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大学教材,出钱就能当“主编”?

发布时间:2017-12-14 17:38:42 来源:ifeng.com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量:
职称评审标准偏差和逐利冲动,带来大学教材的“虚假繁荣”和“学术通胀”。花个万儿八千就能当上大学教材主编!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从内容代写、主编挂名、出版入库到代购代销,围绕图书“挂名主编”已形成了一条灰色利益链,而这些挂名主编、副主编多数是为

职称评审标准偏差和逐利冲动,带来大学教材的“虚假繁荣”和“学术通胀”。

  花个万儿八千就能当上大学教材主编!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从内容代写、主编挂名、出版入库到代购代销,围绕图书“挂名主编”已形成了一条灰色利益链,而这些挂名主编、副主编多数是为了职称评定。

  不参与实际工作,只要肯出钱,稿子由编辑团队代笔,这类“主编”其实就是“主骗”。为了职称评定而成为“挂名主编”,这算是一个需求导致生产的案例。

  职称评审涉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是对他们教学、科研等专业技术能力的认定。就像高考是学生的指挥棒一样,职称评审就是专业技术人员群体的指挥棒,评审条件自然会影响着他们的行为选择。如果职称评审标准出现偏差,也会使得他们的行为出现偏差或扭曲。

  其实,只有创造性的成果才应成为职称评审条件。大学教材主编、副主编,虽然要统筹考虑教材的结构和内容选择,但大多都是行政事务性的工作,并非创造性劳动,更没有原创性的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出现。

  将教材主编列为职称评审条件,实则扭曲了学术科研评价的导向。如此一来,教材多了,学问少了;成果多了,思想少了;“主编”受益了,学生吃亏了。加上一些“编辑团队”滥竽充数,结果是教材不少,但缺乏体系,知识陈旧,彼此抄袭,用处不大还浪费纸张,根本不足以称之为学术成果,完全是一派教材的虚假繁荣,如此景象称之为“学术通胀”并不为过。

  如此“大学教材”之所以有市场,还有一个原因是有销路。中介代理人只要求“挂名主编”动员学生、亲友在内的人脉资源,帮忙代销一定数量的图书就行。若是社会人士无法判断如此“大学教材”的好坏也就罢了,但高校绝对要严把教材采购关口,更不能容许通过利益交换或回扣的方式让此类教材进入课堂。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企业界》杂志人物专刊联合主办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