、工资稳定、居住在大城市的专业人才。他们之所以做出这种选择,与几十年来婚姻观的改变有关:建立家庭已经不是当代年轻人的唯一选择。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7184元,而根据阿里巴巴的数据,至少有一半中国单身青年2016年平均收入在3000到5000元之间,30%在5000到8000元之间,而其中10%超过8000元。调查结果同时表明,他们的收入还在增长,他们更愿把钱用来满足自己精神上的需求,而不是大笔购物。

  世界经济论坛的资料表明,35岁以下的当代高收入专家要比20年前自己同龄人的消费高出近40%,不过学者们对这一趋势对中期经济产生积极影响表示怀疑。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张宁博士认为,“单身高收入年轻人数量的增加会提高像娱乐等部门的销售水平,但总的来说,这一状况有损于经济”。在他看来,不想建立家庭的单身年轻人,工作和增加收入的动力都不会太大。

  报道称,单身青年也难于应对精神压力,在金融问题上经常缺乏自信。根据Mintel的调查结果,传统家庭往往更愿大手笔购物,而其成员比单身青年更愿高消费。原因是,已婚中国人更自信,因为不是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单身年轻人更愿购买保险和金融工具,而家庭更经常大手笔购物。

  米哈伊尔·科罗斯季科夫指出,尽管如此,大多数著名品牌的广告恰好主要针对高收入单身年轻人。根据Mintel分析人士的意见,这一群体对更能表现他们自身个性的商品感兴趣,公司也因此尽量把他们与已婚人群区别开来。但从长远看,这可能让他们产生疏离感。

资料图:8月26日,青年男女在“七夕号”高铁专列上做游戏互动。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企业界》杂志人物专刊联合主办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