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德媒关注中国投千亿人民币发展充电桩 数量已远超欧美

发布时间:2017-12-09 13:46:09 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量:
原标题:德媒关注中国投千亿人民币发展充电桩 数量已远超欧美 12月9日报道 德媒称,到2020年为止,中国将新增480万个电动车充电桩。中国政府上个月再次强调了这个目标。 据德国《经理人杂志》网站12月4日报道,这是中国政府向国内电动车驾驶

  原标题:德媒关注中国投千亿人民币发展充电桩 数量已远超欧美

  12月9日报道 德媒称,到2020年为止,中国将新增480万个电动车充电桩。中国政府上个月再次强调了这个目标。

  据德国《经理人杂志》网站12月4日报道,这是中国政府向国内电动车驾驶者作出的一个重大承诺,而它的代价也不低。

  根据《金融时报》的估算,这样中国街头的每辆电动车就都会有充电桩可供使用。到2020年,将有500万辆新能源车辆(也就是纯电动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在中国行驶。

  分析师预计,国家计划实现的充电网的扩充需要大约124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其中大多数资金可能会来自于中国政府自身。

  报道称,目前中国有大约19万个充电桩——每个充电桩大多都有多个接口。因此这个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在今天就已经拥有最多的公共电动车充电设备。而美国能源部的数据显示,美国目前的公共充电桩有1.66万个。“欧洲替代燃料瞭望台”的一份概览纲要称,欧盟境内目前在使用当中的充电设备有11.81万个。

  报道认为,虽然近几个月来中国电动车上牌数量明显增加,仅10月份就售出了6.6万辆新能源车辆,按年来看数量则达到了40.5万辆,但是这仍还没有达到新上牌车辆的2%以上。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在给电动车补贴上表现得非常慷慨:这些车辆最多可以获得高达8000欧元的补贴,未来几年补贴的金额将会减少。此外,电动车在多个大型城市可以随时上牌,而普通车辆上牌则受到严格的限制。

  然而即便是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充电设施显然仍是不充足的。顾问人员称,像混合动力车主就很少在充电桩充电,因为他们很难在私人车库以外找到充电桩。国家的巨额投资可能会彻底改变这种状况。

  报道称,欧洲和德国的充电设施不足也是令很多潜在购买者最终却步的原因(除电动车行驶里程低而价格高之外)。德国现有的充电桩相对分布不均。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但中等和小型城市的充电桩也很少。而数据显示部分大城市的公共充电桩其实一点都不少。

  报道称,欧洲人也希望政府为建设更密集的充电网络投入资金。但是这里的计划远没有中国人的那么具体。负责气候问题的欧盟委员米格尔·阿里亚斯·卡涅特虽然计划投入8000万欧元推动欧洲范围内充电站网络的建立,但是这笔钱属于到2030年前推动环保型汽车发展计划的一部分——而且与中国的发展计划相比,规模相对较小。

  德国经济部计划在2020年之前斥资3000万欧元推动私人投资者、地方和市政府安装充电桩,其中三分之二的资金将用于5000个快速充电站的建设,剩下的则会用于建设1万个普通充电站。

  但是,与中国在充电桩方面的发展与更新相比(而且贯彻实施的速度和作出决定的速度一样快),这些推动措施就显得规模很小了。(编译/赵涟)

  资料图片:10月27日,国网北京电力公司的技术人员在为新能源汽车进行试验充电。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延伸阅读】英媒:中国减少新能源车补贴 促国内车企“优胜劣汰”

  7月3日报道 英媒称,中国正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但对一些企业来说,这股淘金潮尚未开始就结束了,因为政府将逐步取消补贴。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7月3日报道,受益于慷慨补贴和销售火爆,逾200家公司宣布计划在中国生产并销售新能源汽车。

  报道称,中国政府正把新能源汽车作为一项新的工业政策“中国制造2025”的一部分,到那时,中国希望在10个高科技行业缔造国家冠军企业。新能源汽车要么是混合动力汽车,要么是纯电动汽车。中国目前已是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并已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年度销量将达到700万辆。去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为50.7万辆。

  但对于一些企业而言,这股淘金潮尚未开始就可能结束了。中国正在淘汰规模较小的新能源汽车公司,其中一些消耗了政府补贴,却没有生产可投入商用的汽车。中国政府希望此举将让少数领军企业有朝一日能够与特斯拉之流竞争,后者是一家美国公司,今年4月其股市市值超过了福特。

  报道称,今年1月,中国将新能源汽车销售补贴下调20%,到2020年将彻底取消这项补贴。今年4月,中国财政部部长肖捷表达了他对骗取新能源补贴的公司(领取补贴但没有生产汽车的公司)的愤怒。他表示,政府已追回骗补资金和罚款约23亿元人民币(合3.37亿美元)。

  与此同时,工信部正启动漫长的认证程序,规定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必须具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欧洲汽车工业协会驻中国首席代表多米尼克·德克莱尔表示,此举很可能带有这样一个目的,即“淘汰近200家新能源汽车生产商中的一些企业,这些企业受益于政府补贴,但其中一些不具备真正的研发能力”。

  报道称,中国国家发改委发布了15个新能源汽车制造许可,有报道称,中国政府不会继续发放这类许可。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徐海东表示:“市场将永远是适者生存,只有业绩优秀的公司才会生存,一般是经过一些整合,而不是数百家公司生产相同的低端汽车。”

  蔚来(NIO)和LeSee等很多小公司一直希望仿效特斯拉的成功。但中国政府传统上感兴趣的是注重国家冠军企业的创新模式,这些企业是汽车行业的巨擘,例如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比亚迪(BYD)和汽车制造商广汽(GAC)、吉利(Geely)和长安(Changan)。

  根据新的规则,明年电动汽车就必须占到各企业在华汽车销量的8%,到2020年将达到12%,汽车制造商认为,这些目标过于雄心勃勃。未能达到这一比例的汽车制造商必须从新能源汽车制造商那里购买积分;一位要求匿名的业内人士表示,政府迫使汽车行业这么做,只是为了减少自己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支出。

  生产新能源汽车的激励措施包括慷慨的补贴,这类补贴曾经占一辆电动汽车价格的近60%,其结果是2015年电动汽车销量增加3倍。围绕电动汽车的疯狂热潮甚至在中国引发了锂和钴(它们是重要的电池原料)等大宗商品的活跃交易。

  报道称,淘汰较小规模的企业将推动幸存者与较大公司合作,这正是北京方面希望的。

  高调的电动车初创企业蔚来汽车向英国《金融时报》表示,尽管还没有获得制造新能源车的政府许可,但因为与国内已获许可的汽车制造商江淮汽车(JAC)合作,它并不需要这种许可。

  BMI研究(BMI Research)高级分析师托马斯·格伦迪宁(Thomas Glendinning)表示:“现在拥有生产许可的许多大公司,将可轻易开放车间,作为代工制造商为其他品牌制造汽车。”

资料图片:河北省清河县一家新能源汽车公司的工人在电动汽车生产线上忙碌。新华社发

  (2017-07-03 10:53:53)

  【延伸阅读】外媒称新能源车在华销量飙升:源于政府鼓励支持

  9月14日报道 美媒称,数据显示,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再次加快,清洁能源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比去年增加超过60%。

  据美国合众社9月12日报道,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上个月汽车销量为219万辆,比2016年8月增长了5.3%。混合动力车和电动车等替代能源车辆的销售和生产比去年增长超过60%。销售增长76.3%达到6.8万辆,生产增长67.3%达到7.2万辆。

  报道称,中国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而且连续8年占据世界最大汽车市场的地位。

  合众社援引中国媒体报道称,这种积极的增长是源于中国加大力度鼓励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以缓解环境压力,比如提供汽车购买的税收减免和折扣,并要求政府机构购买更多新能源汽车。(编译/王笛青)

  (2017-09-14 00:16:01)

  【延伸阅读】英媒称中国或将公布新能源车销售配额 但将延后一年实施

  9月1日报道 英媒称,四位汽车和行业人士表示,中国可能延后执行严格的插电式电动车新销售配额,让全球汽车厂商有更多时间准备。

  据英国路透社8月30日报道,消息人士表示,有关插电式电动车销售配额的最终计划可能在数日或数周内推出。

  但消息人士称将会等到2019年才正式执行,较最初计划晚了一年。由于事属敏感,消息人士不愿具名,并称情况仍可能生变。

  报道称,全球汽车制造商6月时致信给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敦促软化对所谓的新能源车(NEV)的提案。NEV涵盖了所有电动车,主要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

  为了减轻空气污染并拉近国内汽车厂商和全球竞争对手的差距,中国为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电动车设下目标,希望到2025年至少能占中国汽车销售的五分之一。

  根据最新提案,明年汽车业者的销售中必须有8%是纯电动或插电式混合动力车,2019及2020年的比例则分别提高至10%及12%。

  汽车业者一直寻求推迟引进配额制度,同时希望中国重新考虑未达成配额的罚则。

  报道称,四名消息人士称,中国很有可能在2018年公告新能源车销售配额制度,但延后一年实施,意味着若汽车业者无法马上达成配额规定,也不会受罚。

  一位官员表示,销售配额制度的最终版本可能“很快”就会公布,因公示期已经结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以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已经做最后一次的审查。

  该名人士称,“就我所知,‘很快’的意思有可能是本周,或者是在9月底之前。

8月3日,参观者在一家电动车分时租赁企业展台上观看展车。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2017-09-01 00:17:01)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企业界》杂志人物专刊联合主办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