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八路军老战士于玉来:大浪淘尽是平凡
每天早上5点多,在沈阳八一公园里我们都会看到一个九十多岁精神矍烁的老人,他用后背轻轻撞击着身后的大树,神态悠闲、心无旁骛,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风霜雪雨,他都会如约而至,他用自己独特的一种健身方式表达着内心的情感。
这个老人叫于玉来,1923年出生,1939年参加革命,目前是辽宁省军区沈阳第3离职干部休养所的一位老首长。由于工作关系,我们接触很多,感情自然亲密,谈话也很唠得来。于老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他的豁达大度、开朗乐观,他快言快语,感情直接,作为军人出身的他,经历过战争,粗犷之余又不舍精细,做起事来不仅认真且非常注重细节。他经常说“战场上可来不得半点马虎,一着不慎,全盘皆输”,由此可见他的为人和处世。于老穿着很是朴素,一点儿也看不出是一名军队副师职的离休干部,更想象不到那看似平常的背后隐藏着那么多的惊险和传奇。
(于玉来近照)
1939年,日本强盗打到了他的老家。当时16岁的于玉来毅然加入了村里自发组织的抗日队伍,别看只有二十多人,十多条枪,但名声却不小,成了当地老百姓的保护神。后来,他们主动找到了八路军,被改编成了一个营,于玉来就担任了营长的警卫员。于玉来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从老家江苏一直打到东北,又从东北打到海南岛,然后到朝鲜参战,可谓驰骋南北、身经百战,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对于往事,于老不愿多谈,他说“太惨烈了”!每当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心情总是难以平静。他说:“战争是残酷的,生命在炮火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脆弱,但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战士们真是舍生取义、视死如归啊!我们千万不要忘记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啊!”于老停顿了一下,接着又说:“唉,我也有四五次差点牺牲啊,但每次都是命大,好像阎王爷没看中我!”说完他笑了起来。
听了他的那几次经历,我却一点儿也笑不起来,那真是“瞬间生死,听天由命”。于老说:“在朝鲜战场上,我们的武器装备比较落后,尤其是空中力量几乎没有,面对敌人的飞机炸弹,大家一点儿招也没有,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战士们基本上是白天潜伏,晚上出击。”有一次,时任40军353团营教导员的于玉来正在组织战场会议,突然一颗炸弹落在了身后,身旁的警卫员当时就牺牲了,他被炸成了重伤,腿上却留下了永久的疤痕。还有一次,于玉来与友邻部队一个营职干部交接完阵地,进入阵地后方的半山坡休息,这属于敌人视线的死角,也就是所谓的“安全区”。但谁也没有想到,一颗炮弹突然就落到了他们眼前,身边的那个战友当即就炸飞了。
于老还讲了一段经历。那是辽沈战役前夕,时任营教导员的于玉来与营长陪同友邻部队的一个侦察参谋到敌前线侦察,他们匍匐至敌阵地铁丝网前,完成任务后依旧匍匐返回,结果在返回途中被敌人发现,一阵枪炮打过来,侦察参谋牺牲了。于玉来当时忍着悲痛对营长说:“你匍匐过来把侦察员遗体放到我身上,不能让我们的同志落到敌人手里。”当他一步一挪驮着战友的遗体爬回我方阵地时,胳膊肘和膝关节都磨破了,身上的衣服也被战友的鲜血浸透,看上去像个血人。说到这里,于老表情沉重,不住地喃喃着:“他是我们的同志……”此情此景,更让人感慨。什么是真正的战友?什么是真正的兄弟?只有经过了战与火的洗礼才能显得更加真挚!
提起那个牺牲的侦察参谋,于老说:“那个人以前我就认识,在八路军一一五师时我们曾一起给罗荣桓当过警卫员,彼此很熟悉。没想到两年后在东北战场久别重逢,更没想到还没来得及说上几句话,他就牺牲了。”这段历程对于老的刺激非常大,说着说着,便急剧的咳嗽起来。
(于玉来近照)
抗日战争后期,于老在山东给罗荣桓当了两年警卫员,之后被安排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大约学了七八个月的时候,日本鬼子投降了,于老所在的抗大接到了开赴东北的命令。
于老说:“我们是乘船经渤海从庄河登陆的,乘坐的是民用帆船,全体学员都换上老百姓的衣服,也没有携带武装。在海上遇上了几艘美国军舰,但他们看我们像老百姓也就没有阻挠。我们在海上走了七天七夜,大多数人都晕船,吐得不像样子。我由于从小长在湖边,不晕船,于是就协助船老大做点工作,主要负责把晕船者吐的东西用水桶从船舱里提上来,然后倒入大海。”他们登陆后,短暂的休整了一下,经沈阳到抚顺集结,然后分配到了各部队,于老被任命为东北三纵七旅二十团政治指导员。随后参加了辽沈战役,之后又参加了平津战役以及解放海南岛战斗。
于老曾幽默的向我说起他的入朝经历。他说:“解放完海南岛后,我们都认为这下子好了,仗总算打完了,可以歇歇气了。更让人高兴的是,组织上还安排我到军校学习。但接到军校报到的通知还不到两天,又接到一个紧急通知,说要抗美援朝!哈哈,第二天我们就奔赴朝鲜战场了。”于老这几句话,我们听着好像很轻松、甚至觉得很有意思,但这里面却蕴含着我军优良的传统,不仅有服从命令铁的纪律,更有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由此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我军的光荣传统,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其实都是实践的积累,都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是经过实践和历史的检验成为我们的一种精神支柱。包括我们不久前才了解到的深藏功名60多年的张富清老人,以及这些年我采访过的老英雄、老战士,他们的高尚品质和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采访八路军老战士于玉来)
离休后于老远离了硝烟,过起了平淡的生活。他喜欢健身,除每天两次到公园活动外,春秋季节他还喜欢钓鱼,而且很是痴迷,单位组织的钓鱼活动,几乎每次不落。而且于老钓鱼从不麻烦别人,准备渔具时就连他的老伴都不让伸手,每次钓鱼从放竿到收竿,都是亲自动手。身旁的工作人员担心他年龄大了怕出现什么意外,想帮把手,但每次都被于老婉言谢绝。
其实他喜欢的就是这种过程,钓鱼对于老来说,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于老说:“我喜欢钓鱼的过程,喜欢钓鱼的环境,喜欢微风从水面吹来的感觉,喜欢被融入大自然的忘我,喜欢尽情的呼吸野外的清新。”他把钓鱼当作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一个过程。有时于老还把钓回的鱼在家里炖好后,和老伴一起送给部队的食堂,让远离父母的官兵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由此,让我想起了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与其说于老在钓鱼,不如说他在编织生命与自然的一种共鸣。
(黄文兴)
【作者简介】
黄文兴,山东寿光人,军旅作家、书法家,红色基因传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职工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长。
上一篇:袁超:坚守初心默默守护万家灯火
下一篇:刘俊波精准高效农业受称赞
相关阅读
- 04-25常务副市长退休3年后被查,市委书记调
- 04-04【央视快评】致敬英烈 接续奋斗
- 03-24“赶考日”,永州公安如何做好新时代公
- 03-19最是戎装真国色
- 03-12一场别开生面的学习讨论会
- 02-29百年一梦——追忆恩师李正中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