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揭秘中国古代祃祭和军旗文化

发布时间:2017-12-08 08:17:05 来源:看北朝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量:
《左传·成公十三年》上讲述了一段故事,周简王九年(公元前578年),鲁成公和其他诸侯一起接受王命,到王畿洛邑觐见天子,会同霸主晋厉公伐秦(麻隧之战)。征伐之前天子举行了祭祀,然后将祭祀所用的生熟肉分给各位诸侯,成肃公(子爵,周

  《左传·成公十三年》上讲述了一段故事,周简王九年(公元前578年),鲁成公和其他诸侯一起接受王命,到王畿洛邑觐见天子,会同霸主晋厉公伐秦(麻隧之战)。征伐之前天子举行了祭祀,然后将祭祀所用的生熟肉分给各位诸侯,成肃公(子爵,周王同姓)接受生肉时表现出不敬的样子,刘康公(子爵,顷王之子定王之弟)见到后立即批评了成肃公,其中有一句话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大概意思是说国家最重要的大事,就是祭祀和征伐,祭祀时接受膰(熟肉),征伐时接受脤(生肉),这是对鬼神的大礼节,今天成子(成肃公)心不在焉,不要命了么?这则故事里,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祭祀和征伐是国家首要大事。中国人可能是最重视祭祀的民族,中国人的祭祀可以一直追溯到遥远的上古时期,始终是国家的重要大事,《国语·周语上》说:“夫祀,国之大节也。”祭祀也是权利的象征,主持祭祀的,通常是一国之君。国家一级的祭祀,又因对象不同,分为祭祀天地、鬼神(祖宗)、日月星辰、社稷、风云雷雨山川和军事祭祀,周简王在要求同姓诸侯伐秦之前举行的这场祭祀,就是国家的军事祭祀--祃祭。

  古代的军事祭祀有两类,第一种就是祃祭,又称为师祭。是指在征伐之前举行的祭祀,祃祭的目的在告知神祗大军出征之地和行军经过,保佑出征顺利。第二种是蒐礼,即蒐田之礼,蒐田就是蒐山田猎,蒐礼又称为表貉或表狢。古代田猎,不只是游幸,还附有军事演习磨练军队的作用,因此蒐礼是一种军事礼仪。《周礼·春官·肆师》:“凡四时之大甸猎祭表貉,则为位。”《国语·晋语八》:“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茆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 指在古代出征田猎的阵前,立“望表”插豹尾表狢,对田猎的地区的山川发誓言祭祀的礼仪,与后世祭祀山川有共通之处,后世祃祭和蒐礼实际上已经基本合并,可以并称祃祭,祃祭和蒐礼往往还伴随观兵露布(卤簿)之礼,以表现军容盛壮,祃祭完毕作战获胜后,还要进行献俘礼,将俘虏首恶杀于祃祭的坛下,告慰神主。先秦时的祃祭之礼,至汉代已经不可考,郑玄解释祃祭时也很苦恼,用了“为兵祷,其礼亦亡”这样的话,孔颖达补充说祭祀的对象可能是“造军法者”,即黄帝或蚩尤,他也不能确定要祭祀的究竟是哪一位。尽管先秦的祃祭对象有争议,祃祭过程不清楚,但是在隋以后,祃祭的主神就逐渐只剩下了黄帝,蚩尤很少再出现,《隋书_卷八 志第三 礼仪三》“开皇二十年,太尉晋王广北伐突厥,四月己未,次于河上,祃祭轩辕黄帝,以太牢制币,陈甲兵,以三献之礼”。《隋书 帝纪 炀帝》记载:“大业十年春二月辛未,诏百僚议伐高句丽,数日无敢言者。三月壬子,行幸涿郡。癸亥,次临渝宫,亲御戎服,祃祭黄帝,斩叛军者以衅鼓。”中国自汉以后的祃祭,主要内容是以军旗祭祀神祗,保佑可以战胜,而军旗正式的称呼就是旗纛。

  古代中国的军旗,简称旗纛,最初的作用应当是辨别归属。中国的军旗按其形状作用不同,又分为纛、五方旗、幡、牙旗、旌旗等等,简单的一个一个说说:纛:纛是最初的军旗,又称旗头,是古代军旗之首,可以在卤簿中单独出现,也可以出现在旗帜的顶端部分,纛的上端是木质髹金的金吾(金吾:最初可能是三个串联的戈,如曾侯乙墓出土的现在称之为三果/戈大戟,甲骨文中有汉字“我”,“我”字音通“吾”,都有表示自己的含义,因“我”是金属或髤金制作,因此后世又称之为“金吾”,战汉以后的逐渐简化造型,形如宝剑,连枪尖左右每边共三刃,有点像个造型复杂的红缨枪头或三尖两刃刀,汉光武帝的人生梦想“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就是想找个漂亮媳妇再做个执纛的旗手),纛体称为纛旓,旓就是旗杆上部的大毛球,比如红缨枪的红缨,正式的纛要用纯色牦牛尾制成,因其多为皁色(黑)又称皁纛,关于黑色牦牛尾的皁纛来历,马王堆三号墓出帛书《黄帝十六经 正 乱》上面记录汉初时对黄帝战蚩尤的说法“帝身禺(遇)之(蚩)尤,因而禽(擒)之。剥其□革以为干候,使人射之,多中者赏。断其发而建之天□,曰之(蚩)尤之旌,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腐其骨肉,投之苦(醢),使天下集之。”就是说黄帝擒蚩尤后,拿蚩尤的身体发明了4样东西,第一箭靶:剥下蚩尤的皮做成靶子让大家射;第二是是旗帜:剪下蚩尤的头发绑在木杆上举在天上就是蚩尤之旌;第三是足球:把蚩尤的胃填满干草做成一个足球让大家踢;第四酱肉,把蚩尤的肉做成葅醢分给子民吃。其中的蚩尤之旌,以蚩尤的黑头发绑在木杆上的形象,联系到后世以皂纛祭祀黄帝,这可能就是皁纛来历了。皁纛在古代属于最重要的军旗,一般出现在天子卤簿(仪仗)里,历代有所沿用和变化,《宋朝会要》曰“皂纛本后魏纛头之制, 唐卫尉纛居其一,盖旄头之遗像。” 宋朝曾巩 《晓出》诗写道“晓出城南罗卒乘,皁纛朱旗密相映”。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北宋《大驾卤簿图书》,描绘的是北宋天子卤簿的出行,其中也有一杆“金吾纛旓”,金、宋亡国后胡元以蒙古入主中国,也使用了纛,因为用了白色牦牛尾制成,称之为成吉思汗的“九游白纛”或“九脚白旄纛”(九游白纛曾经作为蒙古国的国徽图案,蒙古人称之为“咤干酥喇定/查干苏鲁锭”,有主杆陪杆之分,以绳牵连在一起,一人持主纛多人为辅持从纛,与宋的金吾纛旓配属的引骑、压纛等相通)。此外因为天子六军之说,古代军队也代称之六纛。

  先天五方旗:皁纛之外,比较常见的军旗,还有先天五方旗。五方旗其实就是古代的八卦旗(阴阳两鱼图是明朝后从西方传入中国),五方旗与中国的五行有关,旗分为五面,即青、赤、黄、白、皁色五旗,五行含义太多下面我列了个表,用来显示古代的五军制或代表行军中的五个方位,其实各种军旗可能都与五行八卦的方位有关,有时候,人们也把五方旗的五个颜色按色块排列,绘制在一面旗帜上,宋代绘画里,多次出现了五方旗,如《中兴瑞应图》、《胡笳十八拍图册》、《冬日戏婴图》等。到了明朝,五方旗和纛合二为一,明代设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直接使用青、赤、黄、白、皁五色五杆纛代表,成画与万历初年的《入跸图》中描写的明朝天子卤簿里,就用这五杆纛,《明会典》里也提到了纛在仪仗中的使用,明朝在两京和驻有卫所、都司和驻军行营的府州县城中,为禡祭所需,都设有旗纛庙,高启的诗《观军装十咏》的第三篇名字就是《纛》“发乱野牛惊,神专大将营。师行当祃祭,坛卜戮番生。”可见纛与禡祭的密切关系。到了清朝由于实行八旗制,原来的旗纛文化已经式微,不再或很少祃祭(乾隆年也祭祀过旗纛,清代的纛,其实就是幡的变形),各地旗纛庙更是大多废置。不过清代仍然保留了五方旗,即在旗面上以等距横条排列五色,成了一二品官的官旗(戏曲舞台上,还有一种几种颜色套在一起的方旗,叫做八卦旗,其实也是五方旗的变形,武将的靠旗,大概也是与五方令旗有关)。到了民国初年,共和初建,各省又推举这种五种颜色的旗帜为国旗,并赋予五族共和的新含义,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五色旗,直到今天原始的先天五方旗仍是道家做法时招揽天兵神将的道具。

  望表:上面说了“蒐礼”,望表就是蒐礼的道具。望表二字就是方天画戟的本名,讲究的望表也要髹金,连上一根木杆,杆首插上长毛动物的皮毛,称之为表狢。表狢一般是插豹尾,称为厖(音mang,二声,望表连接的时候,多数时候不是连在画戟的戟头下面,而是挂在画戟的第二个小枝上),很多古代的搜山图或庙里的壁画都有望表,望表与纛的作用有相似之处,都等于是把战利品挂在长兵器上,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挂的是猎物皮毛,一个挂的是俘虏毛发,望表和古代田猎关系密切,可能源自上古部落男子集中田猎,将战利品挂在长矛上的传统。

  幡:幡明朝又称为“高招”或“招摇”旗,今天仍然可以在农村描绘上看到舞幡艺人招摇过市的表演,幡是古人常见的旗帜,长条矩形,正挂在木杆的纛旓之下,上面可以写字描图,按《入跸图》显示,幡一般紧跟纛,可能是与纛搭配出现,可见幡在旗帜中位置很高,清代祭旗纛时,直接就是以幡代替旗纛,现在京剧里的“大纛旗”其实也是幡的变形,也是像关公周瑜这样的大帅才有的。另有一种用在古人葬礼上白幡,出殡时举在队伍前列,白幡有个固定名称,称之为“大工布”。

  牙旗:牙旗顾名思义,就是指旗有牙--旗后面有旒,方便旗帜迎风招展,牙旗是现代影视里最常见的古代军旗,各朝都略有变化,有矩形,有半圆形、有不规则形,宋元以后,又出现了三角形等,牙旗的图案丰富,主要由龙虎豹麒麟白泽等瑞兽、日月星辰二十八宿、六甲神、道家符篆、六十四爻文等等,主要目的,一是显示军容壮丽,二是求个吉利,三是与先天五方旗相通,即以五行八卦等区别行军方位。普通的牙旗旗头不会过于华丽,戚继光在《纪效新书》的军旗直接以木葫芦涂漆代替华丽的纛旓。

  旌旗:又称旌旂,《周礼·春官·司常》:“凡军事,建旌旗。”旌旗是牙旗的变形,纛旓上不设金吾,而是插上羽毛,图案变化如同牙旗。

  其它举例:如令旗,明代的令旗多呈湖蓝色,上书一个令字,三角形,由旗牌官秉持。军门旗:明代卫所及驻军官署,门左立一面黄旗,上书“军门”二字,门右立一面黄旗,上书“饬兵”二字。此外还有节、幢等,都是礼仪仪仗,与军事关系不大,不一一列出了。

  附明代祃祭简介:

  尽管朱明出身土鳖,礼法不如唐宋高级,但由于元朝的胡人形象,明朝建立后,几乎完全废弃更新了元朝的全部制度,不但从行政制度上,乃至坤舆区划、道路建设、城壕工程、服饰习惯、律法礼仪、邮驿通讯,差不多可以说是废墟重建,工程超级大,《明集礼》、《明会典》、《明史》都有明代祭祀的流程介绍,我们现在能大概看出端倪的比较系统的祃祭,基本上就只有明朝的祃祭。朱元璋称帝后,于洪武元年追唐宋军制(尽可能的),以诏书定军礼,祃祭分为师行而祭和庙祭两种。其中师行而祭是征伐前祭祀,又细分为皇帝亲征和大将出征两种,亲征需要皇帝本人亲自祭祀旗纛,大将出征则只需遣官祭祀即可。庙祀时间是春秋两祀,春祭用惊蛰日,秋祭用霜降日。洪武九年,在京师(应天)山川坛(先农坛)东厢单独建立旗纛庙(六楹,庙左设燎炉),从此后明朝祃祭开始正是分祭(之前是与山川祭祀合祭),属国家吉礼中的中祀。除京都旗纛庙外,在各王国、全国各府州县的都司、卫所行营侧建旗纛庙。《明会典》“凡各处守御官,俱于公廨后筑台,立旗纛庙,设军牙六旗纛神位。若出师,则取旗纛以祭;班师则仍置于庙。”(如现在的开封仍有旗纛街,当地解释说是八旗驻防得名,此说有误,旗纛街得名是因原明朝亲军祥符卫的旗纛庙所在)。各地祭祀过程全国比同京师,分为斋戒、省牲、迎神、三献礼、饮福、彻豆、送神、望燎等步骤,旗纛庙祭祀神祗为“旗头大将、六纛大将、五方旗神、主宰战船正神、金鼓角铳炮之神、弓弩飞枪飞石之神、阵前阵后神祗五昌神众”,一般以上各位大仙合坛一块祭祀。燕逆篡位后又增加一位大仙“火雷神”。各地驻军祭祀旗纛时,由驻军品级最高的长官服戎服(明代戎服一般指头戴大帽,身穿通袖膝襕纹大红贴里,腰扎窄鞓,皁皮官靴)行初献,后面的亚献、终献按品秩排队进行。

  《大明会典》中祃祭祝文的范文:1、惟某年月日,皇帝遣具官某,致祭于旗头大将、六纛大将、五方旗神、主宰战船正神、金鼓角铳炮之神、弓弩飞枪飞石之神、阵前阵后神祗五昌等众。唯神钦天命而无私,助扬威武,有功国家,兹当仲秋,谨遵常典,特以牲醴,遣官致祭,神其鉴之。尚享。 2、惟某年月日,皇帝遣具官某,致祭于天威神机火雷无敌大将军之神。唯神威勇猛厉,刚劲精强。訇雷掣雷,欻火奔风。护国庇民,厥功显著。肃靖凶暴,宁谧封疆。遏有征讨,唯神是赖。驱锋遣镝,端直奇妙。万发万中,叠贯连穿。破敌致胜,如拉枯朽。无坚不摧,无悍不灭。神其蓄锐毓灵,用之则应。特以牲品致祭。神其享之。

  大将出征的自撰祝文实例:成化元年,两广土人叛乱,朝廷提左佥都御史韩雍,协理军务分道进剿,韩雍写《祭旗纛之神》文一篇:惟兹两广叛蛮,久违王化,戕害民命,罪恶贯盈,圣天子甫即大位,奉天勤民,悯兹广人久坠涂炭,特命雍等统率大兵,来兹伐叛,用救民生。初指桂林,贼侵我疆,五发偏师,所向克捷,是皆神威,助我先声。今寒霜既降,肃杀维时,蕃汉夷兵,川汇云集。雍等整饬兵戎,申严号令,将图分道并进,往问叛蛮之罪。惟神主司戎兵,三军瞻仰,伏望威灵,阴相默佑,指麾将士,旌旗所向,战胜攻取。指日削平群凶,慰安黎庶,使地方永永无虞,用副朝廷伐罪吊民之意,实荷灵神无疆之休,谨用祭告。尚飨。 (孝宗的生母纪太后和西厂厂督汪直就是因此战“俘入掖庭”)

  另外存疑一个:关于蚩尤的所谓军神地位。从网上看,很多人把蚩尤说成主兵的军神,我以为值得商榷,由于先秦祃祭的古俗已经不可细考,汉朝自己的各种说法又矛盾很多,历史上后世又难免以讹传讹,最后传到本末倒置也不奇怪,我个人从一个侧面看蚩尤做军神与理不很通,上文提到黄帝斩蚩尤后以其头发做军旗,其实就是拿蚩尤的脑袋绑在木杆上,建成军旗皁纛,而旗纛是历代祃祭的必备之物,历代用军神的脑袋祭祀,神祗又是黄帝,蚩尤作为的军神体面在哪里体现?汉朝的蚩尤刻像网上可以找得到,完全就是一副牛魔王的凶恶模样,与石刻黄帝的文明人形象有巨大反差,很难把这个古人刻意丑化的形象与祃祭的庄严对照。祃祭古俗过程虽然缺失,汉以后历代祃祭的形式也有不断变化,但祃祭前后献俘和杀戮番生的文字一直不少见,与黄帝杀蚩尤然后分肉给大家吃的行为似乎又是继承关系。因此我个人觉得可能是祃祭中皂纛的蚩尤因素干扰,造成了蚩尤是军神的误解,真正的军神其实是旗纛庙里的黄帝。

这是以前做的五行简单对照,可以对着五方旗或是各种神兽、爻文的牙旗演变看:

  甲骨文早期汉字--“我”,礼仪兵器:

曾侯乙墓出土的三果大戟?我?(即后世的金吾,果通假为戈)三刃,上端的后面有孔,可以挂纛旓:

“我”(金吾)在先秦的一些演化,逐渐简化造型:

  唐代行酒令时用的银质酒纛,右面那一杆,等于是纛的微缩模型,注意纛旓上面的金吾,左右对称的三刃造型:

北宋大驾卤簿图书中的金吾纛旓:

  现代复刻的成吉思汗的九游白纛(查干苏鲁锭),蒙古人纛顶没有用金吾,而是用了马叉,这个被韩国人学去了:

宋中兴瑞应图中大帐旁的先天五方旗,每色各两面,绑在一起了:

金兵的五方八卦旗,合五色为一面旗:

宋胡笳十八拍图册中的五方旗:

宋冬日戏婴图中的五方八卦旗变形:

明平番得胜图中的五方旗,皂纛旌旗:

明入跸图中的五色纛,下一图里皁纛的后面,就是幡(招摇):

  摘芳主人画的明代旗手--红纛。旗手卫亲军装束:头戴朱漆勇字帽儿盔(从原画和出土实物看,明代帽儿盔有毡制也有铁制,这顶样子应该是铁盔了),内着绿色通肩膝襕纹贴里,白色义领,外罩湖蓝色长身对襟漆钉罩甲,红绺边,脚穿皂皮官靴,腰扎鸾带,左下身裹战裙一副。髹金木枪头呈三刃金吾状,纛体用牦牛尾染色,外罩宝盖珠络,固定在朱漆木杆或竹竿上。

  入跸图中的旌旗,旌旗就是旗头插羽毛的旗帜,这杆用的是青纛,青方位是左,由于此旗在皇帝的卤簿里,可能属亲军中的左军都督府:

  出警图中宫中着甲太监秉持的望表,注意:豹尾(厖)直接插在画戟戟头下,既然设有望表,说明万历皇帝谒陵过程中举行了山川祭祀礼和进行了田猎(观兵礼),出警图和入跸图就应当是刻意记录此次观兵的时事画:

某幅搜山图中的神将秉持的望表,豹尾(厖)挂在画戟下层小枝上:

陕西洪洞县广胜寺水神庙明应王殿明代水陆壁画上的望表,豹尾(厖)挂在画戟下层小枝上:

中兴瑞应图中的红纛赭黄牙旗,应该是赵九用的旗了:

戚继光纪效新书涂漆木葫芦旗头的简装旗纛,牙旗图案是二十八宿或六丁六甲神,也与方位有关:

  北京先农坛的神仓,位于太岁殿东,原为明代旗纛庙,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废京师旗纛庙,改建为神仓。位置仿南京旗纛庙建设:

开封著名文化街--旗纛街的解释牌:

古代旗帜的现在遗存——戏曲中的八卦旗,不甚讲究:

京剧里关公大纛旗(幡)和八卦旗搭伴:

道士做法请天兵的先天五方旗,虽然做工粗糙点,毕竟是专业人士,形制是对的:

韩国古装仪仗队的旌旗,注意后排几个旗头,羽毛被剪平顺了:

招摇过市的舞幡艺人:

一些外国的纛:

本文出自北朝论坛,作者 : 不动之戈

  想看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北朝论坛公众号beichaoluntan(看北朝)。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企业界》杂志人物专刊联合主办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