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那些抄都抄不好的国综:这就是中国该有的综艺
国产综艺最大的诟病就是抄袭,这样的例子不甚枚举。
香玉就不一一点名了。
最近,一档让国宝活起来的原创节目,火炸了!
被10万条弹幕狂热团宠 。
这一次,央视爸爸要搞大事情——
《国家宝藏》
豆瓣分数高到发指的9.4 。
要知道,珠玉在前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也才9.3分。
《国家宝藏》,这名字听起来是不是特严肃,特高冷 ,令人一秒联想到隔壁的声控福利《国宝档案》?
没错,央爸出品,还是要有一个基本门槛儿,正,大气 。
一出手就请来了9个大腕儿 :
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
中国9大博物馆馆长围坐一圈儿,谈笑风生。
展出的文物,都是一等一的国宝 。
但,中间小剧场,画风就完完全全跑偏了 。
每一个国宝,都由一个演艺界明星做推介人。
第一期有王凯、 李晨、梁家辉 ;
分别推介各种釉彩大瓶、 《千里江山图》、石鼓 。
呐,光看名字你就能get谁最有槽点了,就是它,各种釉彩大瓶 ——
或许你,会跟王凯第一次看到它一样困惑,不就是一个瓶子吗?怎么还各种?
是因为这一个瓶子集结了历朝历代共17种最名贵的釉彩。
它还有另一个名字,瓷母 。
在中间小剧场里,王凯扮演了这个瓶子的创造者,乾小四。
咦,乾小四是谁?
就是本宝宝乾隆。
一天,乾隆突发奇想,想造一个集历代大成 的瓷瓶,要用到17种 最具代表性的釉彩。
出发点是好的,图案就... 一言难尽。
御用瓷器都以素雅为主,现在一个瓶子17种花色,有点过了。
乾小四才不管,「奏四要过!」
中午打起了瞌睡,梦到了2个人,一个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一个是元代画家黄公望。
乾小四对两位仰慕已久,迷弟 眼神。
却迎来两人的一顿痛骂。
原来,乾小四在王羲之的字帖上,咔咔咔盖了几十枚印章。
堪称盖戳狂魔 。
更丧心病狂的是,在黄公望的画作上,题词 55 处啊丧病...
简直是题字狂魔 。
真·爱新觉罗·牛皮藓·弘历。
黄公望和王羲之的棺材板都盖不住了 。
乾小四对自己要做这样一个瓶子,蜜汁自信。
「您看,我这个瓷瓶造型,真的不好看吗?」
黄公望嫌弃三连。
乾小四,「哼,如果我皇阿玛在世,他一定支持」
皇阿玛雍正立马出来打脸 。
乾隆宝宝委屈,但宝宝不放弃。
虽然,大瓶子外貌清奇,其实内在是很牛掰 的。
故宫博物院院长就说,它代表了中国古代瓷器烧造技术的巅峰 。
为什么呢?
因为17种釉彩各自的烧制技艺、要求、难度都是不一样的。
就算每一种釉彩的烧制成功率是 70%(这算比较高了),17种全部烧对,那概率也是0.7的17次方,即0.23% 。
这万分之二 的概率,乾隆盛世的工匠们还真的就做到了。
「海纳百川」的大瓶子,还是很让人感动的。
当然另外两件国宝,也很值得一书。
首先,《千里江山图》卷。
这幅画的传奇之处,在于它出自一位18岁的天才少年之手 。
18 岁,搁现在也就是一个背四级单词 的暴躁小伙。
然而北宋天才少年王希孟,18岁就留下了传世之作。
而且900多年前的画作,到今天看,色彩依然绚烂夺目 。
全卷长11.95米,烟波浩渺山峦蔚然,连一个撒网小渔夫的情态,都十分精妙。
著名画家陈丹青在《局部》节目里曾形容它——
「出人意表,光华灿烂,通篇贵气,清秀逼人...我的脑袋就抵在展柜的玻璃上,看得像个傻子一样 」
近千年不褪色,这么神奇的效果是怎么来的?
因为,人家作画用的都是宝石 啊。
孔雀石、蓝铜矿、青金石、朱砂、雌黄、赭石、千年砗榘(che ju)... 好吧香玉也头一次知道这些石头的名字...
都是用的最上品。
中央美院老师口头禅「上等的我们是用来画画的 」,一脸小傲娇哦。
另外它的生动细腻,是由繁复的工序 而来。
美院老师一开始想临摹,就随便打了一个底稿轮廓,直接上色,发现效果远比不上原作。
后来,经过四年 的研究,闭关两个月 时间,才终于磨出来了贴近原作的工序:整整画 5 层 。
墨稿:37 天。
绿色:15 天。(一遍赭红,两遍绿)
青色:15 天。
就这样两个多月时间,也才复制了《千里江山图》的十分之一。
奇怪的是,画出这样的巅峰之作不久,王希孟就销声匿迹 ,从此再无别的作品了。
而李晨演的小剧场,就是讲述宋徽宗和王希孟的故事,情节十分宠溺。
第三件国宝,石鼓。
10个圆圆的石头,其貌不扬,然而经历最厚重、最坎坷 。
石鼓是中古最早的石刻诗文,有 2300 年历史,比耶稣都要年长。
被称为「石刻之祖」,上面的文字最为宝贵。
石鼓历经战乱,几度丢失,「雨淋日炙野火燎 」,却奇迹般地存活下来。
这都要归功于几千年来以命相搏 的守护者们。
在日军侵华 时期,就有这么一家子三代人,死死守着石鼓。
梁金生 老先生,他的高祖、曾祖、爷爷、父亲,都先后就职于清宫和故宫博物院。
日军侵华时期,就是他的爷爷将故宫的文物护送南迁,战后再由他的爸爸护送回北京。
为什么一定要保护?
梁老先生说「国破山河在,如果我们输了,可以反击,打回去。但如果文物遭毁了,咱们文脉就断了。 」
战乱时期啊,单单每一个石鼓都有1吨重。
可就是历时16年,辗转上万公里 ,经历轰炸、流寇、车祸、火灾,这些上百万件的文物都无一损毁!
创造了二战史上文物保护的奇迹。
梁先生兄弟姐妹5人,也都是在护送文物的路上出生 的,他们的名字也都是根据文物经过的地名来起的。
梁金生,金,指的就是南京(金陵),还有梁峨生、梁嘉生、梁宁生、梁燕生。
由于后来海峡两岸对立,一家人分隔两地,20多年不得见。
每个人名字背后,都藏着一段奔波流离 的岁月。
弹幕哭成一片。
香玉看完,感觉很复杂。
被乾小四的蜜汁自信逗乐,被18岁少年的天才惊艳,也被石鼓的守护人的赤诚之心深深震撼。
然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文物真正的意义在哪儿呢?
在香玉看来,文物,在给这个世界带来一种可触摸的「确信感」。
没错,文字是记载历史最佳的工具,然而却也是最悬空、最容易被篡改 的。
文物就不一样。
这些具象物件的说服力是可以被细微感知的,是不证自明 ,胜过千言万语的。
举个栗子。
要说,全中国最大的文物,应该就是故宫本身 了。
梁家辉虽然是香港人,但他对故宫怀有一种悠远的感动 ,来源于这么一段经历:
1982年,他拍《垂帘听政》,那时候故宫还没什么游客,他就常常来这里,跑遍故宫每一个角落。
「我记得有一次拍戏的时候,我穿着戏装,一身龙袍,跑到太和殿外面的城楼上面。发现月亮很大 ,回头一看,就看到整个故宫的一个剪影 。
我那个时候就想,诶,以前的皇帝,会不会在这个角落看自己的家。 」
这种渗入毛孔的奇妙审美体验,好像一瞬间打通了时间次元,是永远难以从文字上获得的。
就像史书里再怎么赞美阿旁宫的壮丽,我们也很难产生共鸣。
然而故宫,一个月圆之夜的剪影,就够了,会记一辈子。
这些文物,给我们留下了历史缝隙里,最鲜活的记忆。
这些共享的记忆里,有我们这个民族最初的美、感动和信仰。
喜欢这篇文章的人也喜欢 · · · · · ·
?
?
?
?
上一篇:你没有PS的样子,真好看!
相关阅读
- 03-12营口沿海银行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打赢
- 03-12企业医院白皮书V1.0 ——ISTPOS白皮
- 03-12BBG纸尿裤助力一线安心战疫,为“医二
- 03-12长沙市侨联致海外侨胞的一封信
- 03-122020中国(吉林)安全与应急产业博览会
- 03-12中国经济传媒协会联系企业向抗疫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