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周易与人文 杨六德

发布时间:2024-09-05 17:13:59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陈欣 阅读量:
周易与人文杨六德  茫茫华夏文明历史长河中流传着一部及神秘又玄奥的典籍。名日“易经”被誉谓“中华文明之源、群经之首”。说他玄,真玄,其理深不可测

周易与人文

杨六德

afd833ad39ec6e430f4fa9746028f9b3

  茫茫华夏文明历史长河中流传着一部及神秘又玄奥的典籍。名日“易经”被誉谓“中华文明之源、群经之首”。说他玄,真玄,其理深不可测,博大精深。说他神秘,仅用“——(阳)”“——(阴)”的符号,概况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事,万事万物无不包含在这一阴一阳的相推之中,深不可测,变化无穷,不可知,不可测。穷理则无极,用之则至简,至易。不用则虚无缈有,玄乎。

  从上古时代,自从地球上有了生灵,而各类生灵又都在为各自的生命体寻求其生存空间,追求生活(质量)。任何时期的生灵也都如此。都是从盲然到必然的认知过程。为了生存,必须从自身内在到自身之外的自然界中寻其对应生存的各类条件。我们先辈伏羲抬头观察天象,俯则观法地理,中观察鸟兽的花纹和人世间的各种现象,根据事物和自身的某些特征,画成了八卦。这就是华夏《易经》的起始。后经不同时期三皇五帝的演化提炼到殷商时期由文王演测成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至周公选编卦爻辞,而终于告成名之《周易》,以别于其之前已失传的《连山》、《归藏》。

4967e598a807a57f79d64bc994a0de99

d29672f1806bfb77ff2d5982dcdeb9f1

  《周易》是一部包罗万象讲道理的大书,上说天道,下说地道,中说人道。《庄子·天下》也说:“《易》以道阴阳。”《周易》所阐述的阴阳及其消长变化,就是根本的大道。正如《周易》系辞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可以譬之自然界的昼夜(太阳升降),四季更替(春、夏、秋、冬),白天过去了,黑夜来临:秋冬过去了,春夏来了。(阖闢往来),自然界这一阴一阳的交替,表现在《周易》的卦象中,就是阴爻和阳爻的交替和时空变化卦象“——,——”来代码,而所谓阴爻和阳爻的交替变化,简单地说,无非也就是一个去了,一个来了。去了一爻象,来了一爻象,卦就变成另一卦。《周易》正是用卦象的变化代码,象征着天地之间不停的运动变化,而所谓变化就是一个象去了一个象来了。变化是天地之间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周易》要表现的最基本的道理。这样的道理通过漫长时代的变移,人们在不同时期的生活环境中,对周围天地人的对应和自身修养认知、实践、提炼、总结、阐释、逐步地把理讲得深了、透了,著书立传,一代一代演化成今天所说的哲学。

  《易经》是我们中华文明的肇启者,伏羲以画八卦为标志,将中国历史带入了有文字符号的文明时代。正如《周易·系辞》所说的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物,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伏羲画出的八卦,是将宇宙永恒地存在的阴阳变化,通过简单的符号象征表示出来。

  伏羲氏观察到太阳的升降,消长形成昼夜四时,四季代换.白天之后是晚上,晚上之后又是白天,其中日月轮转,无止无休:春、夏、秋、冬,也都依照次序在更替、循环。在这些想象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在推动、在运作,是什么力量使宇宙万物这样有规律地变动着呢?……。

  只有人真正懂得自身的修养与虚空中各业力(动能)的互引到互排,各业力自身接收和排放出力的平衡作用力,产生在时空中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宇宙间万物无一物一时不在变动的背后,有一种强大的、无形的力量和物质在驱使万物变动不息——就是虚空的共业(能)力。推动着各自的业(能)力去召感(牵引)各自缘(条件)的业感缘起(能转化量),成就当下时空中一念感动(就是人的知)之观象。而作用于事事物物的运动中成象。系辞曰:“神也者,妙万物为言者也。”

  那么,这种力量和物质及规律运作又是怎么表示出来呢?

  我们始祖伏羲感悟到在一刹那灵光出现后,就把这最简单也是最深奥的一闪灵光用符号“——”“——”来代表他体悟到虚无变有的高深智慧思考,对地球人类及物质世界来源,天体的阴与阳消长运行模式,画出八卦图(后来人称为先天八卦):即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博,水火不相射的八种自然现象,悬挂于人们视野之内,用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天乾、地坤、火离、水坎、雷震、风巽、山艮、泽兑)的符号作为代码,以便启用。具体表现是无极生太极(含阴阳二气)太极生两仪【太阳(日)、太阴(月亮)】两仪生四象(太阳、少阴、太阴、少阳)四象生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的六十四卦。(阴、阳的重叠)三百八十四爻的天圆地方时空运行用卦象来代替。以阴阳、河图、洛书、太极图,河洛理数的原理的生成之数推测演人类万事无物之情。

  八卦来源是受河图、洛书、太极图,指示阴阳大道的启示,河图是由一到十的十个圆点组成,其中黑色圆点表示阴,白色圆点表示阳,这十个圆点按照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配置:如北方:一个白点在内,六个黑点在外,五行配属为水。东方:三个白点在内,八个黑点在外,五行配属为木。南方:二个黑点在内,七个白点在外,五行配属为火。西方:四个黑点在内,九个白点在外,五行配属为金。中央:五个白点在内,十个黑点在外,五行配属为土。其中单数用白点表示为阳,双数用黑点表示为阴。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叫做生数,代表着河图之中阴阳二气的第一循环。除了生数之外还有五个成数,即六、七、八、九、十代表着河图之中阴阳二气的第二次循环。因此从一到十这十个数字就是天地生成之数,其规律是一个生数配一个成数,而且这两个相互配合的数字的阴阳属性是相反而相成的。从数字的角度来看河图之中所有阳数相加总和为二十五,所有阴数相加总和为三十,阴阳之数总和为五十五。古人认为天地之数字就是五十五,很早就开始把河图之数与《易经》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

IMG_257

  关于洛书图案中的数字,先哲们一般将其描述为: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就是说洛书一共有九个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其中一、三、五、七、九、为阳,二、四、六、八为阴,以数五居中,其余八个数均匀分布在八个方位。其中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是单数为阳,用白色圆点表示,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位是双数为阴,用黑色图点表示。

  洛书之中:三纵三横以及两个对角线的三个数字之和皆为十五,实际上这揭示了阴阳二气运化之时均衡原理。进一步来讲《易经》占蓍之中代表老阳的数字是九,代表老阴的数字是六,代表少阴的数字是八,代表少阳的数字是七,而九与六之和为十五,七与八之和为十五,所以《易经》无疑是体现这种均衡原理的。

  先哲还把洛书之中一至九这九个数字配属五行,其中一、六为水,二、七为火,四、九为金,三、八为木,五为土,这与河图所配属的五行是一致。

  洛书一共是九个数字,每个数字占据一个宫位,如果把中央五的这个宫位刨除在外,其他八个数字的宫位可以分别配属八卦,而这里的八卦方位就是后天八卦方位。这种八卦结合的洛书就被后来称之为九宫八卦图。它是应用最广的图形。在中国传统数术中的应用非常普遍,比如“九宫占”“九宫术”等几乎都是九宫八卦图的直接运用。在建筑、风水和中医之中,洛书也存着广泛的应用。

  如果把洛书与河图进行对比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看出,河图所描述的是宇宙的总体生成规律,而洛书所描述的则是宇宙的总体运化规律。所以相对而言,洛书的实际应用更加广泛。

  太极阴阳消长河图洛书生成之数原理,五行生克制化法则,拓展出春、夏、秋、冬、暑、寒、燥、湿具体时空变化影响着人类生命、生存、生活、生产,一切之中。

  太极图从第一印象而言,太极图的形状就像是一黑一白两条鱼互相纠缠在一起首尾相连,运转不休。

  所谓“太极”是指创生万物的本源,出自《易传》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图形像地表达了阴阳互依,相反相成的推动深刻道理。太极图描述的是一个变化或运动的时空,它以旋转作为宇宙万物运动的普遍形式,阴极阳生,阳极阴生,作为宇宙万物变化的必然过程。所以,太极图简洁形象地阐释了宇宙的终极变化,可以说是形式最简单、内涵最丰富、造型最完美的阴阳运化图形。

d2c61362cedeea99ed585a4f8926cd8

  太极图中黑白二色,说明宇宙万物世界是由阴阳二气共同构成的,通俗讲可以指代表天和地,黑白二色之间存在着玄妙的界限,也就是太极图中间的S形曲线,它是勾连天地阴阳的中介。太极图之中白的那一面有一个黑点,表示阳中有阴(少阴),阳极生阴。黑的那一面也有一个白点,表示阴中有阳(少阳),阴极生阳。因此,一张太极图其实至少包含五个部分:阴、阳、阴阳的中介、阴中之阳和阳中之阴四个现象,就是四象——这才是所谓“阴阳”的真正含义。

  “易”的内涵即是无极生太极(阴、阳二气)。无极即虚空,鸿蒙未开。当灵光一动变推动鸿蒙中的原始业(能)力含的阴和阳二气。两仪在表象上就是人类的能知能见(思维)。宇宙中日、月的消长,一升一降,阴阳的变化、出现气温的差异,热到极点是夏至,寒到极点是冬至。寒(冬至)到热(夏至)的中间段的等分上就是不冷也不热的春分,热至寒的中间段等分上就是不热也不寒的秋分。四象生八卦,即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节气,演生成二十四个气候的不同节气。我国不管在远古还是到今天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大国。节气变化对农耕作物的影响作用是极大的,错过节气耕耘播种,将会颗粒无收。人类无粮,又岂能活命。假设人类不遵循自然法则立命处世,违背时道而行,岂不自取灭亡。

  中国的先圣们以伟大慈悲心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创立了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合一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人们做人做事。玄奥哲理,用至简的方法指导人类遵循自然之法则,去择法而生存。因此,不懂易理难以做人做事。

  可是从古到今,纵观各个时期的先哲们在解读“易”和应用上则出现千差万别诠释,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产生了不同学术的理念,甚至分科立教,宗派林立,使后学者无以是从,心存疑惑。谁是谁非,难以择之、究其根源,可能出自于各自知见和修养智慧上。我们应该知道:上古时代,华夏文明来自于始祖伏羲,对于推动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终极力量一阴一阳有着深刻的领悟和感知,进而用他们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出了八卦符号,并重之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所以,华夏文明从她诞生的那一刻起,就闪耀着“易”的夺目光辉。这种光辉经由神农、黄帝、巫成、大禹、文王等无数智慧大德的不断接续而恒古传递,设袭至今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周易》、《易六十四卦450句卦爻辞》后经一代一代的先哲们又在各时空生活中运用提练实践、总结,创立了各自对“易”的解读和运用,但其内含则缺少一个用什么方法,起的卦?查无所知。现今我们所了知也是由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儒家学派所著的《易传》中的蓍法,卜筮与占卜,在演算推理有着不同表现模式。而在一个时代,又有一个时代所生存和生活需求也是不一样的。而它的对应认知也随时空的变移,而出现对“易”的运用和解读也就与原始“易”的举例解读出现差异。究其原因还是人们都着重在对自然界的感观认知上,而忘却返观自身内部心灵作用层面。如佛经上说,就是不认识自心,只重心外求法,不知心外之境是内在心灵生起的。就是说境是自心生起,而被当时的外境转了,不能反观自心之性,是否储存有正确解读信息。而凭借主观的知见去解读,就出现各自对“易”的解读方法了。

  我们人类凭借什么在感知外界(指心外之事物世界)的境相呢?每个人都会认为当然是我们每个自己。说到这个自己,不止要问这个自己是指的生理的身体(色身),还是内在心灵(精神)。如果单凭以生理的身躯为自我,身体只是生理物质组合体,它不具备识别功能,它是机械的工具,是心灵的载体,它的作用也只能用它各自生理功能与身体以外的境物对应,它不能识别所对应是什么,知道对应的是功能与境中间的识的分别作用。如:身理上的眼、耳、鼻、舌、身、识都是对外界色境的对应作用的工具而已。我们内在的心灵是通过这六个工具的功能去接触外界(物质、世界)中的色、声、香、味、触、法的色相(物质)的对接。要知对应的究竟是什么,还得依靠:眼、耳、鼻、舌、身、意各自的识去分别,方才知所对境的现量是什么。要知现量的境究竟是什么,还得有过去时存的比量(前期储存的信息)的对比,才知现量(色相)所表达的究竟是什么事和物,才下定义。现量是何事何物,这是我们人类自性俱生以来心一境性的综合运用法则。

IMG_260

  每一个人又由于自生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所熏染的爱好习气,污染了自洁的心灵,造就各种业力(行为力),而又受这种污染业引发去缘起各自(条件)当下的感观认知。我们人类生命来源就是由各自的业力牵引去借父精母血外在条件,受业力引发在一刹那间与父精、母血和自生的识三缘结合作用下,产生各自认知的时空中的分段生命活体。俱生中污染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意识去对客观的外界色境的认知。不断的感知,不断储存信息,当下之果报,熏习当下的一念,之间形成因果的循环。这个因果循坏只是各自生命体所缘起的差别相,形成多元化的认识观念。正如佛经说的“一花一世界,一微尘一大千”的世界观。可是在虚无渺茫的虚幻空中它却未变。是人居认知的时代在变、生存、生活、环境空间意识上的在变,人类随着时代变迁,对各自心灵受业力的污染对外界色质时空的感知在变,那么各时空段人文认知解读当然在同一时空段变,出自各人认识解读也是不奇怪。

  形成《易》学中学术流派,自古以来就存在两大派系,一是理义派解读“易”之哲理,一是象数派解读应用。因为“易”本身就是千变万化的自然阴阳互变法象。只要不以各人主观意识加以臆断出现偏知偏见,无论从理、象、数上去解读,运用得适当也有其一定合理性。只要是不以偏概全,强调各自学术流派是唯一,也就算是可行之术。目的是达到求易者失、得、忧、虑的安慰心态。与人与事,结合联想思维去推理,符合当时的时空之相,也无可厚非。因为人们是站在各自时代的思维上去取象、去解读,有的重于理,有的重于象数。

  任何易学流派都有它的学理基础,都来自仰观天象(天文)俯察地形,中审人事。遵照日月运行对地球人类产生的热和寒、光照的生机,寒湿的滋润,天地变化出现的春、夏、秋、冬、气温表现出的温差,以金、木、水、火、土的生克制化原理。即各事物产生的磁场规律,利用各自学知的积累,丰富地实践经验,结合从古至今的生存经验,判断当前所遇之境的有失和有得,也不为过。

  而人类的感知能力是以个人多生累劫熏染了的心灵,对心外的物质世界感知对应表象化,是心灵的意和识造就出心外的物质世界,而非物质世界是实有。外境是与自身心灵中的七情六欲习气熏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立主观认知,执着为我。以这个所谓的我的贪欲污染的心灵去分别对生理和心理的喜好与烦恼。凡是符合自我意识认可的,无论是生理肉体,还是精神领域里不受损伤,心灵上不烦恼、痛苦,就认为是好事。凡是有损于生理肉体造成或者心灵上感受到不舒服,有烦恼、痛苦或者不高兴的事就认为是不好的事。不利己的就是失,或者未得到的判断为凶,凡是与己不相投、不符合要求的就加以否定,凡是满足自身一念,贪欲之私所得到的事和物就定为是吉。这就是人们为何要心外去求法的心理常态,从没有反观过自心在何处。而常被无明覆盖。不了知自我只是虚空中之一微尘,时时刻刻生存在天、地、人合一的大宇宙里,缘生缘灭分段展现,而在虚空中却是一切法平等,法法皆通,无障碍,刹那生灭,幻化无常,缘聚而有、无自性,非自然。那有苦、那有乐、那有吉、那有凶。吉与凶是人们意识观念上起的患得患失分别相,与虚空自然之道是不相符合的。老子日:“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其观其竅”。人们假如能以常无欲的心态去观照宇宙万事万物多么的奇妙,各自在自己的本位世界观中,展现出千姿百态,谁也不妨碍谁。可是当各自有贪欲心之时,就出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占有欲去争夺、去妨碍、去占有,能得者乐,不得者苦的差别认识的烦脑果报。

IMG_258

  在人类现实的生存,生活时空中每个人对外界世界产生的感知认识是千差万别,有的从理,有的从象数,不一雷同的。就要求学易者必须提高自身的修养,勤学苦练,在学术上精益求精,提升诠释易经精微玄奥变化内含的一真实相,如以各自一己之见,解读易理的内含,会误人误己,使也遮盖中华文明、灿烂文化、有失其他的光芒。

  我们先圣怀着大慈大悲,为天地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的无私奉献精神,关爱一生众生,为满足人们心地里的安慰和生存生活需求,以自修参悟的大智慧,观天文,察地形,审人事诸物之自然,画出先天八卦的生成和后天八卦对待应用哲理符号。用象、数、理、易变原则与自然法则,阴阳消息的运行规律,演化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爻,以得位,得中,承,乘相互作用的相推的模式,阐释天地人合其道法自然之理。这里要提示一下,目前有据可考的也只有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爻辞。至于如何起卦,却没有明确方法,有的也只是从巫到卜蓍法出现也是春秋时期,孔子读易后,建立起的一系列解读易的十翼运用方法,则才有蓍草法的运用。就在当时离中古还不太远的时期在解读易的解读上,与原六十四卦也有不同的解读。六十四卦卦爻辞是注释占卜吉凶的断语。而后儒学则兴起倾向于以易理卦象内含的卦象得位、得中之理,指导做人做事。从这时起《易经》又多了一部《易传》并用了。

  易学经历象、数、消长、阴阳变化到了宋代时期才完善了河图、洛书、太极图的《周易》版本。才从当初卦象图,进入象、数、理,综合运用的哲学体系。其中在漫长的文明历史长河中又衍生出了:卦象、六爻、梅花、风水(堪舆)、命理、太乙、奇门、六壬、择日、易医多种易学运用方法,指导人民趋吉避凶,提前先知先觉预防,好好的生活在当下平安环境中,应当感恩于苍天,感恩于自然大道,感恩于先圣们。

  易学一时代一时代的交替,不断提升,开发到今日不知出了多少大智大慧的哲圣。有专精易理,通大易,异变之术,演化解读运用自如,预测推演思维逻辑合情合理,起到安愈众生需求之心,使易学发扬光大,放之四海皆准——不易之理。

  可是也出现另外一些现象,就是同样运用的阴阳八卦,甲子、天干、地支、五行的生克制化,共二十二个字创建不少的门派、宣称祖传,流传于世:如卦象、六爻、梅花。命理八字:格局、用神、虚神、神煞、纳音。六壬、太乙、奇门、金口。风水:蛮头、理气、玄空、飞星、三元、三合、八宅等等举不甚举,百花争艳、众说纷纭,各执己见、宣称正统、讲其理、用其术,头头是道,莫衷一世。市面上易学书籍百花齐放,要有尽有,其理也不外,阴阳、八卦、甲子、天干、地支、五行、相生相克之术。若深究其故,还是以人自身心灵对外界世界的认识和见解,产生的自我之见解,是否合天道、地道、人道之理。只有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了。

  因各自的知见,又是各自多生累劫爱好的习气熏染而储存的信息,不同所在时空的展现,包括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因果循回的分段生死观念,人们能在同一时空出现生命,究其形态、心识、是不同的。按现有科学的解释、生命是由基因而组成。也就是一个人的基因,应该有一个是母亲的,一个是父亲的,还有一个是自我的,这三个基因究竟那一个是我。人类社会中同一父母所生九子,九子的性格完全不同的案例多的是,众目可睹,这又该如何解释这种差别相呢?

  只好借用佛经的三世因果之说,来解读人生,也许有点名目,任何事物的出现必先有其因,然后才会有结果,虚空界的万事万物却是缘生缘灭,无自性,非自然的。

acb77bc95ac5440d5ecb4604995b87f

  人自从有了生命,脱离母体,就在带着惧生以来习气追求,提升生活质量,在当下一念之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这是人俱生带来污染性。一般人们称为先天,假设我们把所谓先天当成就是今天的前一天的生活经验的储存,这样一天一天推演到多生多劫,想想看我们当下一刹生命中,实际就将尽虚空遍法界的信息储存,展现在我们现今生活之中。这种先天的称谓不就是当下的前一念的知和觉吗?由此联想推之,如果我们没有在前面生活中的学习和探索实践、验证的信息储存在我们自生的信息库中(佛经:称八识为先天种子识)就没有比量的信息储存。那么今天念念相继在当下遇到的境,如没有前期比量信息,就无法识别出今日当下现量的境是什么,因心识与境没有比量的分别就对应不起,也就一无所知了。说白了你没有前期学习资粮,何以有后天知识的受用,当然遇事就盲然了。学易者如果没有丰富的宇宙、世界、人生、价值观的资粮,只凭一知半解的知见,凭空臆断或著书立传,难免不发生与事实不符之误了。

  学好易,用好易,首先要先认识自己,——我究竟是谁啊?请看每个人们在白天是活活泼泼有血有肉躯体,穿衣吃饭、行、住、坐、卧样样自如,喜怒无常游戏在刹那刹那的时空中感到多么自豪,金钱、美物,争来夺去感到非常自信存在。可时到晚上休息睡熟之时,那几十秒钟,有几人能感觉有我的存在。那睡熟的无明几十秒既然连我的感受都不知道。那白天认为的这个我又到那里去了呢?当下连我都不存在,试问还有除我身心之外的天地人存在吗?假如这时进入梦乡,梦中的我又能感觉到在与人交往,与人做事。与此同时能认识那个睡熟的我吗?可能十个人,有九个都会说不认识。这就怪了,明明是我为什么又不认识睡熟的我呢?更深层的说,梦中的我没有用生理上的眼、耳、鼻、舌、身之五大功能。梦中的人又怎么能和白天那个用眼、耳、鼻、舌、身的人一样能识别人事物呢?白天的人和睡熟的人是一还是二,是一为什么梦中人不识睡熟人。是二为什么醒来的那一刹那,那个梦中人又到那里去了呢?还更有意思是,当醒过来一刹那,这时只知上动了一下,觉还未起时,有没有外界的天地人物呢?当这个人能知天知地时,已经经历由一动的知转到觉的念了,有念就有分别,启动人心田的种子识,生起现行,现行又熏种子,种子又熏现行,轮回不止,出现生命。生命就是知和觉,知是心灵,觉是肉灵,呼息之象。合为意识,意识造就万事万物,离开意识,就是一遍无明,那有人生世界。

  意识就是心性,心性由八个功能的识聚集而名为心,内变根身,外变器世界。在内又由五蕴法:色、受、想、行、识、聚集名心,分别唯识。所内在的八个功能即眼、耳、鼻、舌、身、识、意、种子和生理心以外的境相,即色、声、香、味、触、法、心和境对应之间生起的六个分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香识、身识、意识。每个根境识,又各自由各自因缘(条件)组合构成人类的果报色身。其中色——色含生理(物质)受、想、行、识就是精神(思想),有感觉而无实体(人类误认为摸得着,看得到的为实体)。能感能觉而又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尽虚空遍法界,摸不着,看不见,但他具备了能认知一切心内心外的功能,是一切人和物的来源。佛经称之谓性,易称之谓太极,在人就是能知、能觉的心,谓心性。它如如不动,动则有往有来,即“易”的象上,就是“阖、闢”卦象上,就是泰、否。二卦代表变动之象。周而复始,念念相继。不在人体内也不在人体外,也不在中间,遇缘起相,故无自性,又非自然,用之则有,不用则无,缘生缘灭,聚则有形,散则为炁,因缘合和于一刹那,念念生灭,不留痕迹,识得此心,名谓“明心见性”不识此心,学法无益,难以大成。任何时空的生灵离开了五蕴的色、受、想、行、识缘起性空之法,将一无所知……

  人类所以能存在现有认知时空段中出现生命、生存、生活的现量境,并非人们所认为的生命来源于父母。不妨再问一下我们的父母的父母又是从那里来的呢?是宗教的上帝所造人类,还是科学所说的基因,那么这第一基因又从何处来?为何同一父母基因,生出子女又为何各不相同,真是一母生九子,九子互不一,这能概全吗?显然基因也还得探索。佛经上说:人生和器界是缘生法构成多元十法界。是缘生的就无自性(主宰)但又非自然,也不是莫名其妙。是各种条件成熟,缘在一瞬间业(能)力牵(吸)引而成就色相。色相叉受环境熏染(习惯)叉为下一个轮回(组合)缘起创下了条件,各条件是因,聚成是果,果又含因,因叉生果。因果通三个时空段,前因结后果,后果之因又结后果,首尾相连,周而复始,就是太极图的外在展示,念念生灭,当下一念已过,已成过去时,现在之念是现在时,还未起念是未来时,三个时空段,形成不同的认识观念的感观世界。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著即解脱,解脱清净即法身。仍何时空的生灵都没有谁生谁的问题,都是缘生缘灭,在一刹那的感觉认识中,除此能知能觉的心性之外,能知道什么呢?……

  能知能觉的心,是与心外界器世界是同时生存在一刹那间同现,相由心生,心因境转,无境心不起,无心不识境。生命的来源正如经书上所说:是父精、母血,个自的识,三缘刹那聚合。构成精血识结合的生命体,七日一变,38个七天,即270日呱熟蒂落,降生于这个时空中。一窍死,九窍得生,结带一剪,先天之气断,后天九窍之气,开始运作启用功能。在后天七情六欲的爱好习惯的熏染业中,染污了先天洁静心灵,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取舍之心态,凡是与自身肉体有损伤产生痛,就确定为苦,凡精神遇上刺激产生的烦恼,就认识为苦恼。以此出现对自身感觉的失和得为吉与凶的概念。而对自身外的群体生存空间,出现的有损于群体规则就是恶,凡是对群体有益的就规范为善。人类为了共生共存和平相处,在不同的时空段,规范不同人文生存规则,提綀很多宝贵生存、生活经验,来丰富人生内容的多元化的人文知识。由于时空替换,时代的变迁,前期先人的各种经验遗传给后一代人类去继续实践,再创新,再实践,再传给下一代。后期人类在短暂生命中节约不少时间,不在去重复摸索,生存时空中的人和事物,而凭鉴借前期先辈们留下的人文实践经验。而处在现时空段中就有智慧去对待天地人相应的事物变化,做到先知先觉,生活在现时中安居落业,各尽其能,和平相处,渡过短暂的人生……

1533685b3d6bb761bcaeaf88512c8e4

  《易》就是衍化尽虚空遍法界中生生不息的一阴一阳相推之道理,而变化无穷,用则至简,至易,不用则不易于虚无缥缈的天道、地道、人道的流动变化之中。用是拓展,易是心学,用在机,名之为性,此性非空非有。如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可名是安名取象,加以类别,便于启用,非常名者性之本也,无形无相,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尽虚空遍法界”。不可以名取之。只能体悟参悟,寂静妙有之玄机,说则乖与实相不相符,相差甚远。取象安名,是人为之事成。并非实有,不可执着。见了就作作了便放下了,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原本无生……。

  《易》中的象、数、理是人们自心生起对心外物理世界认识的分别相,是为启用而假设名相。名相是人自心对外启用的代码符号境相,境由心生,若无有人的认知功能对外物的感和应,谁也不知宇宙时空是否存在。能知能识的就是我们本性,心由境转,境由心生,相互交替,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荡,水火不相射,万物化焉之象,而用却只在当下一念之机……

  道家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于身。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言以立天,定人在于五贼。

  天发杀机,移星移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有人类的认识功能,才有天地万物化生认知,没有人的知和识,谁知道虚空中各类物象究竟为何物?是唯心,还是唯物……

  学好易,用好易:首先要了知自我的心性,不识自心,只以心外去求法。学法无益。,只会照本宣科,死搬硬套。臆断专横,误人误已。,可不悲矣!若能明心见性,通达心性,知心是相,见性是功夫,不在知上立知。除去无明本,了知心也无心,心在境上,境也无境,境在心上,心境合一,万化定基。大象立于其中,“易传”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与群分,吉凶生矣。天地阴阳消长,气象变化万千。湿、寒、署热、春、夏、秋、冬四季进退,八节,二十四气节出焉,五日一候,全年七十二侯(奇门遁甲的值符、值使),十二月(地支的方位)、二十四节气(风水的的二十四山太阳到山到向之生气)合三十六天罡(天象,年的周期)七十二地煞(地气的方位)变化,万物生机出焉。“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看天根,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阴阳变化相推之象在其中。

IMG_261

  “周易”是说天道、说地道、说人事之道,在动静变化之中。我们人类只要遵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规则做人做事就不会犯过大的错误。若违背道法自然的法则,用个人的主观意识强加于客观规律。就会“背时”遭到处罚。不信看一看大地之上,凡是面向阳光之物类,就会长得粗壮成长,果实累累。凡是背靠阳或被遮挡,阳光稀少都是虚弱,果实稀少。阳光雨露是万物生育根基的热能和滋润的湿性。违背了“一阴一阳”消长之道,不会有好的结果。所以我们学习易经必须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神鬼合其吉凶。明达四种“合”而首要者是“合天地之德”。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天地之德是什么?生生不息。刚柔相推,之本也。象则,乾为天,自强不息,坤为地,厚德载物,天以先天炁(能)赋予万物,给万物生命力和能量(性)就是天命,中庸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就是人的灵性(心意识)要合天乾之性(自强不息),万物资始,坤之性(厚德载物)滋生万物的大德就是生生不息。

IMG_262

  周易:系辞,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讲的是得位,得中,承,乘关系,不得中,不得位,就会出现得和失(就是吉凶)。悔、吝(忧虞)之象。一部伟大的经典。概括起来也就是生生不息,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推。失和得,忧和虞矣。除此之外的启用就看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智慧了。人人都在用易,离不开易,百姓日用而不知。圣者知而不易,其理甚明,修心为上,用之慎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在好的方法,都存在于人为的德性中,无德在好的方法,也受之不起……!天心、人心全在良心……。无善无恶性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原创热榜
周排行 / 月排行 / 季排行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