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樱桃的滋味》

发布时间:2017-11-04 10:50:51 来源:文艺批评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量:
斜目而视 樱桃的滋味 你要拒绝所有一切? 你要放弃所有一切? 你要放弃去尝试樱桃的滋味? ——《樱桃的滋味》 中文名称: 樱桃的滋味 外文名称:A Taste of Cherry 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编剧:阿巴斯&m

  斜目而视

  樱桃的滋味

你要拒绝所有一切?

  你要放弃所有一切?

  你要放弃去尝试樱桃的滋味?

  ——《樱桃的滋味》

  中文名称: 樱桃的滋味

  外文名称:A Taste of Cherry

  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编剧: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主演:Abdolrahman Bagheri

  主要奖项:第50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上映时间:1997-05(戛纳电影节)

  其它译名:樱桃之味(港)

  片长:95 分钟

  对白语言:英语

  剧情简介

  一个面色疲惫的中年男人巴迪厌弃了生命,准备自杀。他在一棵樱桃树下挖了一个坑,然后开着车在德黑兰郊外转悠,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寻找一位适合的人,等待他自杀之后,帮他收尸。一路上他分别遇到了阿富汗人、库德人、土耳其人、囚犯、士兵。巴迪以闲话家常似的口吻与他们攀谈自身的家庭、工作、以及经济生活的状况;有时,还邀请他们上车,载他们一程。但他们都由于种种原因拒绝了他,有的因为恐惧,有的出于宗教上的顾忌,有的则基于人道主义上的考虑。

  巴迪陷入了绝望,无奈之中,他只好去找这名工人的阿富汗老乡,他是一名神学院的学生。由于阿富汗正在打仗,他只能背井离乡来伊朗学习可兰经。在谈话中,巴迪得知这名学生是在靠暑假干苦力挣来的钱交学费,于是便问他想不想借这个机会挣一笔钱,从而可以安安心心地去学习。

  在了解了巴迪的意图后,神学院学生非但没有接受他提供的工作,反而用可兰经的教义来劝说他放弃自杀的念头,因为在经书上写着,杀人与自杀都是对神的亵渎和违背。看到他执着的神态,巴迪只好开车将他送回到工地。

  最后一位坐上巴迪的车的是名叫巴格里的老人,在听清了巴迪的意图后,他开始一路劝说巴迪多去想想生活的意义。老人说他也曾有过自杀的念头,当年他带着一根绳子去树林里上吊,当他好不容易把绳子拴在树枝上时,他的手恰好碰到了树上的樱桃。樱桃甜美的滋味使他放弃了原来的想法,从此他也觉得日出日落竟然是如此之美。

  巴迪默默地将巴格里送到了他工作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前,仍然希望老人明天清晨来洞穴找他。老人表示,为了他患贫血而无钱治病的孩子,他愿意接受巴迪的请求,但他更希望巴迪不要这样做。

  送走老人,巴迪仍然感到不放心,他又跑进博物馆里找他,已经换上工作服的老人满脸不快地走了出来,让巴迪只管放心地回去。

  巴迪在夕阳中一直坐到天黑。夜晚,他从家里开车出来,来到了那棵树前,躺在了洞穴里,晚上,他独自躺在大伞一样的樱桃树下,仰望着茫茫夜空,渐渐露出了平静的微笑,发现生命的滋味宛如樱桃般美好。

  关于导演

  1987年,朴素的儿童题材影片《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第一次让阿巴斯·基阿罗斯塔米得到了西方世界的承认,在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上拿回了大奖。1991年的作品《生活在继续》成为阿巴斯首次携与参展纽约电影节之作,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罗西里尼人道主义精神奖和金摄影机奖。1997年,思索生死问题的哲理影片《樱桃的滋味》为阿巴斯赢得了更大的声誉,于戛纳影展上夺得金棕榈大奖。阿巴斯成为伊朗首位获此殊荣的导演。1999年他推出了《随风而去》,荣获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阿巴斯·基阿罗斯塔米堪称当今世界影坛少有的大师,他善于从平凡的事件中揭示人类最深的情感。包括戈达尔在内的众多的著名电影导演对他都推崇倍至。黑泽明称基阿罗斯塔米的作品“无与伦比”, 同时库亚斯塔米也被与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艾里克·罗默尔(Eric Rohmer)等前辈电影大师相提并论,因为他的电影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简约的语言与深刻的观念并存。”

  阿巴斯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电影导演,还是一位诗人和摄影人,他的诗集《随风而行》已于2007年在中国出版。

  阿巴斯的诗集

《随风而行》

  作者: [伊朗] 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

  译者: 李宏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

《一只狼在放哨》

  作者: 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

  译者:黄灿然

  雅众文化·中信出版社

  “

  墓地

  覆满了

  积雪

  只在三块石碑上

  雪正融化

  三个年轻的亡灵

  鸽子白身影

  抹入白色云彩中

  白茫茫天地

  月光下哟

  松树枝

  积雪一重重

  风儿轻盈

  从稻草人头上偷走帽子

  才是春的头一天呐……

  ”

  摄影作品

  “我性情孤僻,沉默寡言。午饭后别人都在午睡,可是我不困,就出去散步,为了不发出声响,就在阳台上画画。在学校里,我不是好学生,也不是好画家。从开始上小学一直到六年级,我没跟任何人说过话。是的,跟谁都没说过话,甚至没向一个同学说过"借你的橡皮头铅笔使使"这样的话,也没向同学问过作业。我只是一个人去上学,又一个人回家。然而,我却记得,就在那个我上了六年学却没有与人说过话的学校,一天,念祈祷语的那个孩子没来上学,大家就说,让另一个同学来念祈祷,我上去了。这非常令人吃惊,因为这之前没有人听到过我的声音。”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精彩影评

  “故乡三部曲”《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生生长流》、《橄榄树下的情人》中,我们看到童年,看到死亡,看到爱情,寂寞长路与橄榄树,穿越满目疮痍的故乡和忙碌的大人,我们看到生命的成长与自然的接纳,看到宗教观。《樱桃的滋味》里,我们看到生命与自然的距离,归于尘土与接受馈赠,漫长人生,总有一丝淡淡回甘。

“故乡三部曲”

  在阿巴斯的影像叙事中,固定而自然无章法的长镜头,如同野草生长般,只依靠内部画面流动,给予观者平视视角,如同一人站在高山之上,无意中窥到一次生命相逢一般,给予我们平淡熨帖之感。

  ——来自网络

  干涩而逼仄的土地,满目荒凉,满目焦黄,透过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相当单调枯燥的长镜头和车内特写,车外景象恍惚并不时地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之中,这景象不仅向观众阐释了巴蒂内心的荒芜以及与死亡的共鸣,同时也为观者呈现了一幅物理意义上的景观,甚至不需要观众刻意寻找,多次出现的几乎以粗暴形式冲击观众视觉和心理的碎石机、水泥机、铲车等意象连同机器运作时搅起的巨大灰尘一同裹挟着影片内外的所有人。在这里,机器的出现实则象征了现代性在伊朗地区的粗暴冲击,它的冲击不仅仅在形式上是拆解浪漫叙事的,在内容上更是激荡起了个体生命对于死亡意识的探讨。

  ——来自网络

《樱桃的滋味:阿巴斯谈电影》

  [伊朗]阿巴斯著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企业界》杂志人物专刊联合主办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