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新行业遇上交通老问题 各大地图企业纷纷出招解决城市拥堵

发布时间:2017-12-10 13:24:21 来源:央广网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量:
央广网北京12月10日消息(记者冯烁)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如今,“堵车”已经成了城市生活的一大痼疾。不仅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面临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二、三线城市也逐渐出现各类交通难题。面对频发的“城市病”,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

  央广网北京12月10日消息(记者冯烁)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如今,“堵车”已经成了城市生活的一大痼疾。不仅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面临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二、三线城市也逐渐出现各类交通难题。面对频发的“城市病”,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成为解决问题的新药方。

  “智慧交通”被业界公认是缓解、解决交通问题的最佳方式。它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从而建立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被堵车堵得心急的人们到底还有多久才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红利?智慧交通什么时候才能到来?

  百度地图:通过现代化智能信息技术 可以构建智能网络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不断推进、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城市道路交通的各种问题凸现:交通拥堵成为影响大城市居民出行的首要问题,交通事故数量呈上升趋势,机动车尾气污染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如何解决城市拥堵的痛点,也是一直以来政府、企业致力于改善的重点。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智慧交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近些年多家地图企业也都在技术上不断探索,力图通过技术来撬动智慧交通的发展。

  百度地图事业部总经理李东旻在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过现代化的智能信息技术,可以构建人与车、车与车、车与路之间的智能网络,“拿全身的血液来作比喻,当你的主要血管发生一点堵塞时,其实可以进行旁边血管的分流。交通的数据也是一样,产生了大量动态数据后,我们跟各个地方的交管局进行深度数据合作。不仅是数据合作,我们还会对道路行驶状况、道路使用率、道路占用率进行数据算法层面分析进而优化。”

  高德地图:城市道路指示牌显示距离可自动计算开车时长

  除了在企业内部寻求突破以外,本周高德地图宣布携手中国公路学会,成立未来交通与城市计算联合实验室,力图在未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高德软件有限公司交通管理解决方案部总经理吴泽驹表示,传统产业遇上新兴技术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实验室成立的意义在于打通产学研整个生态,如果产业和研究分离,对于今后的应用和发展都会造成瓶颈。我们应该通过更多的互联网技术和动态移动数据来做一个城市运行的评估和分析,以及有限的城市资源和信号控制资源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优化。我们的公交服务能力,利用数据如何进行限位、占位等等进行优化。”

  过去,城市路网对于拥堵的探索还依靠的是传统设备来进行统计,在大数据分析的帮扶下,将结合实时数据监测分析,自动调整交通信号灯配时方案,优化道路交叉口信号灯的控制,均衡各级路网流量,使停车次数、延误时间及环境污染减至最小,提高道路系统通行效率。吴泽驹举例分析,“比如城市运行中如何发现动态事件,以前我们通过视频、依靠物理检测设备来进行流量统计、事件挖掘,现在我们通过大数据给城市交通管理部门,提供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到的异常拥堵事件。”

  此外,通过这一系列动态数据的分析,静态指路牌也可以具有动态指引作用。吴泽驹表示,北京、广州等城市已经实现,道路指示牌所显示距离被自动折算为具体的开车时长,给予司机直观的驾驶体验。

  看得出,我国的智能交通系统已从探索阶段进入实际开发和应用阶段。但在清华戴姆勒可持续交通联合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萌看来,要想真正实现智慧交通并没有想象的简单,需要历经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建设阶段,包括基础设施、信息采集的技术,这样能使交通体系数据化,更多的数据能产生出来,这是所有工作的基础;第二阶段是能够更好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把数据融合在一起分析,提供未来交通如何更好地优化管理的目标和手段;第三个阶段是完全让出行者适应、参与到这个系统里。

  李萌认为,目前尽管我们已经开始了不少尝试,但我们距离智慧交通还有一定距离,“当前的技术还没有完全实现智慧驾驶、智慧交通。未来我们还有很多步要走,第一步从人车路体系,从车辆这一端研发智慧车辆的技术、增加智慧基础设施的技术和智慧交通管理的技术。目前我们还在这一阶段,需要有更多基础设施把基础信息采集起来,对复杂的交通系统来说更多的是认识和了解,才能进一步改变和控制。”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企业界》杂志人物专刊联合主办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